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巧匠“救活”手工绒织机

 苏迷 2014-04-30
巧匠“救活”手工绒织机
有望织造几近绝迹的“非遗”苏州漳缎
 周家明在手工绒织机上织彩纬花绒。新月 摄
  苏报讯(记者 陈秀雅)唯一掌握古老织造技术——四经绞罗技艺的苏州农民周家明,在恢复织造传统手艺方面最近又有新成果。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周家明恢复再造了一台运用机械笼头提花的手工绒织机,使现代人已十分陌生的漳缎生产成为可能。
  传统丝织品漳缎起源于苏州,但苏州漳缎的民间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几近绝迹。昨天下午,省级漳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王晨在认真察看后,高兴地说,“周家明恢复了这台手工绒织机,再次证明苏州依然具备雄厚的提花绒丝绸织造基础,民间织造漳缎有望再现。”
  史料记载,苏州劳动人民于清代改进织造工艺,按漳绒的织造方法、云锦的花纹图案,创造丝绒新产品——漳缎。问世后,深得康熙的赞赏,立即命令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并规定督造漳缎不得私自出售,违者治罪。1949年后,漳缎供做戏衣及装饰点缀之用,1959年北京迎宾馆及民族宫两大建筑的装饰用绸及沙发桌椅、会椅等套垫,都采用苏州漳缎。“文革”中,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于1966年起停止生产。1979年10月,漳缎生产得到恢复,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漳缎产品工艺复杂,手工织制,技术力量不足,生产发展速度缓慢。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仅存的一台原汁原味古老传统漳缎木织机,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
  去年,一个青海人带着一小块彩纬花绒的样布,在全国寻觅织造能手未果。经人介绍,他找到周家明,希望能够在苏州实现生产。彩纬花绒是在漳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传统提花绒丝织品。周家明根据样布,查询资料,设计和恢复了织造彩纬花绒的手工绒织机,这两天已开始织造彩纬花绒。据王晨介绍,这台织机,稍加改造,就可织造漳缎、漳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