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氏璧学金匮要略

 杏林博览 2014-04-3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012-02-0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意也。余脏准此。(一)

解:整体观念、生克制化是也。初学中医时,因无法理解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而止步,十余年后读《卜筮正宗》《滴天髓》中讲解六亲生克制化之理,触类旁通,领悟其奥妙所在。五行运行有序,循环无端,相互生克制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六经辨证亦同此)。金元四大家者,即各据其一而调全身,后世不明其灵性所在,画虎反类犬。生克制化奥妙包含了标本、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互用之理,三者缺一不可。


                      [转载]和氏璧学金匮要略  

以木病虚为例,简单讲解其奥妙所在。木虚则土不受制而旺,若补木,木旺,木克土,则木土皆平。如果木虚兼土虚,若补木则木克土,土愈虚。此时当补火,火旺生土,土平,同时火旺克金,金弱,则木平。此理不明,难入仲景之门。若木火皆虚,则不能用水,用水,木虽得愈,火则更虚,只能用木,木火皆愈。若木虚火旺,则不能用木,用木则木虽得愈,而火更旺,只能用水,木火皆愈。请参《卜筮正宗》《滴天髓》。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真通畅,入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拥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枯竭,服食即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二)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慰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三)

解:与七解同。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四)

解:正所谓一叶知秋,色、声、脉、舌等已将人身阴阳虚实之侯显于外,人不察而。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五)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六)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七)

解:人为一小周天,人身之阴阳因大周天阴阳变化而变化。故顺者为常,逆者为病。证、舌、色、脉者,人身阴阳之外候也。察外而知其内。阴阳虚实之理贯穿其中。

师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八)

解:此处论大周天阴阳虚实之理。人为一小周天,人身之阴阳因大周天阴阳变化而变化。养生、处方均不得置之而不顾。欲解时即与此有关。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九)

解: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表者少阳、太阳、阳明三阳是也,里者太阴、少阴、厥阴三阴是也。前后者,寸尺也,互为阴阳,浮在前者,阳中之阳,太阳是也,浮在后者,阳中之阴,阳明是也。余仿此。此处论脉证虽为两端,但阴阳虚实其理则一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十)

解:阴阳本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厥阳独行”者,阳无阴制,阳胜则热。

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十一)

解:疑有脱字。脉沉大为实,沉微则为虚,不能说沉则为实。参十二条。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谓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十二)

解:人体阴阳交汇于四末,阳气走向四末,阴气起于四末,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说明正长邪退,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说明正退邪长,故不可治。此处论从正邪消长变化情况预知预后。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噎、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徵,徵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饮食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十三)
    解:证无论如何千变万化皆不离阴阳虚实标本之理。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解:十四、十五这两条条文疑为后人所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是素有喘病患桂枝汤证的方剂,喘病即为痼疾,桂枝汤证为卒病。麻黄细辛附子汤即是太少两感、表里同病。这两条条文是对下工说法,在无法通盘考虑、运筹帷幄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简言之,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顾此失彼。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五味,特别喜欢或不喜欢,暗藏着玄机:或实或虚。此为标,不为本。
   “素不应食”者,胃阳不足,“反暴思之”者,阳气骤至,太阴运化不及,故必发热。其一,暴思之时,不可随其意,只可稀粥缓进,否则必阳明病矣。其二,用药不可大剂猛上,即使病情需要大剂,也要徐进(减少每次用药量,缩短给药时间,少量频进之意,西医谓之,低起点慢增量。异曲同工之妙。),否则反致病矣。例如人大渴,直接给扔水里,反溺水而亡。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十七)

解:脏者,阴是也。阳化气阴成形,诸病在脏,必与有形之阴邪相结合,所欲得者,必因所缺,缺为标,其本为邪阻,此条文意为“反治”。例:口渴为津液不足,但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津液不足,需正治;二是整体津液不缺,津液输布受阻导致局部津液不足,此时若正治补其津液毫无意义,需反治,只有攻其所阻,津液才能得以输布。

 

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共同的标:病位: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痉、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三者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2014-02-15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解:《辑义》:......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活人书》云:刚痉属阳痉,柔痉属阴痉。《活人续集解惑论》云:合面而卧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其义可见而。刚痉乃麻黄汤之变证,柔痉乃桂枝汤之变证。证因人而异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阴阳虚实,明了“盖刚柔乃阴阳之义”则得仲景衣钵!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乃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所主,痉者,津液不足,不胜麻黄、附子,故曰难治。痉者脉沉迟可用栝楼桂枝汤。弦外之音灵魂:痉者(津液不足者)脉沉细慎用麻黄、附子。栝楼桂枝汤脉沉长细紧迟,麻黄附子细辛汤沉短,短乃阳虚之象,沉短故用附子,长乃阳有余之象,紧乃阳郁欲伸之象。

 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四)

 夫风家,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五)

 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六)

 解:耗伤津液,则经脉失于濡养,而变成痉病。再次提醒痉病共同的标是局部津液不足,治疗不当耗伤津液也可以致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时发热,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七)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八)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九)

    解:痉脉与弦脉皆是阳郁欲伸之象。不同是弦脉有弹性无硬,如同弓弦;痉脉有硬无弹性,如同竹竿。弦脉属长脉,痉脉可长可短。

    痉病有灸疮,难治。(十)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栝楼桂枝汤方:瓜蒌根2两 桂枝3两 芍药3两 炙甘草2两 生姜3两大枣12个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之。

