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之战》教学尝试

 昵称122638 2014-04-30

《赤壁之战》教学尝试

时雁行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古文,大多为历经考验的名篇,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叙事说理、写人状物等方面,各具某些堪资学习的特点。讲授古文,在讲清字词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扣住内容分析形式的表现力量,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应只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翻译古文的能力。

  就《赤壁之战》来说,作者为了达到“资治”的目的,而明写孙、刘分析形势,联合抗曹,暗写曹操追击刘备,进逼孙权;详写分析形势,料敌决策,略写战况;详写孙权决策经过,略写刘备。这种依据写作目的、环绕文章中心、有明有暗有详有略地处理史料的方法,就很值得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尤其是环绕孙权决策,记叙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三人的说辞,既把人物审时度事的才能和各自不同的立场、性格表现出来,又显示了孙刘所以能以弱胜强的原因。讲授本课时,就把启发学生分析三人说辞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在引导学生讲清字词语句的基础上,准备一些问题,逐步启发学生扣住矛盾斗争发展,分析每个人说辞的说服力量和从中体现的不同身分、立场、性格。课堂进行情况大致如后:

  一、分析鲁肃说权联刘、说备联孙

  1.引导学生口译初,鲁肃闻刘表卒……恐为操所先。提出问题:鲁肃对权谈话包含几层意思?中心目的是什么?

  先分析荆州的重要;再分析刘表死后荆州内部的矛盾,给人可乘之机;耽心曹操乘机夺取荆州,威胁东吴。中心目的是建议孙权联刘抗曹,并自请执行联刘任务。谈话当中体现着鲁肃分析形势能力和勇于任事精神。

  2.引导学生口译权即遣肃行……进住鄂县之樊口。提出问题:鲁肃会备前,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备结果如何?

  形势急剧变化:果如肃料,他赴荆途中“操已向荆州”;接着刘琮降曹,刘备战败;曹军实力增强,曹孙矛盾即将爆发。鲁肃会备,询问刘备以后打算,表明孙权实力,说备联吴,为备接受;并以与亮定交,坚定刘备联吴主意。他速往荆州,虽然未能避免“为操所先”,但从刘备方面解决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问题。

  二、分析诸葛亮说权联刘抗曹

  1.引导学生口译曹操自江陵……祸至无日矣。教师先带过:将顺江东下,表明曹操得到刘表水军,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追击刘备,进逼孙权。这不但威胁刘备集团生存,而且威胁孙权集团安全,形势越发紧张,矛盾越发尖锐。孙刘联合抗曹是当时刘备集团最理想的出路;但孙权由于形势急剧变化,在抗曹上却产生了严重顾虑。亮见权就是去求救,说服孙权共抗曹操是他此行的唯一目的。然后逐步启发学生分析亮这段说辞。

  (1)亮这段说辞可分几层意思?

  可分三层意思:追述过去情况,纵论当时形势,对权提出建议。

  (2)追述过去情况表明了什么意思?既来求救,为什么不谈求救而先追述过去情况?

  “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表明孙权、刘备都是乘“海内大乱”之势而起兵的英雄,地位等同。“与曹操共争天下”,更表明双方从来利害一致,曹操一直是共同的敌人,今日更应联合抗曹。要与人家联合,首先要使人家感到值得联合。亮这样不失身分、拉拢关系地追述过去,正是为了促成联合,达到求救目的。

  (3)纵论当时形势体现着什么精神?

  “今操芟夷大难……故豫州遁逃至此”面对曹操势力强大的现实,不回避刘备战败的事实;表明刘备遭遇困境是因“无用武之地”,若得用武之地,英雄必可大有作为;揭示曹军逼近情况,突出孙曹矛盾。“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更体现着为权着想的精神。

  (4)对权建议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

  建议的内容是:实力能敌则战,实力不敌则降;“事急而不断”,不战不降,就要“祸至无日矣”;好象降曹也是可以采取的一种对策。新遭溃败的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却对实力完整的孙权提出可以降曹的建议,目的是引权诘问,以便激怒孙权,促权抗曹。

  2.引导学生口译权曰:苟如君言……安能抗此难乎’”。教师带过:如亮预期,孙权提出了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的诘问。提出问题:亮这段谈话运用了什么方法?体现着怎样的机锋?

  运用齐国普通壮士田横守义不辱的典故,进行衬托:既有力地表明“英才盖世”的刘备决无降曹之理;又巧妙暗示,体现机锋,权如降曹,不但不如刘备,就连普通壮士田横都不如了。

  教师带过:孙权果被激怒,决断地说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又精明地探询刘备有无联合价值。亮乘机说权联刘抗曹。

  3.引导学生口译亮曰:豫州军……与其群下谋之。提出问题:亮这段谈话可分几层意思?

