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三十二) 外用药及其他(二)

 金匮要略张医圣 2014-04-30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三十二) 外用药及其他(二)
 
 
硼砂
       为矿物硼砂 Borax 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亦名蓬砂、鹏砂(《日华子本草》),月石(《三因方》)等。味甘、咸,性凉。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消痰、解毒防腐。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骨哽、噎膈、咳嗽痰稠。外用:研极细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1.5~3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为四硼酸钠(Na2B4O7·10H2O)。
       药理作用:
       1. 抑菌作用 有报告指出,硼砂为一弱碱,其与硼酸一样有弱的抑菌作用。用平板法使培养基中含10%的硼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用纸片法证明,硼砂还能抑制白喉杆菌、牛型布氏杆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
       2. 抗惊厥及抗癫痫作用 实验证明:硼砂给小鼠灌服130~260mg/kg有抗惊厥作用,该作用可随给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最大抗惊厥作用产生于给药后1周左右。注射给药可加速其抗惊厥作用的产生。腹腔注射260mg/kg,可对抗电惊厥,其对抗率为100%。配合其他抗癫痫药物,硼砂能迅速控制癫痫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
       3. 其他作用 硼砂尚有防腐及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临床可以用本品冲洗溃疡、脓肿,特别是黏膜发炎,如结膜炎、胃炎等,因其为碱性,可使黏膜去垢;口服用于尿道杀菌,特别是尿为酸性时,可使之成为碱性。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 硼砂末1.5g,溶于炙麻黄3g,胆星6g,炙百部15g,炙甘草3g的水煎剂中,每日1剂,分3次内服,治疗3~5岁(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剂量)
       百日咳患儿180例,痊愈 74例,基本痊愈83例,显效14例,无效9例。平均治愈时间为6天。〔辽宁中医杂志 1980;(12):42〕
       2. 治疗癫痫 硼砂0.25g,苯巴比妥0.01g,加适量赋形剂压片,每片重0.3g,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疗66例,显效34例,有效25例,无效7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88;(2):29〕
       3. 治疗尿潴留 硼砂0.3g,装入胶囊,每次 0.6~1.2g,日服3次,治疗11例,多在2~3天生效。〔辽宁中医杂志 1980;(5):44〕
       4. 治疗急性腰扭伤a. 放硼砂于铁勺内置火上煅制,以炙枯为度,研为极细末备用。用时令患者仰卧,挑煅硼砂末少许,点于两眼内眦及“龈交”穴。静卧4~5分钟,即自行流出眼泪。然后让患者做弯腰、转身、蹲下等动作,以活动腰部。治疗100 余例,一般在用药后疼痛均有减轻,多数病例点1~3次痊愈。点药后,流泪多者,效果显著。此法对落枕亦有效,但对椎间盘脱出及腰椎损伤者无效。〔潍坊医药 1972;(2):32〕
       b. 药用硼砂粉,煅烧至干枯状,制成粒状颗粒备用。使用时将硼砂粒放入患者睛明穴内。若单侧腰扭伤,只须放入患侧睛明穴内;若双侧腰扭伤,则放入双侧睛明穴内。用药后让患者左右旋转腰部 10~15 度,10分钟见效。治疗68例,腰痛消失41 例,缓解24例,无效3例。最多治疗5次,最少治疗1次。
       〔辽宁中医杂志 1990;18(1):42〕
       5. 治疗黄水疮 枯矾9g,化水外洗,除去脓痂,撒冰硼散于患处,治疗12例,治愈率为100%。平均治疗时间为2天。〔新医药学杂志 1976;(11):514〕
       6. 治疗皮肤汗斑 黄瓜捣烂取汁适量,徐徐投入硼砂末至饱和,制成硼砂黄瓜饱和液,均匀涂于患处,每日1次,治疗18例,痊愈17例,无效1例。
       〔河南中医 1985;(4):30〕
       7. 治疗乳头皲裂 硼砂2份研成细末,加3份蜂蜜调匀,放入干净锅内蒸15~20分钟,治疗哺乳期妇女乳头皲裂,收到良好效果。〔新中医 1985;17(8):33〕
       8. 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把97%的硼砂与3%的冰片混合后,加入占总药量50%~60%的冷霜调匀,涂于阴道四周及外阴部,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82例,治愈69例,治愈率为84%。其中经1疗程治愈者50例,经2疗程治愈者16例,经3疗程治愈者3例。〔新医药学杂志 1971;(增刊):39〕
       9. 治疗梅核气 硼砂面15g,外敷在浸泡后煮熟的大豆表面,每次嚼烂熟豆4~5个,徐徐咽下,每日3次,5~7天为1个疗程。治疗11例,经1疗程均愈。
       〔辽宁中医杂志 1982;6(5):2〕
       10.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先用双氧水清洗耳内脓液及分泌物,擦干后取少许冰硼散吹入耳内,每日1次或隔日1次,治疗70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
       〔山东中医杂志 1982;(2):80〕
       11. 治疗复发性口疮 硼砂适量,溶于冷开水中,配成 2%~3%溶液,用此溶液饭后漱口或刷牙,每天至少2次,坚持长期使用,最好不间断。治疗85例,其中3天内疼痛消失,溃疡愈合者33例,4~5天获愈者42例,同时兼用中西药内服治疗者10 例,全部获近期治愈。愈后坚持使用此法,口疮不复发者78例,其中3~5年未见复发者55例。坚持使用,仍然复发者7例。〔广西中医药 1991;14(1):13〕
       12. 治疗溃疡性牙龈炎 煅月石7.5g,青黛9g,元明粉7.5g,制石膏9g,冰片6g,黄柏9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再将上药撒于患处,每次约0.5~1g,每日3~4次,连用2~3天。治疗143例,结果痊愈112例,好转7例,无效24 例,总有效率为83.2%。〔新医药学 1973;(9):28〕
       13. 治疗氟骨症 每人每日口服硼砂 4.5g,分 3次服。连服3个月。治疗地方性氟骨症31例,结果临床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河北中医 1990;12(5):8〕
       方剂选用:
       1. 治疗气闭痰结火结,喉胀不通:蓬砂一钱。放口中噙化。(《方脉正宗》)
       2. 治疗咽喉肿痛及走马喉痹:蓬砂、马牙硝各一分,丹砂半分,斑蝥二枚(去头、翅、足,炒)。上四味,共研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腊茶为衣。每服二丸,腊茶下。(《圣济总录》蓬砂丸)
       3. 治疗缠喉风,风热喉痹:蓬砂(生研)、白矾(生研)各一钱,西牛黄、人爪甲(焙脆,研)各一分。为极细末,以烂白霜梅肉三钱,研糊分作四丸,噙化,取涌顽痰。(《张氏医通》硼砂丹)
       4. 治疗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玄明粉、硼砂各五钱,朱砂六分,冰片五分。共研极细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5. 治疗口臭、口干、口舌疮:硼砂二两,片脑、麝香各一钱,马牙硝(风化)四两,寒水石(煅)十两。上为细末,用甘草膏和丸,如麻子大,不拘时含一丸咽津。(《奇效良方》硼砂丸)
       6. 治疗鹅口疮:硼砂二钱,雄黄三钱,甘草一钱,冰片二分五厘。上为细末,蜜水调涂或干掺。(《疡医大全》四宝丹)
       配伍效用:
       硼砂配伍贝母、瓜蒌 硼砂清肺化痰;贝母清热润肺化痰;瓜蒌清热化痰、宽胸利气。三者合用,有清热化痰、行气宽胸、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阻肺所致之喘咳气急、痰黄黏稠、咯吐不爽、胸膈满闷等症。
       硼砂配伍冰片、玄明粉、朱砂 硼砂清热解毒消肿;冰片清凉散热、消肿止痛;玄明粉清热散结、解毒祛腐;朱砂清热解毒、镇心安神。诸药相伍,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共研细末,外用患处,可治疗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
       硼砂配伍炉甘石、冰片、玄明粉 硼砂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炉甘石明目祛翳;冰片清凉散热、消肿止痛;玄明粉清热泻火、消肿散结。四药合用,有清热解毒、祛翳明目之功效,制成点眼剂,用于治疗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或生翳膜等症。
       硼砂配伍雄黄、冰片、甘草 硼砂咸寒清热解毒凉血;雄黄辛温解毒消肿;冰片辛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四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胃积热、火毒上攻之鹅口疮,症见口腔黏膜白屑堆积较多、周围红肿热痛、咽喉不利等。
       【注意事项】
       宜忌:多作外用,内服宜慎。
       “阴虚津燥,髓竭营枯,而成肺痿热胀,痹闷不通诸候,法当禁用。”(《本草汇言》)
       毒副作用:硼砂服用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长期服用亦可引起蓄积中毒。其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出现便血、冷汗、呼吸急促、体温低、肢体麻木、脱水,最后可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用 4%硼砂乙醇滴耳引起荨麻疹1例的报告。亦有较长时间用硼砂外敷治疗尿布湿疹及鹅口疮、误服硼砂合剂致中毒及死亡的报告。
       中毒救治:主要根据症状表现给予对症处理:酌情给予5~10%葡萄糖液静脉滴入;每天静脉输入5%碳酸氢钠300~400ml,以防止酸中毒;有血便者,可给予仙鹤草素等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出现循环衰竭者可给予抗休克疗法,所输液体中可加入多巴胺等药,必要时可给予输血或输血浆。
       【医家论药】
       “硼砂,色白而体轻,能解上焦胸膈肺分之痰热。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故主消痰,止嗽,喉痹及破癥结也。”“其性柔五金,去垢腻,克削为用,消散为能,宜攻有余,难施不足,此暂用之药,非久服之剂。”(《本草经疏》)
       “硼砂,味甘微咸而气凉,色白而质轻,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热。《素问》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以甘缓之是也。其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腻,故治噎膈积聚,骨哽结核。恶肉阴用之者,取其柔物也;治痰热,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本草纲目》)
       “硼砂,化结痰,通喉闭,去目中翳障之药也。此剂淡渗清化,如诸病属气闭而呼吸不利,痰结火结者,用此立清。”(《本草汇言》)
 
 
炉甘石
       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 Smithsonite 的矿石。亦名甘石(《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等。味甘、性温。入肝、脾、肺经。功能:去翳退赤、收湿敛疮。主治:目赤翳障、烂弦风眼、溃疡不敛、皮肤湿疮。外用: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尚含少量氧化钙0.27%,氧化镁0.45%,氧化铁0.58%,氧化锰0.01%。有的尚含少量钴、铜、镉、铅和痕量的锗与铟等。
       煅炉甘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锌。
       药理作用: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一般用5%~10%水混悬液(洗剂),亦有用油膏者。有人认为,本品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创伤感染 苍术、炉甘石、大黄粉各500g,制成膏状外敷,治疗创伤感染320 例,创面407处,其中56例配合植皮,59例用抗生素,共治愈401处,显效5处,无效1处,有效率为99.7%,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中医杂志 1990;(3):42〕
       2. 治疗乳头皲裂 炉甘石、花蕊石、寒水石各9g,研细加少许冰片、麻油滴敷患处,治疗20例,用药2~4天,治愈率100%。〔浙江中医杂志 1966;9(2):2〕
       3. 治疗肛门瘙痒症 炉甘石粉30g,青黛粉 3g,混匀,双层纱布包之,外扑患处,每日3~5次,治疗20例,治愈率100%。其中15天内痊愈13例,1个月内痊愈6例,2月内治愈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5):34〕
       4. 治疗阴道炎 炉甘石250g,硼酸250g,研末消毒,加冰片9g,入空心胶囊(1粒0.25g),每晚2粒,塞入子宫后穹窿处,7日为1疗程,重者连用2疗程,治疗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70%以上症状消失,涂片镜检阴性。〔赤脚医生杂志 1975;(5):34〕
       5.治疗外痔 香油15g均匀涂布碗内,炉甘石粉30g均匀撒于碗壁,艾叶30g做团后置碗中烧尽。取出碗内药粉,加入冰片3g,研成细粉。据痔核大小,用香油调适量药粉成糊状,涂擦患处。治疗60例,治愈56例,好转2例,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1986;9:42〕
       方剂选用:
       1. 治疗阴汗湿痒:炉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扑之。(《仁斋直指方》)
       2. 治疗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宣明论方》)
       3. 治疗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硝一两,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一两,研匀,收点之。(《卫生易简方》)
       4. 治疗目暗昏花:炉甘石(火煅,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四两。为末。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频点目用。(《卫生易简方》)
       配伍效用:
       炉甘石配伍黄连、黄柏、冰片 炉甘石明目去翳;黄连、黄柏清热泻火;冰片散热消肿止痛。四药相合外用,有泻火明目、去翳除障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热上攻之目赤翳障、多泪怕光、肿痛赤烂等症。
       炉甘石配伍儿茶 二者均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相伍外用,其效更著,麻油调涂患处,用于治疗下疳阴疮、湿烂难愈之症。
       炉甘石配伍玄明粉 炉甘石明目退翳;玄明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二者伍用,有泻火明目、消肿止痛之功效,化水点眼,用于治疗肝经有热之目赤肿痛。
       【医家论药】
       “炉甘石,阳明经药也,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黏也。”(《本草纲目》)
       “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品汇精要》)
 
 
 