解:病机:厥阴太阴合病,厥阴阴虚有热并太阴阴阳不调和。其典型脉:沉、迟、细、紧。很多人说此方证当有汗出,但依据胡希恕胡老及个人经验,此方证有汗出者少,无汗出者多。理论分析如下:其一,痉者本阴虚,瓜蒌根清热生津,故汗出者少,不汗出者多。其二,脉沉,沉主里,里证有汗出者亦少。胡老云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皆有用本方的机会。验之属实(曾用于偏头痛、咽炎、痔疮等),细问局部均有紧感(痉也)。关键在于脉。此方与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证有相似之处。其差异在脉:此方脉沉、迟、细、长,桂枝加葛根汤脉为浮、缓、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脉为浮、缓、细。,“项背强几几”既是自觉症状,也是触诊所得。简言之,即肌肉僵硬不放松。西医之肠痉挛、气管痉挛、脏器痉挛、血管痉挛、肌肉痉挛等痉挛性疾病皆有可用之机。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解:麻黄汤脉浮、紧、数,桂枝汤脉浮、缓、虚,葛根汤脉浮、紧、数。葛根汤证有三:痉、喘、下利。下利者,论阳病,太阳阳明合病致阳不入阴,太阴虚寒故下利。痉者,论阴病,阴虚有热故痉。喘者论阴阳调和与否,阴阳不调和,气机不畅,故喘。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十四 

    解:当与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第十三条“湿流关节”互参,即关节疼痛均与湿有关。利小便,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大错特错,阴阳虚实各不相同,岂一五苓散能包治?《金匮发微》认为宜五苓散倍桂枝。

利其小便,只是治标,当六经辨证求其本(找到湿产生的原因) ,标本兼治,否则只利小便,徒耗阴液罢了。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解:一身者,太阳也。太阳为寒水,故湿病必波及到太阳。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条“湿流关节”、16条“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及本条合参,湿病当责太阳、太阴二经(此为标,落点是也,本者,发射点是也),关节病多与湿有关。“身色如熏黄”者,湿热相恋之外候也,故黄疸之标为湿热(其热何来?湿阻阳郁热自生)。本不虚,清热利湿即可(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本虚则标本兼治(俗所谓寒湿是也,茵陈蒿汤合四逆辈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十六)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十七)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盍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起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十八)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十九)
    解:《千金方》中有一方:附子、木通、细辛等分蜜丸,绵裹塞鼻中。感冒多见此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解:病机太阳寒湿束表。麻黄汤脉浮紧数,阴阳俱紧。麻黄加术汤脉当浮、紧、缓(白术属太阴,太阴脉脉当缓?),紧脉夹有濡之象。湿性重浊,故其证当有身重。湿家者,新病可有鼻塞流涕(清水样涕),伴无汗、身体沉重,久病者可周身浮肿,恶寒可有可无,不为主证。很多鼻炎患者,鼻塞流涕,若无汗,脉浮紧,有用麻黄加术汤的机会。脑积水、胸水、腹水、肾积水、浮肿等皆属湿家。

此方当与麻黄附子汤鉴别,麻黄附子汤也属水之为病,证有身重、肿、恶寒无汗出,但脉沉小。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加剧着,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

解:脉浮数紧滑?麻黄加术汤为寒湿,此为湿热?扁平疣有无用此方之机?合用枳实芍药散?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解:较桂枝汤脉证多一身重,余几乎相仿。病机:太阳湿邪。汗出者,湿阻太阳,机体自我调节,欲排湿外出。恶风者,湿阻太阳,阳不得正常输布温煦,故恶风。湿性重浊,故身重。胡老言此方,下肢可以肿,湿阻太阳,久病,波及太阴,太阴阳虚水泛。越婢汤为脉浮身肿,汗出恶风。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十三)

解:不能自转侧者,阴阳不调和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

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炮附子二枚 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解:太阳少阴阳虚太阴有湿。苓桂术甘汤去茯苓加附子即成本方。二方差别:苓桂术甘汤以湿邪为主,阳虚为次。甘草附子汤以阳虚寒邪为主,水邪为次。苓桂术甘汤脉沉、紧、数,甘草附子汤脉浮、小、数。分析:水涨船高,但船进水了则沉入水底,太阳病脉当浮,水饮反脉沉,紧长者,水邪束阳阳郁欲伸之象,故苓桂术甘汤脉沉紧长。若沉小则成少阴病了。甘草附子汤以阳虚寒邪为主,水邪为次,故脉浮,阳虚故脉小。或者说桂枝甘草汤加白术、附子。桂枝甘草汤属太阳阳虚,白术燥湿属太阴,附子温里属少阴,肩周炎、跟痛证、腰扭伤、骨性关节炎等活动受限者舌淡苔白属虚寒证者多有用甘草附子汤的机会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十五)

解:此处论太阳中暍脉证及误治后病情发展。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十六)

解:白虎汤条文云“表热里寒”,表者阳明,里者太阴。壮热耗气,大汗伤津,津未伤时,无大渴,白虎汤即可。大渴时津已伤,故用人参益气生津。里寒,故苔白。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二十七)

