分享

2010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越秀区桂花岗 2014-04-30

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_第一(21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三氧化硫  得分:0.9

常见错误:(按出现率从多到少排列)

SO2   SO4   S2O3    PO2   2SO2    

学生写成二氧化硫、硫酸根的符号或者把磷与硫的符号混淆了。

碳酸氢钠   得分:0.6

常见错误:(按出现率从多到少排列)

Na2HCO3   NaH2CO3  Na2CO3   NaCO3      HNaCO3    NaOH

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不熟、与碳酸钠的化学式混淆、甚至个别学生不会,胡乱写个相似的化学式,如NaOH

化学式书写不规范,特别是元素符号的大小写

书写不规范,如:           

不掌握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大小写区分不明显。

①硒    得分:0.9

  常见错误:(按出现率从多到少排列)

  SeO3    SeO    Si

  元素符号大小写书写不规范,如:

不会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排除已学过的钠和氧的元素符号,提取出硒的元素符号,只会照抄题目中的部分信息,也不掌握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

 

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得分:0.5

I.每个化学式书写均正确,但亚硒酸铜后缺少

沉淀符号。

有以下常见的误(屏幕截图):如:

 

 

 


不能读懂题目所给的信息相应地写出沉淀符号。

II.化学式书写错误:(按出现率从多到少排列)  

NaSeO3Cu2SeO3Cu(SeO3)2NaSO4

有以下一些常见的错误(屏幕截图):

 

 

 

 

 

 

 

 

 


不会从题目所给的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信息中提取亚硒酸根的化合价,以此正确写出亚硒酸铜的化学式,其中部分学生粗心大意,直接从题干中抄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也抄错为NaSeO3 。同时普遍反映出学生不掌握硫酸钠的化学式。

III.胡乱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有以下一些常见的错误(屏幕截图):

 

 

 

 

 

 

 

 

 

 

 

 

 

 

 

 


不知道本题是按复分解反应原理发生的一个反应,应按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书写该化学方程式。

 

VI.元素符号大小写的书写不规范

 有以下一些常见的错误(屏幕截图):

 

 

 

 

 


不掌握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大小写区分不明显。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和书写的规范。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字信息转化为化学用语的能力。

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写——配——标——注)的掌握。

4.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已知的化学式(Na2SeO3)算出SeO3的化合价,并相应正确地写出未学过的物质亚硒酸铜的化学式。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原理的掌握。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教学方面:

本题的得分点主要集中在三氧化硫的化学式和硒的元素符号的书写,而碳酸氢钠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得分率均在一半左右。碳酸氢钠的化学式是课本出现过的,从本次评卷看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不理解,他们对碳酸氢根的化合价及其符号的书写不掌握,所以这错误答案(Na2HCO3NaH2CO3)出现的频率较高,甚至学生把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混淆了,所以也有这错误答案(Na2CO3NaCO3)。

本题的化学方程式的难度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均写对了,就漏写了沉淀符号,导致得不到分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部分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和他们没有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四个步骤来书写和检查该化学方程式。同时,这四个空均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书写的不规范,鉴于此,本题评卷老师一致同意,这四个空的元素符号大小写区分不明显合共扣1分。

在教学方面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1.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注意书写的规范训练并落实到纸笔练习中。

2.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阅读理解的能力,能从未学的化学式中提取某些所需的信息。

3.加强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写——配——标——注)的训练。

 

命题方面:

21题是考查化学用语的题目,以往本题主要考查多少个某分子、多少个某原子、多少个某离子、某元素符号、某物质的化学式等化学符号的书写,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属于送分的题目。

而本题的试题与以往的试题有了一个质的不同,除了三氧化硫、碳酸氢钠两空保留了以往特色以外,本题其余两空均是考查学生对文字信息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比以往试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最后一空更是难倒了一半学生,包括部分学习好的学生。从这点看来,本题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试题,而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试题,这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已形成了以下这个习惯,即非选择题的第一题(21题)是送分题,一般都能拿到分数。越往下做,难度会逐渐加大。而本题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难点,它占本题分值的四分之一,本题的设计的愿意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得分,类似这样的试题一般会出现在后面的填空题里。学生一旦做到这里,有一部分的学生就会给本空吓倒,从而继续往下做的信心顿时受到打击,会影响到下面试题的作答。建议类似这样的题目适宜放在后几题填空题里作答。