铅丹
       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亦名黄丹(《抱朴子》)、铅华(《名医别录》)、朱粉(《本草纲目》)、东丹(《现代实用中药》)等。味辛、咸,性寒,有毒。入心、脾、肝经。功能:解毒、生肌、坠痰镇惊。主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
       药理作用:有杀菌、杀寄生虫、制止黏液分泌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铅丹20g,纯松香粉50g,和匀后摊在油纸或塑料布上,白酒喷湿,敷患处,治疗多例,一般连敷4次即可治愈。〔四川医学 1982;(3):162〕
       2. 治疗慢性溃疡a. 黄丹、制炉甘石、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膏状。清洗伤口后,涂药膏于纱布上,敷贴患处,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治疗慢性溃疡10例,皆愈。〔广西中医药 1978;(2):6〕
       b. 铅丹100g,制炉甘石200g,血竭30g。共研细末,高压消毒,外撒于消毒患部后用敷料覆盖。配合三妙丸加赤小豆、牛膝、制乳没,煎汤内服。治疗下肢慢性溃疡36例,结果治愈30例,好转4例,无效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7):24〕
       3. 治疗冻疮 铅丹、芝麻油、寒水石、冰片、黄蜡等量,制成膏。治疗冻疮、痈疽疔疖、溃疡脓肿、痔疮、外伤等感染化脓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有止痛和控制感染的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2):11〕
       4. 治疗急性湿疹 黄丹、黄柏各30g。各研细末后混匀。如患处渗出液较多者可直接将药粉撒疮面上,如渗出较少则以香油调敷。治疗100例,痊愈63例,显效22例,好转15例。〔四川中医 1984;(3):50〕
       5. 治疗疣 黄丹10g,生苡仁、板蓝根各60g,木贼30g,蜂房、威灵仙、芒硝各20g。上药放入陈醋500ml中,密封浸泡5天,每日振荡1次。用药液涂搽疣状物,日3~5次。治疗扁平疣、寻常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67例,其中尖锐湿疣17例,均愈,其余病例效果明显。〔新中医 1990;(2):55〕
       6. 治疗足癣a. 黄丹、五倍子(煅)各等份。各研细末,混匀装瓶备用。洗净患足后外敷药粉。治疗50余例,均2~3天治愈。〔新中医 1977;(3):49〕
       b. 东丹、花椒各15g,硫磺50g。各研细面,混匀备用。如脚癣溃烂流黄水,先用淘米水烧热洗脚,擦干,用药粉撒敷患处,另置药粉少许于袜内,不必包扎,每晚1次。干燥型者,用醋调药粉搽之,并用绷带包扎,日3次。治疗近100例,效果显著。〔四川中医 1983;(1):48〕
       7. 治疗外阴溃疡 樟丹、儿茶、海螵蛸各等量,研粉备用。先将患处用1%新洁尔灭消毒,然后均匀撒药粉于疮面上,每日1~2次。治疗100余例,疗效满意(有患者仅上药2~3次即愈。〔吉林中医药 1983;(6):21〕
       方剂选用:
       1. 治疗消渴:铅丹二两,栝楼八两,茯苓、甘草(炙)各一两半,麦冬八两(去心)。上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铅丹散)
       2. 治疗赤白痢: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黄连一两(去须,微炒)。上药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姜、甘草汤下五丸。(《太平圣惠方》)
       3. 治疗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蓖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太平圣惠方》黄丹膏)
       4. 治疗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变色。掺疮上水即出。(《圣济总录》铅丹散)
       5. 治疗汤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患处。(《疡医大全》)
       配伍效用:
       铅丹配伍煅石膏 铅丹解毒止痒、收敛生肌;煅石膏收敛生肌。二者配伍,有解毒生肌敛疮之功效,研末外用可用于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之症。
       铅丹配伍青蒿 二者均有截疟作用,研末内服可用于治疗疟疾寒热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吐逆者及孕妇忌服。本品不宜持续内服,以免蓄积中毒。
       毒副作用:给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6.70g/kg。大鼠腹腔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220mg/kg。临床中毒量为0.04g,口服给药,每天约2mg,连服数周后,可出现慢性中毒症状。
       本品中毒症状,急性中毒一般表现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脐周剧痛,按之痛减,腹泻,粪便呈灰黑色,顽固性头痛,烦躁不安,谵妄,幻觉,震颤;有时可出现癫痫样发作,或类似麻痹性痴呆的表现。小儿常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还可见多发性神经炎。此外,尚可见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病、贫血及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肺淤血、肺出血、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慢性中毒则多表现为:面色土黄或灰白,齿龈有铅线,腹部常有绞痛,顽固性便秘,食欲减退,有神经衰弱症候群及多发性神经炎;女性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小儿可见发育迟缓、抵抗力降低等。血常规异常,尿铅含量高于正常界限。
       中毒救治:
       1. 误服致急性中毒者,应以1%硫酸钠或硫酸镁洗胃、导泻,再内服牛奶、生蛋清。或口服枸橼酸钠,使血液中铅结合成枸橼酸铅自尿中排出。
       2. 口服乳酸钙1g,日3次,持续3天;或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5%的葡萄糖溶液10~20ml内,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2ml),每日2~4次。
       3. 驱铅疗法:
       a. 依地酸钙钠0.5~1.0g,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液稀释成0.25~0.5%浓度,静脉滴注,1日2次。总剂量不宜超过30.0g。连续用药3天,停药4天为1疗程。注射一般可连续3~5个疗程。
       b. 二巯丁二钠:用于急性中毒,首次2.0g,以注射用水10~20ml稀释后静脉注射(不宜静滴),以后每次1.0g,每小时1次,共4~5次;用于慢性中毒,每次1.0g,用注射用水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日1次。1疗程5~7日。可间断用2~3个疗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水溶液不稳定,不可久置,也不可加热。
       【医家论药】
       “丹出于铅而曰无毒,又曰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凉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帖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本草衍义补遗》)
       “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淤,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本草纲目》)
 
 
