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元卵鞘的孵化 1.卵鞘的处理 土元卵鞘从雌成虫池中筛出以后,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理好的卵鞘便于保存,且出虫率高。不经过处理的卵鞘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发霉变质,影响以后的出虫率。处理程序如下: 2.卵鞘的保存 经过处理的卵鞘,如实行冬季加温饲养的场(户),随时可以孵化,保存期越短的卵鞘孵化率越高。实行自然温度饲养的,9月份以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就不再孵化,需要保存越冬;多余待售的卵鞘也需保存越冬。保存越冬的卵鞘应拌一些新鲜饲养土,置入容器中,埋入饲养土中。饲养土在容器外堆的深度应与容器日平而略低于容器口,然后覆盖棉絮或干草等保温。拌入卵鞘中的饲养土湿度要低于饲养土元的湿度,一般湿度在5%~10%。饲养土太湿卵鞘容易发霉。发霉的卵鞘,内部卵和内容物腥臭,并在卵鞘口上长出白色菌丝与饲养土结成块状粒。 卵鞘的保管:在15℃以下至0℃,将卵子放入含水10%-15%的潮湿土中,每3~4天翻一次,土干时换湿土,荐期10~12月,不影响孵化率。 3.卵鞘的质量 卵籽的质量优劣与出虫率有直接关系,选择质量良好的土元卵鞘是关键。 良种卵鞘的颜色为褐色或棕褐色,无畸形,粒大饱满,外表光亮有轻微刻纹,手捏卵鞘有弹性,对着阳光或灯下照看,鞘内卵粒清楚可见。捏烂后可看到白色的乳浆或白色卵粒。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卵鞘两端,轻轻地挤,立即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从侧面锯齿状小齿处破裂的地方,可以看到白色的乳浆或两边白色的卵粒。卵鞘内并排有两排卵,每排6粒以上。这样的卵鞘为优质卵鞘,其孵化率高,孵出的若虫成活率也高。 劣质卵鞘外壳有明显的起伏卵影.从外观就可以看到卵鞘内的卵粒数。这样的卵鞘表面干瘪或发霉,卵粒僵化不僵化或半僵化,若虫的孵出率很低。捏烂后看不到白色的鲜乳浆,卵粒全部干瘪。有的卵鞘已受损破坏,’内部已发生霉变。有的卵鞘锯齿状小齿处被泥粘住或已经生白色或绿色霉菌,其卵粒已僵化死亡。还有一些卵鞘色泽较浅,呈黄绿色,这是因为成虫早产或迟产的卵鞘,或成虫营养不良,或成虫受惊吓时产下的薄壳瘪卵鞘,这些都属于劣质卵鞘。 优质卵鞘鉴别:表面看卵籽鲜褐红色、饱满、通气孔锯齿清楚;用手捏开为白糊状。 劣质卵鞘鉴别:外表粘有泥土,锯齿透气孔生有白边,表面霉暗;捏开为空白、干的、黑的。 购买卵鞘时,把卵鞘摊平,用对角线从4个角和中心5个点取样,每点随机抓15~20个卵鞘,然后按上述的方法检查,找出劣质卵鞘数,然后被总数除,计算出劣质卵鞘的百分比。 4.孵化方法 土元孵化分自然温度孵化和人工加温孵化,前者是在夏季气温偏高时进行的,有时间性;加温孵化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当夏季气温高时,利用自然温度;当晚秋、冬季、早春气温偏低时,人工加温,保持适宜湿度进行孵化。 适用于8月中旬以前产出的卵鞘。其方法是,将4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出的卵鞘按月收集,分别放人容器。8月下旬后产的卵鞘与第2年4月下旬以后产的卵鞘安排同期孵化。孵化用的容器多种多样,可以用饲养池,也可以用钵、盆、缸和塑料箱等代替。孵化容器中放孵化土,孵化土要颗粒状的,大小似米粒状。取回的要经过消毒、过筛处理,保持无菌、透气性好,以免堵塞卵鞘的气孔。孵化土的湿度应为20%左右,孵化前期偏干一些,孵化后期可以偏湿一些。