 

四、本题组的好人好事

虽然本题评卷的难度不大,但本题组的评卷老师和组长共8人,人员较少(只有5个评卷老师),故落在每个评卷老师身上的评卷任务(人均评卷1万份多)较重。

出于本评卷场全局的考虑,本题组没有向评卷场负责人提出任何困难,而在在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微调。

首先,向全组老师说明了每位老师这几天的评卷任务,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求每一天第一到达的本题组老师把全组老师的电脑开机,并同进登陆该老师的账号,使每个老师一回来即可全身心地投入到评卷工作之中,不至于耽误任何的评卷时间。第三,本组的小组长有三人,我一个人把抽查试卷、处理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写评卷小结全包了,腾出王琴老师和吴晓艳老师两位组长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评卷中,他们两位老师这两天的评卷,使本题组额外增加了约15千多份的工作量。第四,本题组教师同心协力,克服种种客观困难。如徐翠霞老师和吴晓艳老师分别在开发区西区及南沙区工作和生活,每天他们均提前两个多小时出门,准时来到本评卷场,不影响本次评卷工作。本题组每一位老师都在奋力、认真地工作,这两天半以来,每一位老师的评卷工作量均超过5000份,甚至有的达7000份,他们是王琴、吴晓艳、邓润波、刘渝洲、张小燕、唐娟、徐翠霞七位老师。在此,本人向这七位老师致敬,表示深深的感谢。

 

  _22_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1

平均得分估计约1.2分左右,得分率约60%

常见错误:Cu2+写成Cu+Cu+2SO42-写成SO2-SO4-;还有部分学生只是写了元素符号,不会写离子符号;多写了其他粒子符号:如H2OO2-O-等。

对离子概念掌握不牢固、对离子符号的书写原则掌握不好,常规的训练不够。

2

平均得分估计约2分左右,得分率约50%

现象描述不够规范:如铝丝表面生锈、变褐色等,溶液变透明,部分出现变成其他颜色如变绿色,变红色,产生气泡等。

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理解铜离子减少,铝离子增加的本质,所以不懂回答,懂得回答的也有一部分离子符号书写不过关。常见错误是把铝离子和铜离子顺序调换;还有就是照抄(1)的Cu2+­SO42-;铝离子和铜离子书写错误有:Al+3 Al+2 Al+1 Al+ Al2+ Al+ Al-

Cu+1 Cu+2 Cu+ Cu- Cu2- 等;还有一种错误是将离子符号写成化合价形式。

混淆了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对实验现象记忆不牢固,张冠李戴。

未能建立微粒观,不懂得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变化。

3

平均得分估计约0.6分左右,得分率约30%

基本上不能得分,能得分的同学比较少。

比较多填写AgNO3FeSO4FeCl3,也有填写H2SO4HClCuCO3CuOH2CuSO4 Cu2SO4CuNO3 CuClZnSO4 NaSO4 Na2SO4 KSO4 K2SO4

没有认真审题,未能抓住题目“现象一样”这一句话,只是从能发生置换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填写;有的学生甚至于对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置换反应不是很清楚。

  由于题目没有要求用化学用语回答,所以也有比较多的学生用了名称回答。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本题在命题上符合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考察的内容和范围集中在初三化学的重要内容----金属化学性质中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考察的离子符号也集中在金属离子符号上面,能够检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微粒观、分类观,考查了学生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能力,考查了离子反应的部分知识。总体要求还是比较高。

在学习上面,多注重宏观现象和微观反应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知道化学反应实际上是不同微观粒子在进行拆分和组合的过程,学会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能用化学粒子观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22题不同小题考察的目标不同,要求的层次也有所不同。

教学建议:

1)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针对这个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例如利用抄写、小测等手段进行巩固落实,关键是要先把书写规则讲清楚即要训练学生知道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符号不同书写要求。

2)考查现象的描述,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加强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进行加强,平常口头训练时要强调规范性,对于课本上的实验现象的描写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同时要教会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来描述现象。而对于“铝置换出铜,使得溶液中铜离子减少、铝离子增多”,这部分要求比较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是反应中的微观粒子在进行反应,即实际上是不同微观粒子在进行拆分和组合的过程,这一点需要老师用比较高的技巧和方法,如多媒体模拟等手段,把微观变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接受这一个微观变化过程,从而树立微粒观。

