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锦德:每年端出数十个新品的木雕家

 苏迷 2014-04-30
 紫檀木雕《鹤·自然精神之悦耳》
 紫檀木雕《争》
 钟锦德和紫檀原料
  □苏报记者 施晓平 文/摄

  从无声无息的乡村学徒到名扬四海的木雕家,从蛰居家里小打小闹到依托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这一工艺航母、开出紫檀艺术馆……钟锦德,一个提到紫檀木雕就无法绕过的名字。30多年来,他通过技艺和材质、表现内容的不断创新,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传承创新,他雕出了《北京门狮》

  钟锦德1963年生于光福舟山(今属香山街道)。那里的村民深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影响,许多人都擅长木雕。钟锦德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头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还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他就利用空余时间跟老木匠学断木,制作红缨枪、驳壳枪之类的玩具,还帮着小朋友们做。
  1980年高中毕业后,钟锦德拜家乡的名家李兴根为师,开始了他为之痴迷的木雕生涯。在当时的木雕学徒中,高中毕业生绝对属于高学历,但钟锦德并没有自以为了不起,而是和师兄弟们一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项技艺。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喜欢动脑筋。因此,学徒满师时,21岁的钟锦德在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基本功最扎实、最有悟性的一个。
  此后,钟锦德进入村办、乡办红木雕刻厂,从事红木雕刻工作。其间,为了提升技艺,他还跟镇湖的郁根龙学立体雕刻。当时,光福去镇湖的最近的路是乡间小路,很不好走,自行车要骑一个多小时,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骑不了多久,轮胎和挡泥板之间的空隙就全是泥巴,骑也骑不动,只好扛着走。但钟锦德还是坚持了下来。
  当时,郁根龙雕了一种《苏州门狮》,钟锦德觉得很有意思,也想着试试。但他知道,如果也雕这样的门狮,那就等于抄师傅了,不如换其他地方的。经过反复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废寝忘食地忙了半个月,他成功雕出了威武雄壮、风格不同于师傅作品的《北京门狮》,既传承了师傅的技艺,又实现了创新。
  当时钟锦德还是村办厂的工人,作品通过乡办企业带到1983年的广交会上,结果一下订掉了30多万元的货。在当时,30多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完成订单任务,乡办企业把钟锦德“挖”了去,由他负责打样,又找了20多名工人帮着做。由于难度较大,最终坚持下来的也就十二三个人,其中三分之二是三四十岁的好手,钟锦德年纪比他们小一大截却成了“领头羊”,让他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选择紫檀,他开始了材质拓展

  在厂领导的要求下,钟锦德又陆续设计了树根几、佛像等红木雕刻品种,其中属自创的有滴水观音、鱼篓观音、寿桃寿星、仙鹤等。
  两年后,钟锦德开始自己单干,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为光福、苏城、东山等地的雕刻厂加工红木花板和摆件类工艺品,并继续开发新品,诸如香瓜、茄子、南瓜等植物系列作品,牛、马等动物系列作品。1990年,稍有资金积累的钟锦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始生产红木家具。
  这时,他又开始加工紫檀木雕,实现了材质上的拓展。
  紫檀是一种稀有木材,古代的紫檀指今天所说的小叶紫檀,生长极其缓慢,100年才能长粗3厘米左右,必须经过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成材,因此被视为木中极品,甚至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千百年来,这种木料基本为我国的皇宫垄断,民间很少见到。钟锦德第一次见到紫檀,还是1989年的一次来料加工。之前他加工的只是花梨木、酸枝等产品。
  对方要求将这段紫檀木料加工成笔筒。钟锦德试过后发现,紫檀木太硬了,三下五下,刻刀就坏了,只好重新做了一套刀具。
  20世纪90年代起,市场上出现了大叶紫檀,让钟锦德接触紫檀的机会大大增加。他开始购买紫檀木料,加工作品。尽管20多年过去,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件自己创作的作品是《仙鹤寿星》。
  随着加工产品的增多,钟锦德真切地体会到,紫檀色泽沉穆、稳重贵雅,木质坚硬致密,不容易折断,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连铅笔线那么细的造型也能做出来。此外,紫檀木外表容易形成包浆,使明暗关系更清楚,效果更理想。
  渐渐地,紫檀作品成为钟锦德主攻方向。