孵化土与卵鞘的混合比例为1:1。把卵鞘与孵化土混合均匀,混合后孵化土不能过湿,也不能过干,过湿了可以造成卵鞘霉烂,太干了会使卵鞘失水而干涸,幼虫孵出率极低。 (2)人工控温孵化 土元卵块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晚秋、冬季和早春气温比较低的条件下(当气温降至20℃时),土元卵块就需要加温孵化,人工加温促进卵子内胚胎发育,完成孵化工作。加温孵化的其他方法和自然温度孵化一样,只有温度在人工控制下比较恒定,孵化率较高。 而人造小型恒温装置孵化方法又有多种,如煤油灯加温孵化,水加温孵化,电加温孵化等。最稳定和最方便的孵化箱当数用电能作能源的孵化箱。做一个高1米、宽0.6米、厚0.6米的木箱,箱内安装一支500W加温管,一只温度控制仪和一只热电欧,再装一只交流接触器,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型土元卵块孵化箱就做成了。使用时把土元卵块和与之等量的孵化土拌匀后放入箱内,打开电源,加热管发热,孵化箱内温度逐渐升高;升至30℃时,温度控制仪自动断电。当温度慢慢升至30℃~32℃,这样箱内就可以恒定在30℃左右了,每隔5~7天检查一下孵化箱内的温度,并打开箱底通气孔,换一下箱内空气。若孵化箱内的土过干,可加入一些相同温度的湿孵化土。孵化前期每天翻动3~4次,中后期每天翻动2~3次。这样土元卵块一般在35~50天就可全部孵化完毕。 4.种卵的孵化 将取出的卵鞘放在孵化缸(或池)内孵化。卵鞘先用高锰酸钾5000倍液浸泡1分钟消毒后晾干备用,孵化土也先用新洁尔灭1000倍液拌匀消毒,晾干后备用。 室温要控制在28-33℃之间,但以30-31℃孵化率最高, 38℃时为卵虫的致死温度。孵化方法黄卵土比按1:1混合合匀,每天翻3次,3d左右换土一次,用4.5的筛子筛出卵,用窗纱筛幼虫,虫卵分开管理。 每隔15天取1次卵(过6 目筛),在30℃~32℃、饲养土湿度20%时,约40天~60天全部孵出,同时将仔、母土元分池饲养(过2目筛)。 卵鞘孵化率与保存时间和温度有关,保存时间长、保存时温度高的孵化率低。卵鞘在12℃~15℃的条件下保存4个月仍能孵化出幼虫,但不能在20℃以上温度下长期保存。 孵化容器用塑料盆、木盆、塑料桶等均可,使用前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孵化土用30%的田间壤土和70%的锯末配制而成,锯末必须取之于经过发酵的阔叶树。使用前先将孵化土在阳光下暴晒3天以上,以杀死虫卵、霉菌等,然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湿度在20%左右,即手握能成团,松手即散开;卵鞘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分钟。然后,将卵鞘与孵化土按1∶1的比例混合,放入容器中,上覆4层湿纱布。湿纱布及时浸水并除掉多余的水分,以便于通气。孵化土干后将卵鞘筛出,向孵化土洒水,拌匀后再和卵鞘混在一起,盖上湿纱布。孵化室的温度保持在30℃左右,孵化土湿度保持在20%左右,室内相对湿度为70%~80%,经40天左右可孵出若虫。 3、卵鞘的人工孵化:人工孵化在2月上中旬开始,用1只比较大的铝锅,锅内放1只陶钵,钵较锅稍小。钵内装孵化用泥,同卵鞘拌和均匀。锅内装水,水的高度同钵内泥土相同,锅底用煤油灯加温,离锅底1.7厘米,使水温保持在32~35℃。每隔几天将泥卵搅拌1次。昼夜不停,40~60天后全部孵出。 人工卵化时,将一陶钵放入大铝锅内,然后将卵块和孵化用泥拌匀,放入钵内。锅与钵之间加水,给锅加热,使水温保持在32~35℃。40~60天后即可孵出若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