一物瓜蒂散方: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解:水行皮中义同太阳中暍,湿阻太阳气机不行,故身重,阳郁故热,太阳不开,故脉弱。比如:坝前是水库,坝后无水。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虐病共同的标为:阳出不畅,寒热往来。寒热往来者,阳出不畅,阳出一会多一会少所致。若素体阳虚,则热少寒多,若素体阳盛,则热多寒少。少阳为三阳之始,为阳枢,厥阴为三阴之末,为阴枢。少阳为日出之后,厥阴为日出之前。故虐病之本以少阳为主,厥阴为辅。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一)

解:脉弦者,阳郁欲伸之象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徵瘕,名为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二)

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脱肉。(三)

温虐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四)

疟多寒者,名曰牝虐,蜀漆散主之。(五)

牡蛎汤:治牝虐。

牡蛎汤:牡蛎四两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虐病发咳者,亦治劳疟。

柴胡半斤 人参 黄芩 炙甘草各三两 瓜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12个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解:病机:少阳、厥阴合病。小柴胡汤去半夏,半夏祛寒饮,无寒饮外束,则弦脉不典型,少阳脉浮、数,厥阴脉沉、缓,少阳脉、厥阴脉皆长,故脉长而介于浮沉之间,迟数之间。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牡蛎三两 炙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解:病机:少阳、厥阴气机不畅兼太阳、阳明虚寒。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阳出不畅,一方面阳郁则热,另一方面,下游阳虚则寒。柴胡畅通少阳气机,黄芩清少阳之热,瓜蒌根清厥阴之热,桂枝温太阳,干姜温阳明,牡蛎者,咸微寒,兼顾阴阳,清热中有软,温散中有收。真可谓妙不可言。其典型脉诊为:略浮、弦、缓。略浮者,因少阳、厥阴合病,弦者,阳郁欲伸之象,缓者太阳、阳明虚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与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共同点均为少阳厥阴合病,阳出不畅。差异在于,前者偏寒,后者偏热。在畅通气机的前提下,一温一清。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病机:厥阴少阳合病,花粉清厥阴郁热。阳郁厥阴不得出,故脉迟、介于浮沉之间、长短之间、有紧之象? 

中风历节病脉证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

 

头风磨散方: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解:炮附子味辛大热,温阳散寒;盐味咸性寒,软坚清热,药虽仅二味,却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不可轻视。

          二、历节

1、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解:

2、阜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出,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3、诸肢节疼疼痛,身体尪嬴,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解:脉略数,浮取紧短,沉取大滑。苔白,前燥(
知母清阳明之热,阳明燥?)后腻(太阴湿郁?)。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衣精气。

解:术附汤与白术附子汤为一方二名,如理中汤又名人参汤。术附汤病机为太阳寒湿,苓桂术甘汤好比水入船中,船沉水底,故苓桂术甘汤脉沉紧。术附汤好比天寒地冻千里冰封,无水可流,故不用茯苓,天寒地冻故用附子温阳散寒,用白术以化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012-03-15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解:脉微为阳虚,涩为血寒,紧为阳郁欲伸之象。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若无尺中小紧,只有阴阳俱微,就成少阴病四逆辈了,紧者,阳郁欲伸之象。病位太阳,病机阴阳无所用。外证身体不仁者,神经麻痹没有知觉之意,阴阳俱无所用,久之必削,西医之萎缩也。故用桂枝汤调和阴阳,黄芪祛邪利水消肿,不用甘草者,减其引药入里之力,生姜加倍,令药走表不入里。上肢为阳,下肢为阴,故而下肢不用。西医之尺神经麻痹、末梢神经炎等当是此证。

        虚 

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3、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冥,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4、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5、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冷清。

6、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7、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榖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厥阴太阴合病,厥阴郁热兼阴阳不调和(厥阴司阳出阴之机,太阴司阳入阴之机,阴阳出入升降之机皆废,其人能不劳乎?)。厥阴郁热上冲颠顶(颠顶为厥阴地界),故目眩发落,厥阴郁热下行则少腹弦急。寐则阳入阴,厥阴郁热欲出,故遗精。龙牡者,牡蛎清厥阴之热,畅厥阴之机,龙骨防牡蛎清畅太过,所谓有节是也。而非固涩。若阳郁得解兼阴阳调和,虽未固涩之而得固,若厥阴郁热兼阴阳不调和,虽固涩之而不得固。其脉当从桂枝汤脉,阳浮阴弱,兼痉脉特点(少腹拘急即痉也)。小建中汤亦治遗精,差异:

小建中汤:病机:太阴阴虚有热兼阴阳不调和,脉弦细数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厥阴郁阳兼阴阳不调和,脉阳浮阴弱,缓兼痉脉特点(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详解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2、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3、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4、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5、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6、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7、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解:津液宣发正常,但阳明虚寒肃降不利,不得肃降的津液便形成饮邪,在上之饮以涎末而出,在下之饮以肿、遗尿的形似出现。

    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9、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10、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1、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衝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一)2012-04-27 

    解:《西游记》中,悟空给国王看病,诊为“双鸟失群”,风雨惊散双鸟,双鸟者,雌雄也。雌雄者,阴阳也。雌不见雄雄不见雌,阴阳不调和也。阴阳调和(水乳交融、水火既济),惊则散之,阴阳不调和(水火未济)之意也。随机体阴阳虚实不同而发病各异,其本,阴阳不调和则一而二致。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三)