3)考查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特别是“也能产生相同实验现象”这一句话的理解,其次是考察学生的分类思想,能理解相同的离子发生相同反应时产生的现象时一样的。这一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渗透,并能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在酸碱中和反应当中可以进行渗透,还有就是对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命题建议:

本题后面的题目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建议多给一些提示,例如第二小题后面铜离子减少,铝离子增多改成选择形式让学生填空;第三小题也可以改成选择形式让学生填空,这样能适当降低难度,从而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考查。

 

 

本题组评卷老师对评分标准把握的较好,其中评卷质量高,速度快的老师有周柳甜、孙瑾华、盛蔚燕。

 

 

   23   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1

本小题1分,预计本题平均得分为0.3分。

错误答案中比较多学生答题选择BC或选择C

个别学生选择A

学生对金属在自然界的

存式形式理解不足,

对金属活动顺序规律的

应用掌握不好。

2

本小题2分,预计本题平均得分为0.85分。

1、空白率约占10%

2、错误答案中只答硬度的约占70%,直接失分较多。能反映到密度的影响的学生约占10%

3、错误答案中较多学生多答熔点和导电性的影响,导致失分。

4、本题出现笔误比较多,如铝写成铅,硬度写成硬密,Al写成Cl.

5、出现很多口语化名词,如重量(密度)、坚硬(硬度)

6、审题不清导致失分:如把铁与铜比较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

2、学生对物质的性质

与用途的关系理解

不清,分析不到位。

3、学生审题能力欠缺,

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3

本小题1分,预计本题平均得分为0.5分。

1、错误答案中学生普遍回答O2CO2H2O、金属较多。

2、化学式书写错误:如HSO4H2NO3

1、学生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误解为空气中哪些物质反应形成铜绿的物质。

2、对物质的分类和组成不了解,不会通过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来推断物质的性质。

4

本小题4分,预计本题平均得分为2.1分。

错误答案:

第一空格:128160  40%

第二空格:400

  学生对化学式计算的原理理解错误,题目中是求算物质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理解为求算Cu2S的相对分子质量

  40%是忽略了Cu2SCu元素的原子个数为2

第二空格:400是只计算了500t 铜矿石中纯净物Cu2S的质量,而没有再进一步计算Cu2S中铜元素的质量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理解以及通过物质的化学式的组成进行分类来推断物质的性质、还考察学生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化学计算能力,体现了物质分类的学科方法和思维的有序性,发散性等学科素养的考查,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素养的形成。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1、第(1)、(2)小题在抽样中各分数段区分度不高,建议在平时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多渗透生活与化学联系的实例,让学生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计算部分的得分率比预期偏低,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各种计算题型的原理的正确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过程训练。

3.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

 

 

 

24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本小题得分率大约为

得分

0

1

2

3

4

5

6

百分率

12%

10%

15%

17%

19%

21%

5%

得分人数

 

 

 

 

 

 

 

本题平均分:3.2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241

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

正确答案有:C(或碳、或碳、氢)

学生错误答案:①多答O(氧);②多答S(硫)③ CH4 CO2  ⑤错别字:矿等

①质量守恒的理解不到位,出现SO

②审题不清;

242

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

正确答案:114

学生错误答案:114g 115116104146

运算错误。

没有注意相对分子质量是比值,单位为1,而多加单位g

242

得分率不太理想, 主要问题多集中在配平不对;生成物多数写成H2

点燃

正确答案:

点燃

2C8H18 + 25O2===18H2O + 16CO2

点燃

C8H18 + 12.5O2===9H2O + 8CO2

点燃

4C8H18 + 50O2===32H2O + 36CO2

点燃

C8H18 + 12[1/2]O2===18H2O + 16CO2

点燃

10C8H18 + 125O2===90H2O + 80CO2

点燃

2C8H18 + 25O2===18H2O + 16CO2

C8H18 + 25/2O2===8H2O + 9CO2

学生错误答案:

C8H18 + 8O2===9H2+ 8CO2

2C8H18 + 20O2===18H2O + 16CO2

2C8H18 + 50O2===18H2O + 16CO2

2C8H18 + 34O2===18H2O + 16CO2

2C8H18 25O2===18H2O + 16CO2

C8H18  === 8H2  + 9C

根据文字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不足,主要问题出现在生成物的判断不善于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元素不变的原理理解,对有机物的燃烧产物缺乏认识;