升药
       为水银、火硝、明矾各等份混合升华而成。亦名灵药(《外科大成》)、三白丹(《张氏医通》)、小升丹、三仙丹(《疡医大全》)。红色者称红升(三仙红升丹、红粉),黄色者称黄升(黄升丹)。有毒。功能:搜脓、拔毒、去腐、生肌。主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调敷或作药拈。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红升、黄升主要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等。
       药理作用:
       1. 抑菌作用 红升丹系汞的氧化物,游离出的微量汞离子能和病原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其溶液在试管中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在平板上的抑菌圈,与多黏生素 E 相似。
       2. 其他作用 无机汞在古代曾用作泻下剂、利尿剂或治疗梅毒等,因其毒性大,早已废弃不用。1%氧化汞软膏在眼科仍用作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升药进入病灶组织后,氧化汞可缓慢解离成汞离子,与局部组织中的蛋白质生成变性蛋白盐,因而产生沉淀,起到不同程度的收敛硬化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顽固性窦道 用长纤维的棉纸,根据需要搓成不同粗细、长短的纸条,以白及粉浆或稀面糊浸湿,随后黏上含量不同的升丹药粉,搓滚均匀,阴干后即可,避光贮存备用。治疗时,先清除窦道口的痂盖、脓液、炎性肉芽及坏死组织,将药条顺窦道纵轴插入,直至窦道底部,每天换药 1 次。治疗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可触及明显硬索或结块的,用纯升丹药条;第二阶段,硬结或索条软化缩小后,用含升丹半量的五五丹药条(升丹50%,煅飞石膏50%)插入;第三阶段,硬索或结块完全消失,用含升丹10%的九一丹药条(升丹10%,煅飞石膏90%)插入;第四阶段,分泌物很少,多次找不到异物,窦口向内收缩凹陷,即停止用药。治疗30例,治愈25例,无效4例。中断治疗1例。〔中医杂志 1991,32(10):39〕
       方剂选用:
       治疗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煨石膏四两,漂净冬丹五钱,上好黄升丹二钱。共为细末,和匀掺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疡科遗编》九一丹)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有毒,须严格控制用量。腐蚀性较强,外用亦宜微量,不可超量及持续应用。若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净者不宜用。眼、口附近及乳头、肛、脐、会阴、关节部位等处,不宜应用本品。
       毒副作用:升药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20.98±1.71mg/kg。红升丹局部皮肤疮口给药,其中之汞化物能从伤口吸收,外用溃疡面积过大,亦可出现毒性反应。内脏组织的汞含量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以肾脏含汞量最高,其次为肝、血、脑。本品之毒性属轻度蓄积中毒,病检发现中毒动物心、肝、肾、脑等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浊肿、坏死等病理改变。
       本品中毒的一般症状表现为:恶心、腹痛、咳喘、发绀、尿少、血尿,甚则尿闭、心衰、休克、直至死亡。慢性中毒可出现精神不安、肢体挛痛、眼舌震颤、视力障碍、鼻咽发炎等。
       临床曾有误服或外用本品导致中毒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
       2. 及时足量应用解毒剂:二巯基丙醇2.5~4mg/kg,肌肉注射,最初2日每4~6小时注射1次,第3日6~12小时注射1次,以后每日注射1次,7~14日为1疗程;或用二巯基丙醇磺酸钠5mg/kg静脉注射,首日每4~5小时1次,第2日2~3次/日,以后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
       3. 对症处理:有神经精神症状者,可选用利眠宁、冬眠灵等;有皮肤损害者,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湿敷;口腔发炎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有眼部损害者,可用硼酸溶液冲洗。
       【医家论药】
       “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沈氏经验方》)
       “治痈疽疔毒溃后。”(《集成良方三百种》)
       “红升、黄升功用相同,惟红升性较猛烈。”(《中药志》)
 
 
轻粉
       为水银、明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汞化合物。亦名汞粉(《本草拾遗》)、水银粉(《嘉祐本草》)、腻粉(《传家秘宝方》)等。味辛,性寒,有毒。入肝、肾经。功能:杀虫、攻毒、利水、通便。主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臌胀、大小便闭。外用:研末调敷或干撒。内服:研末,0.1~0.2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轻粉主要含氯化亚汞(Mercurous chloride, Hg2Cl2)。天然产者,名角汞矿(Hornquic- ksilver),但平常都用人工制备。化学上又名甘汞。本品毒性虽小,但与水共煮,则分解而生成氯化汞及金属汞,后二者均有剧毒;在曝光时,甘汞颜色渐渐变深,亦起同样变化而具剧毒。
       药理作用:
       1. 抗真菌作用 轻粉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泻下作用 轻粉内服适量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且能通利大便。甘汞口服后在肠中遇碱及胆汁,小部分变成易溶的二价汞离子。二价汞离子能抑制肠壁细胞的代谢与机能活动,阻碍肠中电解质与水分的吸收而导致泻下。
       3. 利尿作用 二价汞离子吸收后,还可与肾小管细胞中含巯基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影响其再吸收功能而有利尿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无名肿毒、疖肿 轻粉、黄连各50g,蜈蚣1条,75%乙醇200ml,混装瓶中,密封浸泡1周,涂患处,每日2~3 次。治疗60余例,一般1~3次可见痛减、肿消;4~6次即可痊愈。〔湖南中医杂志 1975;(4):63〕
       2. 治疗化脓性疮疖 轻粉10g,雄黄10g,滑石25g。上药共研极细末。先用淡盐开水洗净疮面,取上药适量以茶油调糊涂于患处,日1次。治疗18例,痊愈15例,好转2例,无效1例〔广西中医药 1984;(5):20〕
       3. 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轻粉25g,铅丹25g,铜绿15g,炙乳香15g,炙没药15g,血余50g,共研细末,与蜂蜡50g、香油100g 制成膏状,敷患处,治疗39例,效果卓著,7天治愈。〔中医杂志 1981;(8):30〕
       4. 治疗疥疮 雄黄、硫黄各15g,木鳖肉、枯矾、轻粉各5g,樟脑、冰片各25g,凡士林60g,热熔后加入药物,外涂患处,每日1~2次,治疗160例,痊愈140例,治愈率为87%。〔山东中医杂志 1983;(6):38〕
       5. 治疗顽固性湿疹 轻粉、冰片、雄黄、地肤子、苍术各5g,密佗僧15g,硫磺、蛇床子、黄柏各10g。共研细末,用酒或醋调和涂患处,每日2~3次。
       治疗8例,疗效满意。〔四川中医 1984;(2):54〕
       6. 治疗汗斑 轻粉、海螵蛸各等份,先将海螵蛸置瓦上焙干研粉,再入轻粉和匀。用时先洗净局部,再扑药粉适量(微汗后搽药更好)。观察31例,初发者1次可愈,最多3次取效,无复发病例。〔新中医 1988;(10):11〕