    解:被寒是其本,隐而不显!核起而赤者,是其标,假象。其病机为:太阴阳虚并阴阳不调和。因阴阳不调和,虽然阳虚,孤阳反而“核起而赤”为假热。桂枝加桂汤典型脉诊为:沉、数、短。分析如下:桂枝汤脉浮,但桂枝加桂汤因阳虚无力浮起,故脉沉,阳虚振奋不起故脉短,孤阳假热反脉数。桂枝去芍药汤与本方理同病位不同,桂枝去芍药汤病位在太阳,故其脉脉促、浮,脉促者,脉短、数之意。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总论:该篇共同的病机为:阳明不降(病位具体说应是阳明起始部,或者说太阳、阳明交界处。病位:前胸为阳明地界,含上腹部,即西医所说的胃病、肝胆、胰腺等。病性:气机不降。分阳明本经病、母病及子即少阳太阳病为本波及阳明病为标、子病及母即太阴病为本波及阳明病为标)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解:中医讲阴阳协调平衡,偏胜则病。太过不及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即虚实夹杂之意。阳微阴弦:仅有四字,却包含了病位病性,阴阳为病位,微弦为病性。要结合“太过不及”一起来理解,就是阳虚阴实之意。阳微,即阳虚,弦者,阳郁欲伸之象,阴弦即阴中阳郁之意,非单指脉诊而言,也包含证的阴阳虚实之理。就脉诊而言,先说病位之阴阳,后说病性之微弦。浮沉互为阴阳、关前关后互为阴阳、左右手互为阴阳,微包含细小无力,弦者,紧也。合起来讲分为:1、浮取脉微,沉取脉弦紧。2、左脉微,右脉弦紧。3、关前脉微,关后脉弦紧。此处贵通大意。若十分具体,反而束缚手脚,因证的不同、方子的差异(阴阳虚实皆不同)其脉千差万别,但阴阳虚实之理都不离阳微阴弦的特征。

    我还曾遇到一种阳微阴弦之脉诊为:浮取沉取皆不得,须用寻法(亦是脉微之意),脉浮紧细小而无力。(浮脉细小为阳不足、虚,紧为阴弦,曾治一病人,荨麻疹,痒伴喘咳,脉诊很典型,就是浮紧细小而无力略数,以此意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四剂痊愈。医案详见医案荟萃)

    2、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解:无寒热,即无阴阳盛衰虚实。实者,邪实。邪实阻碍气机,故短气不足以息。当与后面条文(六)联系起来互参。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栝楼实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解:瓜蒌薤白白酒汤病机:阳明寒热夹杂。栝楼清热,薤白温散,白酒助药力通达周身。典型脉诊:浮缓,左脉短,右脉紧略长。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四)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栝楼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瓜蒌薤白半夏汤病机:阳明寒热夹杂兼寒痰阻碍气机。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半夏祛痰。

5、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楼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渣,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解:枳实薤白桂枝汤病机:阳明邪实,虚阳郁而化热。典型脉诊:浮缓或迟,右脉长大紧,左脉短虚。左脉侯阳,缓或迟、短者,阳虚之象,右脉侯阴。紧者,弦也,阳郁之象,大、长者,邪实之象。该方与半夏泻心汤均治痞满,但前者“气结”痞而不通,后者“肠鸣”痞而欲通。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差异在于:后者为阳明气实,有寒无热,后者典型脉诊为:浮短、缓、实。

人参汤病机为太阴虚寒,子病及母。(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太阴以阳明之阳为用)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解:此条文即是对前面条文(二)的补充,一为水邪,一为气实(滞)。此二方治标不治本,当六经辨证合方治其本。标本同治方能有效。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引有形之饮邪从小便而出,杏仁苦泄,畅气机(湿性黏滞),炙甘草引药入阴(湿邪为阴邪,但炙甘草恋湿,故仅用一两,若多用则湿反不去)。无表里证之鼻鸣、咳痰、迎风流泪、大便溏而不下不爽是否该方?待验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及橘枳姜汤差异在于:

枳实薤白桂枝汤:阳明气实,有寒有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阳明气实,有寒无热。

橘枳姜汤:     阳明气实,无寒无热。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阳明气实,有寒有阴虚。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七)

解:缓急者:缓即不急,不急又加上急,意即有虚有实,虚实夹杂。薏苡附子散病机为:阳明寒湿夹热(热很小、轻),纯温不可,纯清亦不可,故用炮附子温散寒邪,薏苡甘、淡、凉清热利湿。

附薏苡附子散医案三则详见医案荟萃。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八)

解:桂枝生姜枳实汤病机为阳明(上焦)气实(滞)有寒无热。其典型脉诊为:浮、缓、短实而有力,典型舌诊为:舌淡,颗粒状白苔(颗粒状者,实邪凝结)。桂枝生姜温散寒邪,枳实除坚满。
   桂枝生姜枳实汤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脉证皆类似。差别:脉浮迟短大,前者大中有结实之象,后者大中有散漫之象。阴阳虚实之理,枳实与厚朴的差异。。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九)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 炮乌头一分 炮附子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解:乌头赤石脂丸病机:阳明阴寒痼结。逐寒止痛之力极强,赤石脂温涩调中,防止发散过度。此方可以看做是干姜附子汤加蜀椒、乌头、赤石脂。最要留意的是该条文方后的服药方法:毒、烈的药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不可图快,大剂量猛上,草菅人命。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上下也,当以温药服之(一)。

