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未富先老”时代肯定会到来

 3gzylon 2014-04-30

  近些年,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成为了中国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难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就提出“未富先老”的命题,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个建立老年学这门学科。“未富先老”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哪些特点,以及出路何在?就这些相关问题,光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老年学奠基人邬沧萍先生。

  

  中国的“未富先老”时代肯定会到来

  

  上世纪40年代,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全世界正掀起经济学界国民经济计算的热潮,就是怎样计算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我们国民总收入低,人均收入算下来,也很低。经济落后虽然也是原因,但主要是人口多,通过比较得知,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人均GDP跟发达国家比,相差六七十倍。所以当时,我对中国的人口状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回国后,我开始搞人口学,后来搞老年学。

  “未富先老”是在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发布后,我通过论文、文章以及在学术上的发言多次提出的命题,旨在向全社会提出我国正面临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问题,指出必须对人口老龄化做好理论及舆论准备,以及物质准备、制度准备、人才准备和健康准备,各方面都要考虑到,居安思危,有备才能无患。

  我认为“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具体来讲,“未富先老”指的是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条件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7%,提前步入老龄社会的社会现状。即我国的工业化还没完成,人口老龄化就提前到来了。

  进入21世纪,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人口的老龄化将是必然趋势。但是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工业化、现代化基本完成以后。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现象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实力强大,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在步入老龄社会时,就能够动用更多的财力来应对人口老龄问题,这可以形象地概括为“边富边老”。而我国的现实国情非常特殊。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初,人口结构已变成老年型,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国老龄社会是在经济仍然不够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到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死亡率的迅速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育的普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才使得生育率在很短时间内降到较低水平。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水平又跟不上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有一种质疑我国“未富先老”的观点值得特别重视,这种观点提出,我国的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老年人口存在的各种贫困现象,不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所造成的社会财富不足的资源性短缺,而是一种体制性的供给短缺。简单的说,包括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这种观点强调,我们必须跳出“未富先老”这一认识窠臼,并认为制度安排的缺陷和缺位、公共资源体系的长期滞后等原因,才是中国社会老龄化危机的根源所在。基于此,观点认为我国的“未富先老”论在政策层面上已失去了其积极意义,“未富先老”不是中国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不是中国老龄化危机的根源所在,难以作为中国应付老龄化危机的战略基础。

  这一质疑正确之处是,指出了“未富先老”只就生产力论述人口老龄化,而没有从生产关系特别是分配制度上来论述老龄化。但我在这里必须强调,在上世纪80年代人口老龄化现象刚刚浮出水面时,我所提出的“未富先老”论已经含有要求做好制度安排的准备,但那时的探讨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深入。我认为,体制性的不足固然是老龄化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国家,今天生产力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早摒弃“未富先老”是不明智的。

  我当时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时,还要受到批判。1957年马寅初的《人口论》被批判,后来又提出“未富先老”、“老龄化”的命题,肯定会招来学界的批判。但是,我确信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而持续的低生育率造成了人口红利的减少,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已出现,中国步入了老龄社会。生产力、人口红利、老龄人口,这三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才造成了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

 

  提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我们的健康状况跟人家还是有差距的。中国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必然加剧人口老龄化,这一点跟其他的国家不一样。而且,很多慢性病都有潜伏期,到老年以后,这些病症就会出现。所以,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然结果,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原因就是老而且不够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非常有必要。

  要照顾的老龄人多了,发展就受到影响,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养老二者的关系,才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策略。因此,积极应对老龄化,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的倾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法两面兼顾。在这个意义上讲,老龄产业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今年92岁了,每天还坚持看书和锻炼身体,现在正在编写一部关于老年学的书籍。从我自身经历证明,只要养成健康的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长寿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我们应该提倡“老有所健”的观念,这比“老有所依”更进步。

  我们应对老龄化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都实现积极老龄化,光靠健康老龄化还不够,健康本身不是目的,还要求终身参与,终身学习,终身为社会服务。现今,积极老龄化在全世界都形成了共识。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的一张王牌。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大量的财富,我们应对老龄化才有保障;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才能给工人发更多的工资,我们的家庭才有更多的储蓄。因此,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

  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但是不能悲观,认为无路可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倒逼我们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健康水平,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用不着悲观。

  应对老龄化,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最要紧的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光明网记者 王锦宝采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