       7. 治疗腋臭 轻粉5g,升药底3g,刘寄奴2g,研细,混匀,将药粉撒于腋窝部,每日1次,用药7天狐臭消失,疗效可维持1~3个月,复发再用仍有效。〔广西中医药 1982;(3):8〕
       8. 治疗手足皲裂 轻粉0.5g,红粉0.5g,研细末,与白鹅脂肪油10g调匀。将患手先在温葱汤中浸泡,削去皮肤增厚层,涂药后在炭火上烘烤20分钟,早晚各1次。治疗翻砂工重症手部皲裂5例,均于12天治愈。〔辽宁中医杂志 1981;(1):30〕
       9. 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轻粉、红粉、儿茶各等份。纳大葱筒内,暗火烧至灰白色,研细末贮瓶备用。令患者排空小便,取截石位,用双氧水冲洗阴道,再用消毒棉签蘸药面撒于阴道壁上。每次1~3g,每日3~5次,5天为1疗程。治疗500例,结果痊愈468例(第1疗程痊愈率为82%),好转32例。〔陕西中医 1991;12(5):224〕
       10. 治疗酒渣鼻 轻粉、硫磺各15g,生大黄、百部各50g。上药共研细末,溶于95%乙醇300ml中6~10天,每日震荡2次。于每日早晚洗脸后,毛笔蘸药液少许在皮损处涂抹3~5分钟。1个月为1疗程。治疗37例,用药1~2个疗程,痊愈34例,进步2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 1992;(2):80〕
       11. 治疗鼻息肉 轻粉6g,杏仁、甘遂各3g,枯矾、草乌各5g,各研末和匀,取芦荟管吹于息肉上,每日3~4次。或用麻油、菜油调药粉成软膏状,薄棉包裹,敷在息肉尾端,每日换药3次;或每晚临睡前敷息肉上(此散剂刺激性强,使用不当可致鼻腔干燥充血,因此用药前应先用凡士林涂鼻黏膜,以防直接刺激)。连用7天为1疗程,未愈者间隔10日再用第2疗程。治疗50例,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0;(5):
       221〕
       方剂选用:
       1. 治疗诸疥疮:轻粉五钱匕,吴茱萸一两,赤小豆四十九粒,白蒺藜一两,白芜荑仁半两,石硫黄少许。上六味,捣研为散,令匀。每用生油调药半钱匕,于手心内摩热后,遍揩周身有疥处,便睡。(《圣济总录》神捷散)
       2. 治疗人面上湿癣:轻粉、斑猫(去翅、足)。上研细,用温水以鸡翎扫之周围。(《普济方》轻粉散)
       3. 治疗风虫牙疳,脓血有虫:轻粉一钱,黄连一两。为末掺之。(《普济方》)
       4. 治疗臁疮不合:轻粉五分,黄蜡一两。以粉掺纸上,以蜡铺之。敷在疮上,黄水出。(《永类钤方》)
       【注意事项】
       宜忌: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用阿拉伯胶制成轻粉混悬液灌胃,其半数致死量小鼠为410mg/kg,大鼠为1740mg/ kg。中毒后小鼠的心、肝、肾皆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最显著,有浊肿、脂变、坏死等,卵巢中部分较大滤泡破碎,且有白细胞浸润。
       本品中毒症状,多系吸入汞蒸汽或口服汞盐所引起。口服者一般可见口腔及咽喉部烧灼痛,黏膜肿胀,出血糜烂,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甚至出现出血性肠炎、胃肠穿孔,惊厥,震颤。汞吸收入血后,可导致“汞毒性肾病”,出现水肿、尿少、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呼吸浅表、急促,最终死于呼吸衰竭。慢性中毒者以口腔炎、震颤、消化系统病变及精神障碍为特征,此外尚有肝肾功能损害、性机能减退以及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临床曾有因治疗支气管哮喘内服轻粉3克引起急性中毒的报告;亦有用轻粉枯矾粉吹耳治疗内耳反复流脓、耳廓疖肿、外耳道红肿而致面瘫3例的报告;尚有口服轻粉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报告。
       中毒救治:
       急性中毒救治:
       1. 口服中毒者立即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在服毒后10~15分钟内,过迟有发生胃穿孔的可能)。内服或胃管注入10%药用炭混悬液,或牛奶、鸡蛋清。必要时可导泻或灌肠(忌用生理盐水,因其可增加其吸收)。
       2. 应用对抗剂:每0.06g汞用磷酸钠0.324~0.65g,再加醋酸钠0.324g,溶于半杯温水中,每小时口服1次,共4~6次。
       3. 应用解毒剂: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及二巯基丁二酸钠。宜小量多次给药。用5%二巯基丙磺酸钠1.0~2.5ml,肌肉注射,每日4~6次,有肾脏损害者慎用。或用青霉胺,每次0.3g,日3次口服。也可用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每次20ml,日1次。
       4. 其他处理:① 高血钾时,可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50ml,然后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00ml;② 酸中毒时,口服双氢克尿塞50mg,日3次,同时给予毒毛旋花子甙K0.25mg,加入50%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注射;③ 如果有口腔炎,可用0.25%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与冲洗。
       5. 中草药治疗:① 土茯苓、贯仲、木通各9g。水煎服;②金银花、紫草、山慈菇各30g,乳香、没药各15g,水煎,空腹服之,取汗则愈。
       慢性中毒救治:在应用上述疗法的同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医家论药】
       “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出,加以盐矾炼而为轻粉,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轻飞灵变,化纯阴为燥烈,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积滞,故水肿风痰湿热毒疮,被劫涎从齿龈而出,邪郁为之暂开,而疾因之亦愈。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痼,其害无穷。陈文中言,轻粉下痰而损心气,小儿不可轻用,伤脾败阳,必变他证,初生尤宜慎之。”(《本草纲目》)
       “水银粉,疗体与水银相似,第其性稍轻浮尔。大肠热燥则不通,小儿疳病,因多食甘肥,肠胃结滞所致,辛凉总除肠胃积滞热结,古主之也。其主瘰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风疮瘙痒者,皆从外治,无非取其除热杀虫之功耳。”(《本草经疏》)
 
 
砒石(砒霜)
       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 Arsenolite 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 Arsenopyrite、雄黄 Realgar 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亦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等。味辛、酸,性热,有大毒。入肺、肝经。功能: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主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内服:入丸、散,每次 0.002~0.004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砒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Arsenous oxide,Arsenous acid anhydride, As2O3)。
       药理作用:砒石有杀灭细菌、原虫和螺旋体的作用;亦有杀灭活体细胞,使其产生崩坏的作用。
