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的《旅途》:“有一天爸爸走累了,就丢失在深深的陌生山谷,像那只气球,再也找不到……”。荷兰导演迈克尔的动画短片《父与女》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与女儿分离,女儿穷其一生对父亲的等待,不论当她稚龄懵懂时,还是已为白发老妪时,这种终其一生的坚持更突显了现实的难测和时间的冷酷。 这部片子虽然只有八分钟,却涵盖了人的一生。电影风格简约而质朴,画面写意自然,它宛如一枚带核的酱青橄榄,尖尖小小,一口津绿的甜蜜酸涩,回味无穷。 电影中的小船和河滩象征着生命的终点,河的对面是生命的另一个彼岸。自行车和车轮,是象征着生命,车轮不停,生命不息,所以片里每个人都是在自行车上的,而离开自行车乘船去河的另一边,象征生命的终结。 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和父亲一起骑车,她便骑得很轻松。因为有父亲的陪伴,但随后父亲离开了她。小女孩骑车上那个坡的时候,变得很吃力,象征着她的生活因为失去了父亲的保护而变得艰辛。 女孩渐渐长大,影片中用四季的变更暗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女孩长成了妙龄少女,为人妻、为人母……最后又孤老终老。不论怎样的外貌改变和身份改变,不变的是,她总要骑着单车去水边等待当年划船离去的父亲回家,每次,她或携带伴侣、孩子去,或独自去,似乎她孤独的时刻较多。 那片水域终于干涸,曾经的岸边甚至已经停不稳单车,女孩经历了真正的沧海桑田,她蹒跚地走到小船里蜷缩起来,隐约看到当天的父亲归来,抱起当天的自己。而此刻冰冷的船舱,无疑就是父亲宽厚的臂弯。就像歌词唱耳朵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一样,谁又来见证这些不为人知的思念和亲情呢。 片子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女孩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第一次走向码头,走到船边上,但回过头去,看了一会,又冲回去一把抱起女儿,可以想象此刻他亲吻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对着她娇憨的小小身体,流泪不止。最后不舍又无奈的离开。 还有来到生命码头的时候,女孩,丈夫,孩子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还无法理解死亡和生命,于是他们在水边嬉戏,丈夫则是坐在岸边,有一点茫然地看着大海,而女孩应该对生命和死亡有着更深刻和沉重的理解,她只是站在她以往远目的地方,尽力地向大海那边看去。 最后一处,此时小女孩已经变成老人,她像一只猫一样躺在船里,突然醒来。她越走越快,最后变成跑,身体慢慢也变成了小女孩。然后她看到了父亲,她停了下来,两人对视着,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我们几乎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心里对话,父亲充满了愧疚,而女孩似乎是在问他,我一直在等你,这么久了你去哪了。 在所有表现人类情感的文艺作品中,“等待”这个主题是容易“伤人”的,因为等待包含着时间的残酷和不可回溯性,也涵盖了太多的无奈和无解。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像一把来自地狱的大镰一样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刻画下许许多多看见或看不见的痕迹。很多时候,等待就像一个美丽的谎言或遥远的传说,又像一个漫长的康复治疗期,总能在最后的一瞬,给你希望,或无望。 也许,冀望不仅是吃力的渴求,而且是永恒的归宿——在生老病死的流转之间嫁接的一个出口,抵达生命白如盛雪的本初。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次远行,这如同片子中的父亲当初离开女儿一般,我们为了人生、为了理想、为了爱情或者为了生计,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踏上人生的航行,离开守护着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曾经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可是有一天他们只能送我们到这个渡口,然后看着我们远去。 有人说这是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没人能够逃离。女儿尽管将她的思念永远雕刻在那棵树下、那片海滩,可她还是必须继续自己的旅途。但她从未丢弃作为女儿的自己。不论处在何种年龄段,人类对自己父母的眷恋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天性,即便被生生斩断,在内心深处仍旧留有一处无法替代的缺失,遗憾至极。 父亲,就是女儿对感恩的一种表达。隔着死亡,我完成了对你的接近。等待与死亡,并不可怕,只要轮回里还依存爱,不管来自何种方式何种立场以及何种坚守。唯有爱能超越巨大庞杂的沉默。在爱的坚韧慰藉面前,时间的沧海桑田也变得如此轻易卑微。女儿对于父亲的想象,就这样化作一场生命最美好的追溯。 “你穿越死亡之河离开。很多年后,我经历成长、死亡,最终河水干枯。我来到彼岸,发现你一直在等我。” (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