解:曹颖甫言此处温药是大黄附子汤,是其一也。虚寒者温补,四逆辈、大建中汤;寒实者温下,大黄附子汤;热实者寒下,承气汤类。阴阳虚实之理无处不在。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着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二)

解:实有热实、寒实之别,下有寒下及温下之别。承气汤为寒下,大黄附子汤为温下。不可不知。十四条文大建中汤则为温散。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三) 
   解:温药者,包含四逆辈温补和大黄附子细辛汤温下两类。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四)

寸口脉弦,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五)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六)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七)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九)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个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解:典型脉诊:浮、数、短、大。满,当是病满讹传(或者说,病胸腹满)。分析:其一:厚朴七物汤可以看做由桂枝去芍药汤和厚朴三物汤二方合二为一。合参条文依据:《伤寒论》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6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其二,病腹满与饮食如故自相矛盾。将病腹满改为病胸满,则该条文的脉证治皆迎刃而解。西医慢支、哮喘、肺心病、气胸、胸水当有用此方的机会。大者,阳明之脉,厚朴大黄汤之意,短者,阳虚之象。发热者,不可拘泥于文字表意,阳胜则热之意(病性之标),其证必有阳胜之处。十日者,久病之意。
   存疑待考:大黄是栀子讹传?方中生姜用量五两,大枣十个,十乃天干之数,十二乃地支之数,若将大黄改为栀子,五两生姜、十个大枣、栀子,力量集中于太阳之阳,视乎更合理。或者大黄、栀子合用?无恶寒、汗出之鼻塞、流清涕、脉浮数,若用栀子代大黄的厚朴七物汤是否更好?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十二)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上八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

条文第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与小柴胡汤。  条文第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由此二条,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大便不是干燥的,大便干燥不是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条文第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由此可知:大柴胡汤津液未伤,有汗,可下。 
   胡希恕胡老云:柴胡加芒硝汤主治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小柴胡汤证热重,津液未伤,有汗可下,考虑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证热重,津液已伤,无汗不可下,考虑柴胡加芒硝汤  

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柴胡加芒硝汤均有便难异同:前三者便难苔黄,后者苔白。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十五)

大黄附子汤方:

解:胁下偏痛者,非专指胁下,乃气机不畅,病发偏隅之意,发热者,太阴不运化,阳郁阳明之意。其脉紧弦者,阳郁欲伸之象。以温药下之者,太阴寒实,不能正常运化,必然大便不下,故下之。太阴虚寒多下利,此处寒实,大便多燥结,更多的是先硬后溏,难出、不下、不畅。附子温阳散寒,细辛味辛,用其走窜之性,若无细辛,则不能扫荡邪尽,大黄导邪下行,若无大黄,则邪无去路。(大黄好比汽车导向轮,细辛好比动力传导部分,附子好比动力,药虽三味,却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大黄附子汤与柴胡加芒硝汤皆大便燥结,且均为舌淡苔白。一为热耗津少便结,苔燥;一为寒实,苔腻。脉均弦紧,一为浮数,一为沉迟。

大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差异:

相同之处:均为阳虚寒实

不同之处:前者兼阳明不降大便不下用大黄导邪从大便而出,后者兼表证恶寒(太阳寒束)用麻黄导邪从表(太阳)而出。

伴大便干燥不下的关节疼痛,用去桂加白术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效果更好。(胡老经验。大黄附子细辛汤非只治大便干燥、腹痛者,当知常达变。)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十六)

赤丸方: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 半夏四两 细辛一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解:厥者,四肢逆冷是也。逆者,气机不畅逆上,呕吐是其外侯。茯苓利湿,半夏祛饮,乌头温散寒邪,细辛扫荡邪尽。朱砂者,重镇,防细辛助逆。蜜者,乌头、半夏、细辛散剂服用,性极烈,防其伤正。同时令药缓攻。赤丸与大黄附子汤病性相同均为寒实,主药皆用附子细辛,差异在于赤丸病位在上,用茯苓、半夏导邪从上而出,大黄附子细辛汤病位在下,用大黄导邪从下而出。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挡乌头桂枝汤主之。(19)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六腑各有所主,每一脏腑皆由二或三经功能相合。

肺者,太阴、太阳、阳明。

心者,厥阴、少阴。

肝者,厥阴、少阳。

脾者,太阴、太阳。

肾者,少阴、太阳,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为太阳之根,太阳为少阴之用。西医肾脏司尿液之职,尿液者,太阳寒水是也。肾不纳气者,即少阴绝矣。

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解:肺者,司呼吸,呼吸者,气入气出是也。气出者,太阳宣发是也,气出难者,太阳宣发不利。气入者,阳明肃降是也,气入难者,阳明肃降不利,胸闷者,太阴不运。但这都是标,当责其本。呼吸畅者,太阳宣发、阳明肃降、太阴运化相得益彰。

2、肺中寒,吐浊涕。

解:肺中风者,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阳胜是也;肺中寒者,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阳虚是也。此亦是标,当责其本,责其阴阳虚实因何而来。

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解:曹颖甫言肺死脏乃肺死脉讹传,可信。呼吸功能丧失,人岂能活?