       长期吸收少量砒石,可以造成轻度的内缺氧,抑制氧化过程,减低基础代谢,引起同化作用增强,促进蛋白质合成,脂肪组织增厚,皮肤营养改善,加速骨骼生长,活跃骨髓造血机能,促使红细胞和血色素新生。此作用不是积极增加机体代谢引起的现象,而与高空低气压时的生理状态相仿。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疟疾 白砒石0.3g,放于中号膏药中心,于发作前24小时贴于T3 椎上,疟止揭下,治疗以间日疟为主的疟疾患者94例,痊愈59例,减轻12例,无效2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6):9〕
       2.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白砒0.9g,白矾、淡豆豉各9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丸剂或胶囊。成人每次0.5g,每日1次,睡前冷开水冲服,100天为1个疗程。忌食油腻。治疗单纯型、喘息型支气管炎69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20例,好转35例,无效7例。〔赤脚医生杂志 1971;(6):11〕
       3. 治疗淋巴结核 砒石粉1~2g,加白开水 60~80ml 加热,熏蒸劳宫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停药7天,治疗10例,治愈7例,显效3例。〔内蒙古中医药 1989;8(3):23〕
       4. 治疗斑秃 白信石0.6g,新鲜生姜3小块,放入高度白酒60ml中浸泡2天,取浸制的生姜擦患处,力度适中,边擦边蘸药液。每日3次,每次1~3分钟。可配服七宝美髯丹,每日1~2次,每次9g。治疗斑秃200余例,疗效甚佳。〔浙江中医杂志 1986;(3):132〕
       5. 牙髓失活剂 砒石具有牙髓失活作用,将砒石(芝麻粒大小)包在棉花中,蘸砒石炭酸溶液置于牙髓孔处,覆盖棉花,外封黏固剂48小时后,开髓去髓,用于牙髓失活150例,1次成功107例,总有效率为90.7%。〔口腔医学 1984;4(2):64〕
       方剂选用:
       1. 治疗诸虫痛:砒黄(细研)一两。用水浸炊饼心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汤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砒黄丸)
       2. 治疗遍身生云头癣,作圈如画,或大如钱,或小如笔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极细,以米汤五、六匙稀调。以新毫笔以癣圈涂之。(《本草汇言》)
       【注意事项】
       宜忌: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砒石中含有三氧化二砷。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巯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肪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至脱落。枯痔散中含砷量为8%~16%左右,易自黏膜面吸收,应用不当,可致急性中毒。
       本品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
       慢性中毒症状表现为:体力渐衰,显著消瘦,毛发脱落,皮肤色素沉着,指甲脱落,结膜炎、鼻炎、喉炎等黏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砷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肝脂肪性变及再障性贫血。
       临床曾有误服含砷农药而中毒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内服中毒者即给予洗胃,洗胃用重碳酸钠、氢氧化高铁。洗毕,用新配制的氢氧化铁溶液30ml内服;必要时用温水或肥皂水作高位清洁灌肠。禁用导泻剂,以避免肠穿孔。
       2. 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用二巯基丙醇(BAL)类解毒。急性中毒时可选用下列药物:
       a. 二巯丙醇:肌肉注射,剂量为2.5~4mg/kg。最初2日每4~6小时注射1次,第3日每6~12小时注射1次,以后每日注射1~2次,1疗程为7~14日。
       b. 二巯基丙醇磺酸钠:每次5mg/kg,静脉注射,每4~5小时1次。第2天2~3次/日,以后每日1~2次,持续1周。
       c. 二巯丁二钠:首剂2g,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10~20ml稀释后静脉注射(不宜静滴),以后每次1g,每小时1次,共用4~5次。
       3. 酌情补液,并给予适量维生素C及ATP。血压降低时,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4. 对症处理:惊厥时给予镇痉剂;有严重溶血时,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高度贫血时,酌情输血;有严重血红蛋白尿时,给予碳酸氢钠;腹痛时,可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呼吸麻痹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对于慢性中毒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时,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等,口服烟酸、复合维生素B、地巴唑等。
       5. 中草药治疗:
       a. 绿豆60g,连翘、金银花各30g,木通、黄连、甘草各9g,滑石12g,天花粉15g。水煎,早晚分服。b.香附、冰片(冲)各9g,鸡血藤、青木香、广木香、三七各15g,水煎服。
       【医家论药】
       “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本草纲目》)
       附注:砒石,其色呈淡黄或淡红色,条痕也呈淡黄色,故有砒黄之称。原产信州(今江西上饶),因此又有信州砒黄、信砒、信石之名,后隐“信”为“人言”,而称人言。在未经煅之前又称生砒。
       砒石药材有红信石和白信石两种。红信石又称为红矾、红砒,其成分除含三氧化二砷外,尚含红色矿物质。白信石又称为白砒,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加高热可以升华。通常认为,白信石质纯净而药力较强,但产量较少;红信石产量较多,目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砒石毒性极大,古时以之劫痰平喘、截疟,每用不得过 75mg,多入丸散;惟恐中毒,每以绿豆汤送服,以缓其毒性。目前已很少内服,多外用于痔疮、瘰疬、溃疡腐肉不脱等证的治疗。
       砒石的升华物称为砒霜,其成分仍然为三氧化二砷,功效与砒石相同。有文献认为,砒霜之毒性较砒石更剧,内服极宜谨慎,仅不得已而用之,每用3~15mg。外用方法则同砒石。
 
 
雄黄
       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 Realgar 的矿石。亦名黄金石(《本经》)等。味辛、苦,性温,有毒。入心、肝、胃经。功能:燥湿、祛风、杀虫、解毒。主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螫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疟疾、惊痫、痔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烧烟熏。内服;入丸、散,0.3~1.2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为硫化砷 AsS,尚含硅、铝、铁、镁及镍等。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雄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黄豆固体培养基上,雄黄(浓度为 1%)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 2~4 小时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杀菌作用。
       2. 抗血吸虫作用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 0.2ml/20g,感染后继续给药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 42.86%。
