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元的生长发育 1.生长周期 土元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土元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不完全变态是说土元由卵孵化出的幼虫(若虫),与成虫之间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相似,只是若虫的翅发育不完全,身体还未长大,生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每经一次蜕皮,翅和生殖器官就逐渐发育生长,最后长大为成虫。 土元生长受温度影响很大,野生状态下的土元完成一个世代需要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每年4月上旬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陆续开始出土活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活动高峰期。11月下旬气温降至10℃以下时进入休眠状态。而人工养殖采取控温、催熟不让其休眠,再加之食料供应充分合理,7-8个月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2.生殖方式 中华土元和冀土元均为两性生殖、卵生,即必须经过雌雄两性成虫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幼虫(若虫),不经过雌、雄成虫交配雌虫也能产生卵鞘,但这种卵鞘不能发育产生新个体(若虫)。 而金边土元为两性生殖、卵胎生,即卵鞘在将要排出的时候,又缩回到雌成虫腹内,在雌成虫的体内孵化成幼虫后,将卵鞘排出一部分,这时小幼虫爬出卵鞘,离开母体,然后雌成虫才把空卵鞘排出体外。 3.交配产卵 雌雄成虫性成熟后在繁殖季节会发情,这时雄虫会常常扑动翅膀,来回飞跑寻找雌虫交配,雌虫发情时腹部会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 即性诱激素来引诱雄虫前来交配 。当雄虫嗅到雌性诱激素后,会迅速爬过来向雌虫求爱,雄虫争相与发情的雌虫交配, 其中只有一只雄虫爬到雌虫背上, 不断转圈,确认无误时便立即调头与雌虫尾部相对进行交配。这时其他雄虫只好去寻找新的发情的雌虫。雌雄交配时间一般持续半小时左右。一只雄虫在60天的生命中可与5一10只发情雌虫交配,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雌虫体内有数十个卵胎,一次交配后能全部受精,不需再次交配,即一次交尾终生产卵。雌虫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 土元产卵时,生殖道周围的液体把卵子黏合在一起,在“拖炮”过程中逐渐凝固形成卵鞘。 卵鞘一般长2~15毫米,为棕褐色,呈豆荚状,边缘有锯状的突起。每个卵鞘内紧密排列两排卵子,一个卵鞘内少的有5~6个卵粒,多的有30多个卵粒,平均15粒。雌成虫产卵粒多少与雌成虫的生殖年龄、营养状况有关。 野生土元6—10月为交尾期,从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产卵,6—9月是产卵盛期。 4.卵鞘孵化 土元的孵化适宜温度为25—30℃,卵鞘外要保持温润。土元卵鞘孵化要求一定的积温,在孵化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高的环境中,孵化时间短;在温度低的环境中,孵化时间长。如在25℃,的条件下,卵的孵化期一般50~60天;在30℃的温度下,孵化期35—50天,30~35℃时一个月左右即可孵化。刚孵化的土元幼虫形状都是椭圆形,微白色,形如臭虫,无公母之分。 一般3—8月份中产的卵在当年陆续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产的卵,于第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开始孵化。这时的卵鞘要单独放在盆内进行孵化,卵鞘呈豆荚形, 色泽红黑发亮,饱满的宜作种用,在种卵上加盖湿纱布可防止失水,每天要翻动两次,使湿度均匀防止霉变提高孵化率。工厂化立体恒温养殖房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孵化,周而复始循环充分的利用养殖池,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是目前土元养殖最先进﹑科学的模式。 