  可分三层意思:介绍刘备兵力,强调兵精,表明大有联合价值;分析曹军远来疲敝、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曹非心服也等三个弱点;承上介绍、分析,得出联刘抗曹,必破曹军,于孙于刘,各有好处的结论。

  教师带过:孙权听到亮充满胜利信心,富有说服力的料敌献策后,非常高兴;但抗拒势力强大的曹军,顾虑仍多;故“与其群下谋之”。

  4.亮说权言辞体现着什么特征?

  前来求救而不言求救,态度不卑不亢;巧妙引权诘问,运用激权方法;分析敌情,准确透辟;强调联合刘备,必破曹军;表现了亮的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体现着他从刘备集团利益出发的立场和刘备集团重要成员的身份。

  三、分析鲁肃说权抗曹

  1.引导学生口译是时曹操遗权书曰……鲁肃独不言。教师带过:操给权的挟战胜余威、流露着骄气的信中,炫耀兵力,威胁孙权。这使孙权集团内部投降派抬头,张昭等人根据拒曹事理不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曹军势大、众寡不敌等三个论据,提出了迎降曹操的主张。鲁肃独不言,表明会场上一片投降派议论。

  2.引导学生口译权起更衣……正与孤同。提出问题:鲁肃怎样说服孙权拒绝迎操建议?

  “专欲误将军”,揭露“众人之议”的祸国误君实质。“今肃可迎操耳”以后的语言,运用现身说法、以己喻昭的方法揭露投降派的挟持私虑。“今肃迎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与“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构成鲜明对比:从降曹君臣不同结果具体揭示降曹于张昭等前途无损,于权前途则不堪设想。从而有力地揭露了投降派的不顾国家、专谋私利,表明了孙权必须拒绝投降建议的道理。

  3.鲁肃这段说辞体现着什么特征?

  追到宇下对权的谈话:以己喻昭、君臣对比,言辞巧妙、析事深刻,体现着肃效忠孙权的立场,深沉内涵的性格和孙权集团重要谋士的身分。

  教师带过:孙权深被肃言感动,但降曹固不甘心,抗曹顾虑仍未解除,决心还未下定。因此,“肃劝权召瑜还”。

  四、分析周瑜说权抗曹

  1.引导学生口译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乃罢会。提出问题:瑜怎样说权下定抗曹决心?

  先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针锋相对地驳斥投降派“拒之不顺”的投降论据;以权个人才略、父兄功业、充足实力来鼓舞孙权胜利信心,昂扬孙权抗曹意志。接着分析操有马超、韩遂的后患,舍鞍马之长、仗舟楫之短,远离基地补给困难、“不习水土,必生疾病”等不利条件,驳斥投降派“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的投降论据。最后充满胜利信心地自请统兵破曹。

  教师带过:周瑜的谈话,鼓舞了孙权,唤起了孙权盛赞周瑜、拔刀斫案的强烈反应,说服孙权下了抗曹决心。但投降派曹军势大、众寡不敌的投降论据尚未驳斥,权在这方面还有顾虑,还未把抗曹决心变为迎战行动。所以周瑜是夜又去说权。

  2.引导学生口译是夜,瑜复见权曰……助画方略。提出问题:瑜怎样驳斥投降派曹军势大、众寡不敌的投降论据,说服权把抗曹决心变为迎战行动?

  先明确指出投降派“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就提出投降主张,毫无道理,接着具体核对、分析曹操军力。在核对、分析曹操军力的时候,先用“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这并列关系二重复句分别核对、分析曹操嫡系部队和收降表军的情况,每一分句又各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透辟地表明了曹操两种部队都不足畏惧:“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数已经不算太多,再加“且已久疲”,战斗力必更削弱;“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人数本就不多,再加“尚怀狐疑”,就更不会为操尽力作战。接着更紧承上述核对、分析、进一步用“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表明两种部队的结合,势必互相牵制、削弱力量:疲病嫡系部队必很难控制狐疑降卒;狐疑降卒必不受疲病嫡系部队控制。从而得出“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的结论。最后再次充满胜利信心地自请统兵五万,迎击曹军。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投降派曹军势大,众寡不敌的投降论据,解除了孙权这一方面的顾虑,说服孙权把抗曹决心变成了迎战行动。

  3.周瑜说权言辞体现着什么特征?

  周瑜两次对权谈话:力排众议,果决明快,析事精辟,充满信心,雄姿英发,自请破曹,体现着他从孙权集团利益出发的立场,和“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的孙权集团最高将领的身分。

  五、引导学生口译最后两段课文后,提出问题:略写战况在表现人物上起着什么作用?

  从孙刘联合,以弱胜强的战役结果和曹军在战争中发生的情况,证明了三人抗曹主张和分析敌情的正确。

学生反映:这样启发他们分析三人说辞,对提高他们分析事理的能力,和通过记叙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特征、表达文章中心的能力,是较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