4、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解:肝者,少阳厥阴。

5、肝中寒,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解:

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解:心者,厥阴、少阴所合(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肾经)

9、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11、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12、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13、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14、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姜苓术汤方:

解:病机:太阴阳虚湿困。甘草干姜汤,病机为太阴阳虚,其脉介于浮沉之间、缓、短。加以湿困则变,脉当沉、缓、紧、介于长短之间。沉、紧者,虚阳被水邪所困,故沉;阳郁欲伸,故紧。太阴阳虚,故脉缓、短,阳郁欲伸,故介于长短之间。脉沉、紧、数者,多为苓桂术甘汤证。小便自利者,阳虚无力约束欲出之意,可表现为失禁或尿意频而量大且无力(西医之压力性尿失禁有用此方之机)。

17、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18、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19、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20、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榖谷气,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者,寒水也。咳者,气上逆。共同的标为:太阳宣发不利。寒水宣发不利则成痰饮,气宣发不利则咳。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解:水走肠间者,腹水也。水流在胁下者,病发偏隅之意,脑积水、肾积水等。支饮者,胸水、心包积液是也。溢饮者,西医之腱鞘囊肿。

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氺在肾心下悸。

4、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解:心下有留饮猪,太阳有饮之意。饮阻太阳,阳气不能正常输布,后背乃太阳地界,故后背寒冷如手大。

5、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6、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解:左脉侯阳,右脉侯阴,水向低处流,右脉紧弦主饮,左右皆紧弦,阳郁欲伸之象,故主寒。 

7、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解:此条文疑非仲景之文。太阳寒水不利则成痰饮,其标当温,但其本,依据三生万物之理,阴阳寒热皆可导致太阳寒水不利,故治痰饮不可一温到底。

8、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苓桂术甘汤病机:太阳阳虚有饮。其脉沉、紧、数。

9、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0、 

17、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

解:《医宗金鉴》将胸满改为腹满,误矣。此方与小承气汤二方组成相同,而量不同,病位病性亦各不相同。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祛已入阳明腑之燥屎,病位为阳明之腑,故有腹满;厚朴大黄汤以大黄为臣,祛未入阳明腑之水饮,病位虽属阳明,却未入阳明之腑,故胸满而无腹满。曾用苓桂术甘汤合厚朴大黄汤治疗心脏病之胸满短气(大便虽干而无腹满),疗效极佳。厚朴大黄汤水阻于胸不得入胃肠,故大便干燥。

21、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解:晕车船吐者多此方?典型脉诊:浮短大缓 
   2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解:此处疑有讹传,苓甘五味甘草汤好像更合拍。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陈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解:
橘枳姜汤合枳术汤加人参茯苓。
   27、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解:
冒者,向外透、往上升之意。诸家注解为眩冒,误矣,不断涌出之意。病机:太阳阳虚有饮,水邪散漫漏出。太阳阳虚,必不耐寒。迎风流泪、过敏性鼻炎、清涕或唾涎多、压力性尿失禁等是否为此证?五味子收敛饮邪而非收敛冲气。冲气者,饮邪郁太阳虚阳,太阳宣发不利、气机不畅所致。手足厥逆、手足痹者,湿邪郁虚阳,太阳阳气宣发不利所致。
   典型脉诊:浮滑数,左脉短右脉长大紧。浮者,主表,太阳脉。滑者主饮主热,湿郁虚阳而生热,饮邪散漫而浮滑。左脉短者,阳虚之象,浮短者,太阳阳虚。右脉长大紧者,饮邪郁虚阳,邪胜、阳郁欲伸之象之象。
   28、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解:太阴阳虚水饮邪胜散漫。茯苓为君,祛饮,干姜甘草汤温太阴,细辛走窜,扫荡群邪,五味子味酸;性温,收敛,使邪不散漫。一温,一扫、一收,茯苓为君导邪从小便而去。其典型舌、脉诊:舌淡水滑,苔白而厚,底颗粒状(饮邪散漫不收之状),其表面腻而水滑(太阴不运湿恋之象)。脉诊:浮数虚,左脉短,右脉紧滑;短者,阳虚之象,紧者,饮邪郁虚阳之象。诸家注解均言痰多,个人体会,以咳、胸满为主证,痰不多。水饮射肺,咳为主。  

3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20、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解:里水,里,内部、里面,跟“外”相反。里水即外不可见,在身体里面的水气病。里水包含西医所说的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肾积水等。另有详文附记。麻黄附子汤脉沉、小,甘草麻黄汤脉是否当浮缓?