    配平错误多集中在氧气的计量数,氧原子数目没有算清。

242

第一空得分很低,0.57的答案较多;第二空情况比第一空好些。

正确答案:1.761.81.7544/25给分)、 8

学生错误答案:①较多错答0.57 、少数错答为未化简的分数、1.71.7117.61.7551.745等;

0.88023等。

反映出学生运算能力差的普遍现象;

审题不清导致第一空出错较高,0.57是学生直接把汽油的值除以30得出。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

    考察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能够通过生成物判断反应物的部分元素组成;

    考察了学生利用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能力;

    考察了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写、配、注、等”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配平能力;

    考察了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物等运算能力;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1.对于初中学生尚未学习误差处理及有效数字的保留方法的前提下,命题者明确需精确的小数尾数较利于改卷的统一性。

2.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方法,掌握“写、配、注、等”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教会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原则简单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运用化学反应中原子数量不变的原则进行配平。强化 “质量守恒定律”等化学重要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训练化学学习技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审题不清与运算出错是本次学生计算题不易得高分的典型特征,因此加强化学计算题的训练,让学生克服简单数学运算出错率高的弊病,在平时教学、检测中强化笔算练习,少用计算器,提高计算能力和答案的准确率,是教师今后在教学需引起重视的方面。

 

 

    题组评卷小结

一、本题组得分情况

各分数段

0

1

2

3

4

5

6

7

8

学生比例

4.65%

10.02%

13.06

9.33%

4.18%

3.27%

6.91%

27.56%

21.02%

 

二、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251

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分,但失误也非常多: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错误:写错化学式(如NaCl2)、没有配平、漏写沉淀符号、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

2、运用原理不准确:不少考生写出NaOHCaCl2Na2CO3MgCl2反应的方程式,没有考虑到除去镁离子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除去钙离子要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氢氧化钙和碳酸镁只是微溶物,不能把把钙离子和镁离子全部除去。

3、没有掌握复分解反应:如写出MgOH2Na2CO3反应。

1、书写化学用语的基础不扎实,考生考试时粗心大意。

2、学生没有理解除去杂质的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生成微溶物也作为沉淀物处理。

 

 

 

3、不知道碱和盐反应条件必须反应物都可溶。

252

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分,存在一些问题有,

1、不规范之处,如浓硫酸、流酸、销酸、HSO4

酸。

2、一些学生理解答题原理,但用错酸的种类,如使用了硼酸和碳酸。

3、完全错误答案:CaCl2BaCl2CuSO4等。

1、平时常用错别字写物质名称而没有纠正,书写化学式薄弱。

2、不知道碳酸等不与碳酸钠反应。

3、学生认为加入这些试剂可以让剩余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变成沉淀物除去,没有看到后面的后续处理为蒸发,不再过滤。

253

失分率高,错误的学生主要选择为BBC

在课本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的最后步骤是: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的水蒸干。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答案,没有灵活地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粗盐提纯的蒸发结晶主要为除去溶液中的水,但这里的蒸发结晶是除去可溶性杂质,最后必须把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的剩余溶液弃去,目的不相同。

254

本小题两个空格得分率都较高,但第二空格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1、表述不准确,如溶液变浑浊、有不溶解的固体、有硫酸钠固体出现、有固体释出等;

2、把现象写成了解释,如硫酸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溶液仍然饱和。

3、多写了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语句,如硫酸钠溶解度增大、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1、  会分析问题和运用原理解答,但表达能力薄弱。

2、 把现象和解释混淆。

3、  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模糊不清。

 

三、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本题目是实验室提纯物质的流程,考察的学科知识点包含酸碱盐知识、物质分离的方法、基础实验、溶液相关知识,考察学生的能力包含有书写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能力、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还重点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重视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基本能运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够运用溶解度变化规律去推导实验现象,但也反映出不少学生化学用语基础不够扎实,对酸碱盐反应规律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情况灵活进行实验操作,语言表述能力薄弱和缺乏学科的科学性。

 

四、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中考化学试题非常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既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等,也考查实验探究中对比分析、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现象表述等能力;既考查教材中的实验,也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的能力。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用讲实验代替学生做实验的做法,学生得不到亲身体验,难以形成实验能力,在解答一些注重探究过程的实验题目时就会出现问题,抓不到解答问题的关键。所以平时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逐渐形成探究的能力。