5.蜕皮生长 土元的外部形态呈椭圆形,分头、胸、腹三部分。身体的外表被一层坚硬的壳状物包裹,称为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撑体内柔软的组织和器官不受损伤,同时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散发,使土元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形成后不能伸长,所以土元不能随着生长而逐渐增大。土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靠不断蜕去体表的角质层来完成生长发育的,这一过程称蜕皮。每蜕皮一次,虫龄增长一龄,体型、体重增长一个档次,生殖腺前进一个阶段。 在土元饲养过程中,用蜕皮次数来划分虫龄,可以做好分级饲养管理。刚孵化出的幼虫为一龄若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一个虫龄。 刚孵化出的幼小若虫8~15天蜕第1次皮,脱皮时不食不动呈假死状,经1~2天后恢复活动,以后蜕皮间隔期逐渐拉长,在土温(25℃-36℃)、土壤湿度合适的情况下,一般15~20天蜕皮1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大小虫有差异,幼小若虫期间隔时间短些,大龄若虫期间隔时间长一些;雌性若虫短一些,雄性若虫长一些。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时期孵出的若虫长成成虫的时间不一样,雄虫比雌虫提前1个月左右。一般雄虫一生脱皮7~9次,雌虫一生脱皮9~11次,长大力成虫。 土元蜕皮的过程是,蜕皮临近时,先选择较为安静隐蔽的地方,3对胸足伸展,用爪抓紧物体,不食不动,此时为龄前预备期;经过10~12小时,先从胸部背板中央的蜕皮裂缝处开启一道缝隙,并逐渐扩大,头壳开始脱落,前足自旧皮中蜕出;用力抓住身体前面的物体,稍后再借助肌肉的收缩及不停的颤动,将全部身体蜕出旧皮。这时,如果饲养土或室内湿度小,则身体与旧皮发生粘连,无法脱掉旧皮而死亡。从胸背部开裂缝至全部虫体蜕出,需要经过6~10小时。蜕皮时间长短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湿度合适则蜕皮时间短,湿度小则蜕皮时间长甚至蜕不下来皮。刚蜕出皮的若虫体色乳白,不食不动,约1 小时后开始活动,活动能力较差,此时容易受到伤害,约经过24小时后,才由浅变深,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的棕褐色,活动才转入正常。 若虫从卵鞘中孵出生长发育到成虫,雌虫连续生长要7~8个月(不包括冬眠停止生长期),雄虫为6—7个月。由于若虫体质强弱有差异,在同一环境中,生长也有快慢之分。 从孵出的幼龄若虫到成虫,体色逐渐变深,变化过程是:白色→米黄色→棕褐色→深色→黑褐色(雌虫)、淡灰色(雄虫)。当最后一次蜕皮完成后,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雄成虫长出翅,形态起了很大变化;雌成虫没有翅,其形态与老龄若虫相比没有变化。雄成虫羽化后一星期性成熟,寻觅雌土元交配;雌成虫最后一次蜕皮后性成熟,生殖器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吸引雄土元交配。 雄性成虫寿命较短,2个月内就死亡,所以没有越冬的雄成虫;雌成虫的寿命较长,一般约26个月,最长的达30个月以上,超过这个时间失去生殖能力,衰老死亡。 在每次蜕皮过程中,由于部分若虫身体虚弱、抗病力差以及温、湿度不适宜等多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或多或少的伤亡。故而导致一般农民的土元养殖成活率不高,有的仅达到60 %左右,经济效益不高。要提高土元养殖成活率,就必须掌握它蜕皮前后的规律性,给它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饲料。 土元若虫在蜕皮前两天,不食不动。在大批量若虫蜕皮前,可看见有少量若虫已经蜕皮,养土表面上有蜕掉的表皮,此时就要给营养丰富的食物,是若虫身体强壮,顺利完成蜕皮过程。并要注意保持养土适宜湿度,不能干燥。若虫蜕皮后,身体白嫩,活动能力差,一般不要翻动养土,以免碰伤虫体感染引起死亡。在投喂饲料时,要注意合理搭配精、粗、青饲料,促进它快速生长发育。适宜的饲料配比是:麦麸皮20%,玉米粉20%,粗料50%,虾、鱼(或蚕蛹粉)10%,蜕皮素适量。此时,还要给予一定量的青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