25、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痛;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太阳少阴阳虚兼阴阳不调和。舌淡苔白,脉沉短缓。较桂枝加附子汤多一太阳阳虚。

26、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解:枳术汤病机:水邪结实。典型脉诊:浮缓大。脂肪肝、腱鞘囊肿、脂肪瘤、肛门肿胀是否与枳术汤相关联?“心下”为病位,狭义指上腹部包含下胸部,广义指阳明地界。“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为触诊所得,“水饮所作”为结论,“枳术汤主之”为指导方剂。详见另文。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三)

解:补充欲解时,病轻欲解时可愈,病重欲解时发病或加重。详见另文。非一年有四季,一日亦有四季。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十四)

柏叶汤: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叶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解:附子泻心汤亦治吐血差别在于柏叶汤虚证不见热像而吐血者,附子泻心汤为热证(舌红、苔黄、汗出等)见虚象(恶寒)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之第十

本章共同的标为太阴病,病本各不相同,六经分论之。依据三生万物之理,共有三种情况:母病及子、本经病或子病及母。

1、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解:此条文言外之意是:呕、吐、哕属标,皆是机体自我调节通过呕吐哕的方式向外排邪(饮、气、宿食、脓、热、寒等邪),当责其邪因何而来,求其本是也,不可一味止呕、止吐。

2、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解:呕则津液伤,故呕后当口渴,今呕后不渴者,因所呕为饮邪,而非津液,故呕后不口渴,半夏干姜散、小半夏汤等皆有此证(其病机之标为阳明寒饮)。先渴后呕者,因渴而饮,饮后而呕,此因饮邪影响了津液输布,局部津液缺失,故口渴,但饮后反加重饮邪,故呕。小半夏加茯苓汤、吴茱萸汤、五苓散等皆有此证(其病机之标为太阳寒水不利,津液不得正常输布,饮生而口渴)。

3、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解:此条文之脉证当属桂枝甘草汤脉证,胸中冷者,心阳虚也。

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6、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解:关键在欲吐二字,非指吐者。治病当因势利导之意。机体有自我调控功能,呕、咳、下利等皆是机体欲排邪外出,但机体自我调控排邪外出能力有限,多不能自愈,治病当因势利导,借风使船、事半功倍。

7、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解:哕而腹满,气机不畅之意。但这只是标,但责其因何而来。视其前后,寻标究本之意。

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8、9合解。此处论母病及子之其一,病本为厥阴,病标为太阴。脉沉、迟、紧。阳郁厥阴不得出,阳明寒饮,故吐涎沫,阳郁生热,故头痛。寒饮兼气机不畅,故胸满。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解:呕者,病位之标为太阴病,呕与肠鸣皆是亢进之象,属阳胜则热,此为病性之标,下利为太阴虚寒之象,心下痞者,气机不畅之象。
    
半夏泻心汤病机:少阳、太阳热,阳明寒饮,太阳阴虚兼阴阳不调和。半夏泻心汤组成: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炙甘草、人参、大枣。黄连黄芩清热,半夏干姜散寒饮,人参、大枣、炙甘草补阴虚兼调和阴阳。典型脉诊:左脉浮短大滑,右脉有紧细之象,可数可迟(热重寒轻,脉数,热轻寒重,脉迟,甚至迟数不定)分析:脉浮者,浮主表,三阳为表;脉大者,阳明脉,实之象;脉滑者,饮之象;脉紧者,阳郁之象,寒饮郁热;脉细者,阴虚之象。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解:当与《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合参。此处所论亦是母病及子之其一,病本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少阳之热兼太阳阴虚兼阳明寒饮),病标太阴。脉浮、弦细、数。黄芩清少阳之热,芍药甘草汤加大枣反润太阳之阴,小半夏汤祛阳明寒饮。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解:阳明寒饮,脉浮、短实、迟。

13、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解: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少阳之客热不能消谷,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解:阳明寒饮兼阴虚。脉浮、细、短实、迟。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解:病机:阳明寒饮,较小半夏汤阳虚寒重,脉浮、迟、短实。此条需与吴茱萸汤鉴别。后者在吐涎沫的基础上兼阳郁热证,且脉沉、紧、迟。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着,生姜半夏汤主之。

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解:病机:阳明气滞。气道不通,故厥。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解:病机:太阳虚热、阳明气滞兼阴阳不调和。

             下利

1、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解:六腑以阳为主,五脏以阴为主。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其证各有不同。

2、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解:沉主里,弦者阳郁欲伸之象,故曰下利脉沉弦者,下重。

3、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4、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5、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6、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7、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8、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解:下利气者,太阳宣发有碍,利其小便,治之太阳是也。非徒利小便是也。

9、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10、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解:此条文是对伤寒论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的补充说明。桂枝汤脉浮缓,四逆汤脉可浮迟虚,阳虚程度不同,二者此处不可混淆。与下面第13条文合参。

11、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12、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踤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4、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

15、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6、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17、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8、下利谵语者,小承气汤主之。

解:谵语者,孤阳无阴之象。阳明燥屎完全阻断了阳明肃降气机,下无阳温而利,上无阴润而谵语。

19、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0、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解:白头翁汤病机:湿热下利。大承气汤下利为燥热下利。前者为黄腻苔,后者为黄燥苔。

21、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

解:此处诸家解释皆误。下利与烦为并病、兼证,非是下后而烦。栀子豉汤病位太阳,病性属虚热,热扰太阳,故烦而不眠,依据阴阳互根之理,久病其后阴虚下利。曾亲身实验:久病不眠、便溏不爽、小便无痛尿频而量极少,后悟得此方之理,因无豆豉,取栀子研末吞服,上述三证皆愈。栀子豉汤舌淡苔白,脉浮数。此条文当与伤寒论第80条栀子干姜汤合参,栀子豉汤下利为热利,伴下利不爽,而栀子干姜汤为寒利。二者此处当细辩。

2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通脉四逆汤当有童便及猪胆汁。此条文之证,微阳浮于上而不入阴,其外微阳欲亡热而汗出,其里无阳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虽温其阳虚,若无童便及猪胆汁引阳入阴,必死无疑。其脉浮而迟。

