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案例3

 语贵平淡 2014-04-30

案例:

班上有个女孩叫小石,上课管不住自己,嘴上随时爱说空话,双手不停地做小动作,折折书角,摆弄摆弄铅笔、橡皮,双脚也不安分,一会儿伸得老长,一会儿搁到课桌的横道上,要不就是不停地摇椅子,每节课至少要倒一次。某天放学,正好下雨,家长进教室接孩子,正巧没有其他家长,我和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近况,家长在一边批评孩子,我就忙其他事了。突然,孩子又哭又闹,还打他爸爸,说:你真坏,我告奶奶去。

剖析:

孩子对家长无理,其实是很大的事情,决不可以纵容,否则后患无穷。可是现在许多家长对此并不在意,甚至还有家长以为这是家庭民主和平等的表现。这完全是错误的。世界上哪里有孩子不尊敬家长的民主社会?有的父母心里想:只要孩子学习优秀,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考上博士,每天为孩子做牛做马甚至被孩子谩骂都无所谓。结果,孩子学业未完成,父母差不多都气成心脏病了,甚至成了孩子的刀下的屈死鬼了。试问:一个连父母都不尊敬的孩子,能尊敬亲他人吗?能进北大清华?能当博士吗?他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请家长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家庭民主是家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谐相处,与目无尊长是完全两个概念。

案例:男孩小王,长得虎头虎脑,看上去应当是资质不错,可惜他任何时候都是我行我素。老师上课,老师讲各种行为规范的注意问题,甚至老师一次一次叫他名字,他都无动于衷。上课40分钟最多4分钟听讲,其余时间玩他自己的。

分析: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要有个性,他爱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还说人家国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吗?首先,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们的孩子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必须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教育体制。其次,你没亲历过国外的教育,只是听说,那是极其片面的,零碎的,与实际相差甚远。再者,个性是共性中的个性,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高见,发扬个性的前提是,与人和谐,与这个社会和谐,发扬个性不能发扬到不守规则的程度。孩子的行为大体上要随上大流,不能太特殊。连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都不遵守,这不是个性,而是学习障碍,甚至是社会化障碍。不能把与众不同、我行我素都说成个性,要分清是非,不然,我就可以把闯红灯也说成个性了。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家长必须得重视起来,引导孩子克服系列坏习惯。

案例3

很多孩子频繁地丢东西,橡皮、铅笔、尺子不见了,那是家常便饭,天天都有好几起,有孩子几乎每天早上到学校都找不到家庭作业纸,有人开始丢课堂作业本、同步训练,我相信很快会有人丢文具盒,丢衣服,以后就丢钢笔、字典之类比较贵重的物品。

分析:

造成以上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1、孩子没有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有条有理的良好习惯,东西乱扔,用罢不知收拾,反正有家长代劳。2、孩子没有保护自己物品的主权意识。3、孩子没有自己丢了东西要负责任的感觉,家长也不让孩子负 责,丢了再买,反正有钱,那些东西又便宜。4、个别孩子没有不得侵犯他人主权的意识。看见别人东西好,就想占为己有,完全自我为中心。给家长支几招:

1
、在家中分清家长和孩子的不同领地。家长不可轻易侵犯孩子的领地,不要轻易动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不可随便侵犯家长的领地,不能随便翻动家长的东西。这样,孩子就可以逐渐建立主权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

2
、孩子的学习用品、玩具,用完了,要他自己整理,家长可以教他整理的方法,切不可代劳,否则就会养成孩子乱扔东西的习惯。如果他自己不整理,一旦找不到东西,家长不要帮忙,要作壁上观,让他自己吃苦头。

3
、孩子丢了不该丢的东西,为了避免影响学习,可以再买,但是必须有惩罚。少用口头批评,那样没痛没痒,要动真格的。比如少买一样玩具,停看几次动画片,取消一次外出活动等。总之,必须让他切实尝到一点苦头,下次他才会小心。孩子丢东西,家长不加惩罚,就是纵容,现在的孩子毫无责任意识,这就是重要原因。

案例4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怕孩子被老师批评,就陪着进来。因为比较急,家长还与门卫发生争执。见到班主任,那妈妈解释说:孩子动作磨蹭,被他爸爸打了一顿,哭了很久,所以迟到了。

分析:这一案例中暴露了不少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那位父亲教育孩子情绪化。一不高兴就把孩子打一顿。有些家长就是这样,孩子有问题管还是不管,深管还是浅管,完全决定他的情绪。高兴的时候,孩子上房揭瓦也不问,不高兴的时候,抓来就是一顿打。其次,那位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孩子迟到有他自己的原因,应当由孩子自己承担。学校有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明确规定:按时上学不迟到。无论何种原因接受违反规章制度,接受老师的批评都是应当的。家长以为,亲自出马,老师会给家长面子,然后孩子免受批评。其实,家长的想法完全错了,作为老师,我是这样想的,迟到不是大问题,老师询问一下原因,孩子自己会作出解释,老师也会帮孩子分析,告诉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孩子一定能改正不足。家长一出马,老师觉得家长对自己不信任、对孩子也不信任,事事想替孩子包办,这是一种过度保护的心理,以后孩子一有错误就会拿家长做挡箭牌。孩子不见了什么东西家长见老师来了,与同学发生了摩擦家长又见老师来了,甚至孩子偷懒不做作业家长都会帮着孩子来说话。试想,这样的孩子能发展成什么样?作为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无独有偶,我们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因为动作磨蹭,早上时间就显得很紧张,家长一开始是催,但不管用,于是就与老师联系,不催孩子,让她磨蹭,然后让她迟到,让老师批评教育。我很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那天,我特意安排了一首儿歌《小蜗牛》,寓教于乐,效果不错。当然,关键要看家长怎么做。

好多的家长、甚至是好多的老师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的很多习惯都将从零开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他也不符合迄今为止的心理学研究结论。孩子生下来就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更何况他接受了六、七年的家庭教育,二三年的幼儿教育。研究表明: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维模式,在六岁以前已经初具规模。宁波有句老话:三岁意见看到老,这样的老话是千百年经验的总结,必有道理。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不在学龄后,而在学龄前,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过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延伸而已。生活有条不紊的孩子,学习也一定有条不紊。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好习惯发扬光大,把坏习惯慢慢改正。改正孩子坏习惯的主力军是你们,孩子的家长,千万不要把责任推给老师。总有家长这样对我说:老师,孩子不听我的,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我要说的是:孩子是你的,生下了孩子,一辈子你都抛不开,无论将来他成为什么,他都是你的孩子。享福是你的,受气受累也是你的。我和孩子有缘,我尽自己的能力领他走一程,给他一些知识,给他思想上的一点启蒙,但我的影响力绝对是有限度的。我和各位家长有缘,我也尽我的所能,给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面支几招,让我们彼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能事半功倍,仅此而已。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家庭要治本,学校只能治标。

习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更不是唠叨出来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一,好习惯带来好运气

  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小到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大到接人待物,礼仪礼貌,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这个。习惯就是养成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二,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教育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措施培养习惯。

  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站起来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说3回就3回。妈妈就说,你如果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一小时站起来超过了3回,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结果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了,这3天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不能看动画片。这样对孩子有很强的激励,一想到1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地去控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将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