  不断出新,每年推出新品数十种

  开始的时候,钟锦德的紫檀木雕主要是明式家具、传统摆件。但他意识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社会思潮在变化,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作品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消费者,将文化、技艺传承下去,自己也才能实现从“匠人”到“艺人”的蜕变。
  于是,2002年起,他开始了新的突破,推出了《圣洁》系列作品。打头的作品以传统的观音手执莲花为题材,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隐去了观音之像,左手轻托莲花,右手护莲,给人一种想象的艺术空间,并且以柔软飘逸的丝带作为支撑点,托起佛手莲花,柔中带刚,衬托出莲花高洁、坚贞的高贵品质,一种内心追求纯洁心灵之美的意境油然而生。
  到目前为止,“圣洁”系列已推出20多个造型,此外还拟好了8件造型的设计稿。
  又如《鹤·自然精神之悦耳》。作品中,两只仙鹤翘首长鸣,唱出一曲生命的赞歌,一只小鹤静坐一旁,似乎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钟锦德说,鹤的长鸣散发着生命的希望,这对人类来说,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如《争》,运用透雕、镂雕、圆雕等技法,雕刻了两只身形矫健的螳螂在竹排上争食的场景。其中一只螳螂脚踏小虫、作防守状,另一只螳螂则步步紧逼、虎视眈眈,显出势在必得的气势。缩小比例制作的竹排作为争食地点,进一步表现了争食场面的紧张激烈。整件作品立意别致,刀法精致流畅,螳螂的触角、背部和翅膀上的纹理、腿部的肌肉清晰可见。难怪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切尔·比策看到这一作品后,连连称赞:“真不可思议!”
  就这样,钟锦德不断创新,目前已创作了一千多个品种的紫檀作品,其中有《西游记》人物、罗汉,也有壁挂、水盂等文房四宝,还有刘海戏金蟾、龙凤、辟邪等吉祥图案……平均下来,他每年都要拿出几十个创新品种,去年光申请版权的作品就达80多项。
  正因为不断创新,因此,钟锦德在行业评奖中连连获奖,仅2000年至今,就已摘下30多项大奖,如2002年8月《观音菩萨头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华艺杯”铜奖;2011年7月《香茗赋》获中国国家博物馆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银奖……他本人也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等吸收为会员,并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等荣誉称号,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非遗项目“苏作”红木雕刻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紫檀木雕刻作品《南湖红船》 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成功秘诀:造型艺术融入文化

  谈起创新,钟锦德说,这是需要高投入的,不说经济成本,光是时间成本就难以估算。这时间成本,包括各种学习,也包括反复尝试。
  在学习上,钟锦德常有惊人之举,如1996年拒绝了所有客户的订货,跑进苏州大学攻读经济管理专业,不但补充市场经济、营销管理知识,更学习消费心理学。这一学就是两年。
  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10多个高级研修项目的学习,成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访问学者,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雕刻艺术研究班、全国艺术设计创新研修班等的学员。
  此外,钟锦德还一头扎进书堆。在他的工作室里,三四个高高大大的书架摆满了厚厚的专业书,诸如《齐白石竹木雕精选》、《明清木雕鉴赏》、《中国竹木与角雕图象》、《东阳木雕》、《徽州木雕》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其他文化类书籍,甚至包括当代艺术等。
  厚积薄发。反复的学习,拓宽了钟锦德的思路,让他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品。不过钟锦德坦言,并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的。为尽可能避免失败,他采取了两个对策。
  一是设计好之后先做泥稿,然后再动手加工,而且一般要做好几件,像《争》就是做到第四件才满意的。
  二是有了思想火花后,再翻阅相关书籍。比如古琴系列作品中的香盒,表面是按比例缩小制作的七弦琴,从设计到制作,他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其间他一有空就思考怎样做更好,甚至还去看古琴谱,并了解徽的知识,还看有关香的书籍……
  “如果依样葫芦,香盒虽然也能做出来,但就会死板,了解古琴文化和香文化后,才能把它做活,让外行看了喜欢,内行看了觉得符合门道!”钟锦德说,将木雕这种造型艺术跟文化结合起来,这也许是他成功创新的最大秘诀。
  钟锦德表示,今后他将继续创作新的作品,陈列在中国工艺文化城的“钟锦德紫檀艺术馆”内,每天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去那里参观、提出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