本试题较好的兼顾了毕业考试和升学选拔双重功能,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突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题型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希望今后中考命题能保持稳定的水平。

 

五、本题组的好人好事

     本小组在评卷过程中,由于发现第一小题的答案不止一个,本着对考生负责,评卷必须保持公正和具有科学性,我们在已评卷一万七千多份的情况下,重新把这些试卷按新的评分标准再评一次,小组的老师们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毫无怨言,听从安排,同心协力,出色完成重评工作,其中还有两位老师身体不适,在自我调整后坚持继续工作,敬业精神可嘉。

  2627_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261

①不知道从细口试剂瓶中取少量溶液的方法,于是填写了量筒、试管、漏斗、烧杯等。

 

②错别字,如低管等。

③随意给仪器冠名,如把滴管称为吸管。

①对从细口试剂瓶中取少量的溶液到试管中缺乏认知和体验。

②常见仪器名称都不会写,很基本的知识都不过关。

262

①没有紧扣试题要求写出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如写了铁架台、滤纸。

②写了与过滤无关的用品,如写了酒精灯、蒸发皿等。

③把过滤中的“漏斗”认为是“长颈漏斗”。

 

①没有认真审题。

 

②不清楚过滤操作中要用到哪些用品。

③不能区分“漏斗”与“长颈漏斗”。

271

①化学式写错,如O5PO5

②没有配平。

③漏写反应条件;错写反应条件,如燃烧。

④多写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如在反应物“O2”后加了“↑”,在“P2O5后加了“↓”。

①化学式书写不过关。

②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缺乏‘正确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配平—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标好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的有序思维。

③死记硬背,导致所写反应条件不符合实际。

272

实验③和实验④

实验①和实验③

实验②和实验④

实验①和实验②

不能运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273

实验②和实验④

实验③和实验③

同上

274

①照抄题目内容,如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

 

 

 

 

 

②认为在防爆措施中与隔绝氧气有关,如隔绝氧气(空气)、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只写氧气、助燃物、无助燃物等。

③表述不清,试题要求从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的角度来答题,而不少考生则是从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角度来答题,如要有可燃物、要达到着火点。

④概念不清,如降低着火点。

①题目要求从燃烧条件的角度来对安全措施进行解释,而考生照抄题目内容,说明不会审题;有部分学生则是不能读懂试题,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而不知如何下笔。

②不能从题目中获取信息,不能运用燃烧条件对安全措施加以解释。

③不会审题。

 

 

 

④着火点的概念不清。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26题:

本题既考查仪器名称,又考查液体的取用和过滤的实验操作。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试剂瓶里。学生在平时的动手实验中,经常需要从细口试剂瓶中取少量的溶液到试管中,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方法是既可直接倾倒,也可用滴管,这样的操作是学生在平时的动手实验中经常体验到的,因此,只要做了实验,也有了一定的思考,答题则非常容易。

2)过滤时,需要用到哪些实验用品呢?只要学生能画出或在脑海中有了过滤的装置图,平时也有过滤的体验,回答本题也较为容易。

本题组分值共10分,得3分、4分的考生中,多数是答对了本题而得到的分,反映多数学生对本题所考查的仪器名称和操作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27题:

第(1)小题

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化学反应中的条件意识。

从以上考生的主要错例中分析可知,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化学式书写不过关。

②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缺乏“正确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配平—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标好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的有序思维。

③死记硬背,导致所写反应条件不符合实际,缺乏条件意识。

 

第(2)(3)小题

考查学生运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有关,就要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来看氧气对可燃物的燃烧是否有影响,再从四个实验中可看出:实验②和实验④符合上述要求。

而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就要在控制氧气的条件下来看温度对可燃物的燃烧是否有影响,再从四个实验中可看出:实验③和实验④符合上述要求。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第(4)小题

    从题干叙述可看出,在煤矿生产时,为防止瓦斯爆炸而采取的一个安全措施是:要求井下通风好,以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从燃烧条件来看,就是移出了可燃物。另一个安全措施是禁止携带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而从燃烧条件来看,就是控制温度在着火点以下。

