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里的老故事(一)

 老树新芽782 2014-04-30

作者 闲在居士

我们村石姓据家谱载是明朝三部尚书石星公后代,同宗三门,我家是长门,老会首是三门,按辈份该称他为老老老爷,也就是爷爷的爷爷。等我记事时老会首已经过世了,只留下很多故事在村里流传。
我记录他老人家的故事都是听我父亲讲的,虽然事隔多年,但因受其影响颇深,所以仍记忆犹新。

一、老会首仗势“欺”人

老会首的儿子民国时期在县里当县长,县长处世很低调随和,每回乡里,县长总是一入我们村地界就下马步行五六里回村,据说下马是为了方便与乡邻打招呼。但老会首却与儿子不一样,从来都是依仗着儿子的权势到处找人茬子。有一次邻村一人卖牛后,买牛人迟迟不给卖牛款,多次催要不给,卖牛人说不给牛钱把牛牵回来也行。对方露出一副无赖嘴脸:说牛是你的,你叫它答应吗?显然是在抵赖。但牛在人家村里,强牵又牵不回来。这不,难为得不行,才哭着向老会首求助。老会首听完气得脸色铁青,立即叫人捎话过去:限三天把牛送回,同时还要奉上牛款。三天不见牛与钱,狗胆试试!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把牛和钱送了来。据说买牛人没敢露面,想必是怕狗腿被砸断吧。

二、两个窝窝头

父亲讲,有一年春天,村里一人爬到楼院(老会首家院子,因为方园数十里只有他家有楼,大家称之为楼院)榆树上的挒榆钱。那年代,榆钱绝对是贫苦人眼中的好东西---既可充饥又可当菜。因为害怕被人发现,所以天不亮就爬上了树,谁知老会首偏偏是个不睡懒觉的主,发现后站在树下轻声对树上人说:快下来,快下来。那人下来后,老会首从让人从家里拿了两个窝头:快吃了!饿着肚子爬树,万一晕下来你一家人咋办啊!并一再告诫:千万不敢踩小枝啊,够不着你把树枝掰断也中。

三、扣门的老会首

那年代农作物产量很低,尽管老会首家有田百顷,也是不敢全年吃白面的。吃菜也很是节俭,当时家里腌着两缸咸菜。有一次,家里女眷开缸取了咸菜吃,老会首看见嚷嚷道:你们女人又不干什么活,和下力人争啥争?让下力人(长工)吃菜多吃点饭多好!那年头好多人争着去老会首家扛工,想必与老会首善待人有关吧。

四、揭发老会首罪行

老会首的儿子因为国民党做事被镇压枪毙了,因是反动家属自然难逃劫难。于是工作队号召贫下中农上台揭发老会首罪行。工作队苦口婆心多番动员后,终于上来一老农指着老会首控诉:工作队的同志说你孬,你可是真孬!有一年下大雪,那年真冷啊!你叫人给俺家送来两床被子,是不是成心要害死俺家人啊?!台下一阵大笑。工作队于是又拉一个上去,那人说:工作队的同志,俺家最穷了,有年俺家逃荒去,他非要蒸两锅馍让带着,说是要不着饭时好垫吧垫吧!这不成心要累死人吗?工作队看大家都不愿揭发批斗,揭发的人又正话反说,再下去更不好看,就放了老人家。后来,老人家虽被划成地主,却因积德之荫得以善终。

    五、败家子王秀才

据父亲讲,王庄的王秀才被传是三里五庄典型的败家子。王家地多业大,传到王秀才这辈儿,已是方园数十里数得着的大户了。王秀才从小读圣贤书,不事稼穑,更不会经营,没钱便卖地,大家都知道王秀才除了向大家讲圣贤之道外的最大本事就是卖祖先留下的家业。

不过父亲对王秀才却评价有嘉,父亲讲有一年见人买他家的红薯,在农村窖藏过冬后的红薯格外甜,又是农民重要的口粮,王秀才让买红薯的人下窖自取,老爷子手拿拐杖在一旁对过秤的人不停唠叨:拿钱可不能买小的坏的啊,小的坏的挑一边啊!等过完秤交过钱后,王秀才又用拐杖指着那堆挑到一边的小的坏的红薯唠叨:我看这红薯还能吃吧,不嫌弃就一块拿走吧啊。买红薯的人喜不自禁,连声道谢,拾尽地上红薯,欢喜而去。王秀才亦是满面喜色,俨然做了笔赚大钱的买卖。

   六、难以解释的传奇故事

父亲讲,每年冬季,农活闲下来的时候三里五庄的乡亲都会做些贩卖粮食的生意。大家都喜欢去粜王秀才家的粮食,不仅因为他们家地多粮多,更重要的是王秀才家的粮食价钱好讲。王家出粮向来是帐房收过钱后自己根据钱款拿袋取粮,很少过秤。但奇怪的是:那些贪心多装粮食的人从没有比少装粮的人多赚钱--因为他卖粮时,买主给的价钱总是较他人低,否则不买!次数多了,人也不多装粮了,因为多吃累反而少赚钱!
多年来我一直对其事百思不解,信佛后才终于明白:世间自有公平秤,只是人们看不到,不相信罢了。

  七、王秀才的结局

王秀才如此败家!到我家乡解放土改时也就基本无地,工作队依家中土地多少将其划为贫下中农,王秀才躲过批斗,分地不久,老人家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