23、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解:此表热里寒证也,热郁于肺不得入于太阴,故肺痈伴下利。

24、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解:呼吸者,不外气出气入,气出者,太阳宣发也;气入者,阳明肃降也。气利者,气随大便而出,阳明肃降有余,太阳宣发不及。

   

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

2011-12-27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一)

解:阴脉:诸家解为尺脉,错,当与“阳浮阴弱”合参,沉取脉弱之意。妊娠,胎成阻碍气机,阳明不降太阴不运化,故不能食。桂枝汤调和阴阳,畅通气机。

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二)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牡丹 芍药 桃仁 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解:桂枝茯苓丸病机:太阳之寒进入太阴与血相结,简言之就是淤血偏寒。脉当沉缓,若脉浮、数、大则忌之。桃核承气汤病机为:阳明调胃承气汤之热进入太阴与血相结,简言之就是淤血偏热。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三)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四)

芎归胶艾汤方:川芎 阿胶 炙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上七位,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五)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川芎半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六)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七)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八)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即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九)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十)

白术散方:白术 川芎 川椒三分去汗 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以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十一)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五)  

解:少阳阳明合病。芍药,苦酸微寒,无甘草时清少阳阴中之热,畅少阳气机,清热之力不及黄芩,畅气机之力不及柴胡、川芎,有炙甘草时,酸甘化阴,兼补太阴之阴虚。枳实破坚满,属阳明。其脉缓,浮取有紧之象,沉取大滑。有便意,但大便不下(无干燥者,若干燥则成小承气汤、麻仁丸证),西医之出口梗阻型便秘多兼此证?甲周疣?脂肪瘤?

小柴胡汤亦可有大便不下的情况,其脉不同,浮弦数长。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解:四末者,太阴地界,烦热者,属阳胜则热。千金三物黄芩汤病机为太阴血热。血热易妄行,故用干地黄味甘性寒,凉血,黄芩清少阳之热,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收血之妄行。故凡属五心潮热及血热之证皆可合本方。因三药皆苦寒,故脉迟、阳虚者不宜。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011-12-12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一)

解:少阳病,少阳之热进入太阴,假热(假阳)不能被太阴运化而且导致太阴的运化功能受阻,经血不能正常排出,小柴胡汤解少阳病,太阴运化功能恢复,经血如常。此经血适断病标在太阴(太阴不运化,经血无出),本在少阳。治标不治本,标永不解;治本,标自解。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毋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二)

解:昼,阳出阴,夜,阳入阴。少阳病之假阳昼时假阳浮于上,太阴运化功能正常,能够运阴上承于阳,故昼则明了,病不显。夜,阳入于阴,太阴因假阳干扰运化受阻,阴不得上承于阳,浮于上的假阳成孤阳,故夜则谵语。此条与前一条虽为二证,却是同一病机,均为少阳病,本同标同证不同。(再一次说明,证永远是千变万化的,不变的是病机即阴阳虚实,搞什么方证相对就是按图索骥。)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三)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潸然汗出者愈。(四)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五)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半夏厚朴汤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苏叶合成,病机为:阳明寒饮兼气实滞。其典型脉诊:浮、缓、短、濡。故阴虚有热不能用。桂枝生姜枳实汤病机为阳明(上焦)气实(滞)有寒无热。其典型脉诊为:浮、缓、短实而有力。二者共同点为:均为阳明寒症,差异在于:桂枝生姜枳实汤以无形之邪气滞为主,半夏厚朴汤以有形之邪痰饮为主。  

梅核气、慢性咽炎、咳痰不爽等多为痰饮兼热证,故单用半夏厚朴汤效不佳,可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黄芩汤、泻心汤、栀子豉汤、调胃承气汤等(参脉)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六)

甘麦大枣汤: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解:甘麦大枣汤病机:太阳阴中虚热。  数欠伸:其标为太阳阴虚,其本在少阴。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七)

解:饮邪者,有形之邪,痞者,无形之热邪所致。治则: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同存,互为制肘,不能同时治疗时,先祛有形之邪,后祛无形之邪。小青龙加石膏汤与此条文,形似神不是,有形之寒饮相同,兼热邪但比肩而不同,一为石膏之热(舌淡苔白),一为泻心汤之热(舌红苔黄)。安可不慎哉?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跟气街,气街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赢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八)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九)

温经汤: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川芎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丹皮二两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十)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十一)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十二)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十三)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上三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吗,其血当下。

解:阿胶为引,引药入血室,大黄:《本经》: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甘遂:泻水饮,破积聚。大黄甘遂汤病机为水血俱结于血室。该方与当归贝母苦参散为一病二方,以当归易阿胶引药入血,以贝母易甘遂祛痰饮,以苦参易大黄清热利湿。差别在于,当归贝母苦参散用于妊娠,祛邪不伤胎。大黄甘遂汤用于产后邪恋不去,祛邪即是扶正,祛邪务尽之意。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穀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二十二)

解:血载气行,阳明瘀血致气行不畅,无法从肛门正常而出,遂自寻出路,由阴道而出。(西医解剖发现阴道通过子宫、输卵管与腹腔相通,但正常情况下密闭不通气。)猪膏:甘微寒,润肺,利血脉肠胃。发:《药性论》消淤血,关格不通,利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