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儿歌--老北京娃娃们所唱之儿歌--佚名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30

 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儿一点不假。姑不论高雅的诗词与黄钟大吕,单是垂髫总角朝夕所唱的儿歌,便足以编成一部厚厚的书。

    老北京娃娃们所唱之儿歌,内容从植物到动物,从家常理短到伦理纲常,从现实生活到神话传说,可谓包罗万象。就其形式而言,则词句参错,朗朗上口。故童年时所唱之儿歌,虽兔走乌飞至暮年亦是记忆犹新。

    最简单之儿歌,文词仅两句,反复歌咏而不觉其厌。例如:“拍呀拍燕儿窝,拍出钱来打酒喝。”又如:“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媳妇不要妈。”这后一首,颇有人间为父母的苦涩之情。

“倍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这是清代胡同里的儿歌,流传到五十年代。“倍儿”要读作第一声,在老北京话中是“特别”、“非常”的意思。例如:“倍儿好”、“倍儿棒”,就是“特别好”、“非常棒”。可是,这里的“倍儿头”,则是“大脑门儿”的意思。“倍儿窝窝眼儿”,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小孩子正在长身体,饭量大,所以要用大碗吃饭。“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不害臊吗?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拿尿盆儿。”这首儿歌至少流行了二百年,主要是供老人哄儿孙时自歌自咏。

    另一首供老人哄孩子的儿歌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儿也要去。”唱歌者粗布烂衣,粗茶淡饭,听歌者食其母乳或老米面(陈米粉打成的糊状食品),唯有这曲儿歌使老小两代人同时沉浸于天伦之乐中,暂时忘却或根本不知世间的一切忧愁与烦恼。

    “锔锅锔碗锔大缸,缸里有个小姑娘,小姑娘十几了?十五了,再过一年该娶了。”这也是一首清代流传下来的儿歌。老百姓的砂锅、瓷碗、水缸破了,舍不得扔。手艺人走街串巷地维修。“锔子”的形状像订书钉,可以把陶瓷的裂口固定起来。“锯锅锯碗”营造出北京胡同的环境。小姑娘“十五了,再过一年该娶了。”也就是说,十六岁的姑娘该出嫁了。明清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大清玉牒,皇上的格格保持到十六岁。早先,欧洲国家的法定年龄也是十六岁。现在教育普及了,人们念高中,读大学,结婚的年龄自然提高了。

    夏天阴晴不定,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雨就下来了。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第在小院中乱跑,大人们在屋里、廊子上喊都不应,这时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传来:“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当然,也有十分顽皮的孩子,这时就拍手乱唱了:“下雨喽,冒泡了,王八戴上草帽喽!”这个儿歌是善意的玩笑,天真的粗野。如有上人君子认为这是骂人,那就似乎是不懂得生活的情趣,错怪天真的儿童了。

    夏天雷雨阵阵,风雨交加,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从窗眼望出去,唱首儿歌:“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说“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都这样说。后来看到有关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

儿歌记录着社会风貌,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