因此,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燃烧条件的知识来解释煤矿防爆安全措施的能力,同时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从题干中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1、给学生多些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要很好地解答有关实验操作以及书写实验名称的试题,最重要的还是要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并在实验中或之后进行一些思考,这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根本,而不是靠脱离实验的简单记忆。

2、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获得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方法呢?显然不是靠做习题,而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来培养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方法。然而,教材往往并没有直接指出哪些内容可培养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建议老师们可着重参看《评价标准》。

 

 

_第七(28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1

总体上该小题得分比较理想。主要的问题是:

①箭头标的位置或方向不对(另有部分学生用了圆圈或其它的标注方式,评卷时没有扣分)。

②箭头放在了玻璃仪器里面(如试管底部、试管、导管中间、水槽中);箭头指向了气体的流动方向,指向了试管、导管、水槽、铁架台。

③有小部分的空白卷出现。

1、审题不清,没有理解好题目的要求。

2、凭空臆想。

3、考法比较不常见,学生有些陌生。

4、空白卷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

该小题得分比预计的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将化学式写错,如把KClO3写成了KClO2KCl写成了KClOHCl等。

②漏写、错写反应条件,如把加热写成了点燃;还有把MnO2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左边,又写在了右边。

③配平错误,漏写箭头。

④出现用KMnO4H2O2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⑤出现小部分的空白卷。

1、不明白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原理,写不出或写错了化学方程式。

2、不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把MnO2当成了反应物、生成物。

3、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理不理解,为了配平,改写了化学式。

4、空白卷的出现,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3

该题得分率比前两小题更低,主要问题是:

①理解成当导管从瓶口移开后就是要“撤酒精灯”

②漏掉了在水中盖上玻璃片的操作。

③没有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表述,用了一些有歧义的习惯性用语。

④极小部分的空白率。

1、主要可能是没有动手做过该实验,因此没有直接体验,对实验的注意事项是靠死记硬背。

2、教学当中老师没有养成学生边实验边思考的习惯,不注重实验过程的细节。

3、教师在教学时对用规范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指导不够。

4

该题得分率较低,主要错误:

①选择C的学生较多。

②选择ABACBC、或ABC

③用123表示答案,与题目要求不符。

④有极小部分的空白试卷。

1、审题不清,没有理解好题目的要求,以为考质量守恒定律,从元素组成角度考虑,把C给选了。

2、没有掌握发生装置的使用原理。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操作、原理、制法、收集,还有对发生装置的拓展教学进行了考察。

2、本题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规范化学语言来描述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3、本题实际上是检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没有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教学方面:

1、加强实验教学,对一些重要或极典型的实验,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表述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2、对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迁移、总结或拓展,不要只停留在某一种气体的制取当中,应举一反三。

 

命题方面:

1、本试题是一种比较新的考察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装置图上标上箭头,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2、本试题能给第一线的老师一个警示,教学当中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不能只在课堂上讲实验、画实验、背实验,而且要养成学生边实验边思考的习惯,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3、本试题的第一小题,如果加上说原来的玻璃仪器没有破损的话,这条题的难度系数可能会降低。

 

    好人好事:

本题组评卷老师对评分标准把握的较好,其中评卷质量高,速度快的老师有朱雪梅、张文娟、苏秋梅。

 

 

 

2010年中考化学第29题组评卷小结

一、学生答题情况

小题号

答题情况

(得分、常见错误等,可以抄录一些学生答案)

错因分析

29

学生得分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得分呈W型分布,得分大致分为:0分占30%4分占22%8分占24%,三种得分已经占了78%,其他得分占22%

 

 

 

 

 

 

 

 

 

一、得0分占30%,其中空白卷占0分试卷50%以上。

常见如下:

①紫色石蕊鉴别溶液,溶液颜色变化错误,例如:遇酸会变蓝或不变色,遇中性盐溶液变红色;

②用NaOHNa2CO3来鉴别两种黑色粉末;CuO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FeNaOH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③用石蕊加入到四种物质中区别两种是固体两种是液体;

④首先鉴别两种黑色粉末,再用铁粉鉴别两种液体;

⑤加入题目要求以外的试剂,如用磁铁来鉴别氧化铜和铁粉。

⑥方案不完整,只写了出了操作步骤,没有对应的现象和结论。

1.空白卷的学生是完全不懂或放弃的学生。

2.常见的错误是由于完全不懂实验原理,基本的化学知识没有掌握。没有认真审题,选用没有给出的试剂进行鉴别。

二、得4分占22%,只有一个正确方案,大多数只鉴别出两种溶液,没有鉴别出固体。

主要错误:

①两种黑色粉末不懂鉴别,用NaOHNa2CO3来鉴别两种黑色粉末,不会利用步骤1中已经鉴别出来的硫酸去进一步鉴别氧化铜和铁粉。

②第一步有鉴别硫酸的意图,但方案错误,第二步能用硫酸鉴别出两种固体。

1.误以为必须用给出的其他试剂去区分,主要是错用NaOHNa2CO3来鉴别两种固体粉末,这类错误在4分卷中占80%以上。

2.对实验原理掌握得不够完全,存在知识上的缺陷。

三、得7分占8%,大多数是现象描述不正确,占这类错误的90%。常见错误:

①有气泡产生的是铁,没有明显现象的是CuO

②溶液呈蓝色的是CuO,没有现象的是铁;

③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CuO;溶液呈黄色的是铁;

④两支试管有气泡冒出;

⑤没有取样;

⑥现象与结论只描述了其中一支试管,另一只没有明确给出结论。

1.实验的现象不是靠真实的实验经历获得的,只是靠死记硬背和通过不断的练习记住现象。

2.实验报告书写不规范,平常教学中没有具体要求和练习。

四、得8分(满分),(满分率占24%

基本上是以第一种答案为主,而且表达清晰。比较少用两两反应作鉴别。

 

 

二、与本题组考查要点相关的学生学业总体评价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科思维能力水平等)

评价:

    从本道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1.  存在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老师教的知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例如:对于固体粉末就习惯性的加水溶解等这些毫无意义的操作;对于铜的化合物就是蓝色沉淀,铁离子的溶液就是黄色等。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不是建立在真实的实验经验上,而是建立在死记硬背实验现象的学习习惯上。

2.化学学习方法待提高。没有掌握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物质鉴别是根据待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异或同一性质不同的现象把它们区分的实验方法。这主要是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还比较欠缺。对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如CuO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或与Na2CO3反应生成CuCO3沉淀等问题)。许多错误答案的表达都是由此引起的,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提高。

 

 

三、对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建议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经验获得一些基本的实验知识。如铁和硫酸反应有气泡放出(第八、十单元实验);石蕊遇酸变红色(第六、十单元实验);FeSO4溶液的颜色(第五、十单元实验)等,都是教材中多次出现的实验。如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有落实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是通过真实的实验经历来获得这些知识的,应该是掌握的比较牢固的。在分组实验中应加强对实验现象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中要养成边做实验边记录的习惯。这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操作步骤的描述是有帮助的。

2.适当开设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探究性实验的开设应有一个完整的流程: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方案的实施,再到实验报告的撰写,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实验中应避免为做实验而开设实验,如只注重做实验而忽略实验前的思考(方案设计)及实验后的报告的撰写,或只注重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的预设而不真正的去动手做实验。都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3.教学中落实对复分解反应本质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本次考试中许多考生出现CuO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或与Na2CO3反应生成CuCO3沉淀等问题,说明许多学生对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没有掌握,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教学中应加强对复分解反应本质的理解,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和发生条件。

4.教学中应注重物质分类的思想和掌握类别物质性质的培养。从学生的答题中对硫酸和硫酸钠不会用石蕊区分,NaOH不能与CuO反应都体现出学生还未掌握物质的分类(酸和盐)和每一类物质应有的性质。

5.平常教学中加强实验报告书写的训练,而且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笔头上,以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表达的规范。

 

命题建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物质鉴别的能力,本题难度为0.48。从本题得分曲线的3个峰值可反映出本题的区分度比较明显。完全不会物质鉴别的学生得0分,会简单的物质鉴别和一些基本化学知识的学生如:酸和中性的盐能用指示剂鉴别;碳酸盐与酸反应会有气体放出的能写对一个方案,得4分。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别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不同的性质进行鉴别的学生能得到满分。得1分和5分的学生最少,说明学生如果没有掌握通过物质的化学性质来进行物质的鉴别,想懵到一些分数是不可行的。但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严谨性不够也不能得满分。本题的区分度很好,是一道好题。这道题的考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建议多加强这方面的考查,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