       3. 其他作用 雄黄有抑制肉瘤180 的作用。研究证明,雄黄中的砷化物有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其可致皮肤癌、支气管癌、肝癌,并可诱发口腔、食管、喉及膀胱癌。妊娠小鼠或地鼠经腹腔注射、灌胃、静脉注射等不同途径给予砷化物,可引起畸胎和死胎。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疟疾 雄黄0.3g,六一散2g,混匀分2包,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1包,4~6小时后服第2包,治疗顽疟29例,均迅速控制症状,服1次而愈。〔中成药研究 1982;(7):46〕
       2. 治疗麻风 雄黄、枯矾各等份为末,茶叶、生姜适量,将姜捣烂纱布包裹涂擦患处,有灼热感为度,煎浓茶滚沸冲调雄黄、枯矾末为糊状,摊于 5~6 层纱布上,敷于局部,对麻风反应的神经痛有效。(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8;(4 ):300)
       3. 治疗蛲虫病 雄黄 3g,樟脑少许,苦参 3g,研粉,用布包一小团,蘸香油或醋,于晚间塞进肛门处,一般2~3次即效。〔新中医 1981;(10):封三〕
       4. 治疗肛肠部疾病 取一铁罐,底部留有通气孔,内撒一层干锯末,点燃后放入硫黄、雄黄粉末各10g,上覆一硬纸片,中间可据病变部位剪一直径3~5cm 圆口,每次熏疗半小时,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痔核、肛门瘙痒症、蛲虫病、肛门湿疹、脱肛、肛周脓肿等疾病,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 1990;25(2):64〕
       5. 治疗胆道蛔虫 雄黄50~100g,研细与两个鲜鸡蛋拌匀,用猪油煎成薄饼,敷疼痛处,治疗3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山东中医杂志1984;(6):45〕
       6。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雄黄45g,明矾50g,冰片4g。共研细面,装入有色瓶内。用时,取药粉3~5g,酌加75%乙醇,调成稀糊状,涂于高肿处。每日2~3次。治疗16例,1~2天明显消肿,体温恢复正常,第3天症状完全消失。〔江苏中医杂志 1957;(3):16〕
       7. 治疗淋巴结核 雄黄、明矾、枯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成膏状,置于纱布上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治疗淋巴结核9例,均于敷药后5~10天治愈;治疗淋巴结炎42例,3~4天症状消失。〔江苏中医杂志 1965;(5):37〕
       8. 治疗带状疱疹a. 雄黄粉50g,配75%乙醇100ml混合,搽敷患处,每天2次,疼痛剧烈者,可于上方中加2%普鲁卡因20ml,治疗4000余例,平均5~6天治愈。〔新医药学杂志 1974;(2):24〕
       b. 雄黄、白矾各等份,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搽患处,每日2~3次,治疗湿疹及带状疱疹100余例,均痊愈。〔新医药学研究 1974;(2):24〕
       c. 雄黄、五倍子、枯矾、黄连各等份,香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治疗30例,全部治愈。〔新医药学杂志 1974;(2):24〕
       d. 雄黄30g,枯矾、五倍子各15g,冰片3g 研末,以75%乙醇150ml、2%普鲁卡因4ml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治疗75例,均获痊愈。〔中医杂志1965;(11):27〕
       e. 雄黄5g,冰片0.5g,乙醇100ml,混合外搽患处,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用药1~2 天疼痛减轻,水泡消退。〔新医学 1982;(7):390〕
       f. 雄黄8g,明矾8g,蜈蚣2g。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搽敷患处,每日3~4次。治疗39例,皆愈。〔湖南中医杂志 1989;(4):27〕
       g. 雄黄、明矾各20g,大黄、黄柏、侧柏叶各30g,冰片5g。除雄黄、冰片外,其余药物加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火煎30分钟,煎至300ml左右滤出,加入雄黄、冰片粉末,充分混匀后,以不烫手为度,用纱布或脱脂棉蘸药液洗患处,每天2~3 次,每次30分钟,药液洗后保留,下次加温再用。5天为1疗程。治疗30例,1~2 疗程痊愈者23例,3疗程痊愈者6例,1例眼部带状疱疹,剧痛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到外院治疗。一般外洗后,次日疼痛明显减轻,2~3日皮疹停止发展,水疱干涸,皮损逐渐消退。〔黑龙江中医药 1990;(5):19〕
       9. 治疗虫咬皮炎 雄黄30g,蜈蚣3~4条,樟脑20g,冰片5g,人工牛黄5g,将蜈蚣浸于75%乙醇500ml中2~3周,滤出蜈蚣,加入其他药物,用棉球蘸药外搽,每日3~4次,治疗蠓虫叮咬皮炎50例,用药3次而愈者31例,用药6次而愈者13例,敷药3天而愈者6例。〔临床皮肤科杂志 1981;(1):11〕
       10. 治疗白癜风 雄黄、硫磺、黄丹、密佗僧、生南星等份。上药共研细末,将生姜切一平面蘸药粉搽患处至皮肤变黑,此日再搽,至黑色即愈。治疗中忌食鱼、酒。治疗49例,效果佳。〔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9;(3):212〕
       11. 治疗传染性软疣 雄黄2份,五倍子5份,枯矾、乌梅、大黄各1份。共研细面,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以醋调成软膏,若是单个软疣,将软膏涂于疣体,范围略大于疣体,厚度2~3mm,胶布固定,若是群体软疣,用软膏广泛敷布软疣存在部位,取油纸遮盖。3天换药1次,至软疣脱落为止。治疗93例,皆愈。3天痊愈32例,6天痊愈47例,9~12天痊愈14例,平均7.5天。〔广西中医药 1988;(6):21〕
       12. 治疗宫颈糜烂 雄黄15g,黄柏、枯矾、五倍子各60g,冰片、乳香各3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月经干净3日后开始治疗,上药前先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常规消毒阴道,用带线棉球放入1:5 000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湿,再蘸上药末,紧贴敷于宫颈上,每日用药1次,连治2次为1疗程。一般经上药2次后,宫颈糜烂面即呈鸡蛋内皮样膜状物脱落。为巩固疗效,可在宫颈糜烂面脱落后改用柏冰散(黄柏60g,冰片3g)。治疗108例,于第2月月经干净后复查,痊愈98%,好转2%。〔江苏中医杂志 1982;(5):39〕
       13. 治疗婴幼儿湿疹 黄连、黄柏各 30g,加水200ml,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入硫黄5g 搅拌,再加入冷霜100g,加温调糊制成硫黄霜,均匀涂搽患处,每日2~3次,治疗70例,痊愈5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愈时间3~20天。〔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8):35〕
       14. 治疗牙周炎 取大枣10枚去核,置入雄黄10g,置瓦片上文火烧,出烟存性,与冰片、硼砂、青黛各3g,共研细面。用时取药棉蘸药粉塞患处,待口角流涎,吐出药末,疼痛即除。数日后,余症亦渐消退。治疗75例,效果满意。〔浙江中医杂志 1988;(1):33〕
       15. 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 活癞蛤蟆1只,去内脏,纳雄黄粉30g 于腹中,加温水少许调成糊状,敷在肝区疼痛处固定,15~20分钟产生镇痛作用,持续12~24小时。〔新中医 1980;(3):36〕
       方剂选用:
       1. 治疗癫痫卒倒,常愈常发:雄黄(水飞过)、胆星(俱研细)、蓖麻肉各等分。共研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早饭后服一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2. 治疗癣:雄黄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癣伤,敷之。(《千金翼方》)
       3. 治疗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雄黄五钱,滑石倍用。上为末,洗后掺疮上,外用棉子覆盖相护。凡洗后破烂者,用此贴之。(《世医得效方》生肉神异膏)
       4. 治疗臁疮日久:雄黄二钱,陈皮五钱。青布卷作大拈,烧烟熏之。(《卫生杂兴》)
       5. 治疗积年冷瘘,出黄水不瘥:雄黄半两(细研),清油三两,乱发半两,硫黄半两(细研),黄蜡半两。上先以油煎乱发令焦尽,去滓,便入雄黄、硫黄及黄蜡,以慢火熬搅成膏,摊帛上贴之。(《太平圣惠方》雄黄膏)
       6. 治疗赤鼻: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水粉(真正者)。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摄生众妙方》)
       7. 治疗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雄黄一两,巴豆(去油)十四个,郁金一钱。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即苏。如口噤,以物斡开灌之。(《丹溪心法》雄黄解毒丸)
       配伍效用:
       雄黄配伍明矾 雄黄化淤消癥;明矾清热消痰。二者均有解毒作用,相伍为用,共奏解毒化淤、清热消痰之功效,用于治疗淤血痰毒所致之腹胁痞块及蛊毒。(治痞块各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治蛊毒各等份,蜡丸梧子大,每服7丸熟水下。)
       【注意事项】
       宜忌: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本品不宜加热使用。内服本品要严格控制剂量,不能持续服用,以免蓄积中毒。
       毒副作用:雄黄服用过量或持续服用时容易引起砷中毒;本品遇热易分解,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因此火煅或入汤剂则更易中毒。外用浓度过高亦可引起中毒。
       砷能使全身毛细血管极度扩张以致血浆漏出,且易损害心肌,故可导致循环衰竭,引起休克。砷还可使胃肠蠕动增加,抑制延髓之呼吸中枢,造成肝、肾损害等。砷在人体吸收较快,但排泄甚慢,常易引起积蓄中毒。
       雄黄急性中毒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咽燥、流涎、剧烈呕吐、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腹痛腹泻,甚者多部位出血、惊厥、意识丧失、紫绀、呼吸困难并成休克状态,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慢性中毒的症状表现为:皮疹、脱甲、麻木、疼痛,亦可有口腔炎、鼻炎、结膜炎、结肠炎的相应表现;甚者可有肌肉萎缩、剧烈疼痛及膈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呼吸暂停。
       临床应用本品,有雄黄酒急性中毒死亡1例的报告;亦有口服雄黄5g致中毒性肝炎的报告;尚有雄黄烟熏皮肤致死 1 例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口服中毒者立即饮米醋2碗引吐,吐尽后服鸡蛋清5~6只或豆浆2碗;亦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活性炭混悬液洗胃。
       2. 中草药治疗:防己、甘草各10g,绿豆100g。病情轻者将上药水煎顿服,1日2剂。
       3. 其他治疗:参见“砒石”。
       【医家论药】
       “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本草纲目》)
       “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本草经疏》)
 
 
硫黄
       为硫黄矿 Sulphur 或含硫矿物经冶炼而成的加工品。亦名石硫黄(《本经》)等。味酸,性热,有毒。入肾、脾经。功能:壮阳、杀虫。主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内服: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磨汁涂,或烧烟熏。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纯品主要含硫,尚含碲与硒。亦常杂有泥土及有机质等。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实验表明:硫黄对水合氯醛、乙醇引起的小鼠睡眠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提示硫黄对脑干有抑制性影响。
       2. 镇咳、祛痰作用 硫黄及升华硫(硫黄经过高温升华之后析出的结晶)对于因二氧化硫刺激引起大鼠的实验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镇咳消炎作用,可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同时能使各级支气管黏膜的杯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升华硫的镇咳效果较硫黄为佳,其原因可能与升华硫粉末极细,内服吸收较好有关。小鼠酚红排泌法结果表明:给小鼠灌服硫黄,可促使酚红自支气管的排泌。
       临床观察,“双黄片”(每片含硫黄或升华硫 0.25g、大黄 0.03g)可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痰量逐渐减少,呈现“化痰”功效,其原因可能与硫黄(或升华硫)的“消炎”作用有关,因其并非是单纯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容易咳出的药物所能比拟的。
       3. 抗炎作用 硫黄及升华硫在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时,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呈现明显的治疗效果。一次口服900mg/kg,每天2次,与水杨酸钠600mg/kg(每天1次)的作用效果相近。升华硫还能降低大鼠毛细血管因注射蛋清而产生的渗透性增高。
       4. 缓泻作用 硫黄内服后在体内转变为硫化氢,其在碱性环境、大肠杆菌,特别是脂肪分解酶存在的情况下,能刺激胃肠黏膜,使之兴奋蠕动,导致下泻。肠内物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硫化氢而致泻。但硫化氢在肠内产生极慢,故其催泻作用不强,且与用量大小无关。粪便仅成糊状,有硫化氢之强臭。
       5. 其他作用 硫黄与皮肤接触,在体温下可生成硫化氢,有杀灭疥虫的作用;并可能由某种微生物或上皮细胞的作用,而氧化成五硫酸,而具有杀菌和杀霉菌的作用。此外,硫化物尚有溶解角质及脱毛作用,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蛲虫病 硫黄8~10g,研成细末,分成7~10包,每包用香油调成糊状,每晚涂于肛门及其周围,治疗多例,一般连涂7天治愈。〔黑龙江中医药1988;(2):38〕
       2. 治疗小儿隐睾 硫黄3g,肉桂1g,研末,分3次用橘叶片煎汤送服。治疗小儿走肾(睾丸入腹)30 余例,疗效较好。〔四川中医 1985;2(2):49〕
       3. 治疗疥疮a. 取升华硫150g,过细筛置乳钵中,加入甘油300g,研磨均匀。另取CMC-Na 30g,用热蒸馏水溶解后,加入5%尼泊金乙酯醇液100ml及香料,蒸馏水加至1000g。用于治疗疥疮,涂擦患处,每日2次。治疗200例,有效率为98%。〔中国药学杂志 1993;28(1):28〕
       b. 硫黄20g,樟脑粉10g,混合研细备用。核桃10个,从侧面砸一直径为1~1.5cm的小洞,掏出核仁,再将以上药末平均分装入10个核桃壳内。火炉内先放入已燃烧的木炭和少许木炭灰,将两个装药的核桃壳放入燃烧,待核桃壳燃着冒烟后取出木炭,再将燃着的核桃壳埋入热灰内,患者脱去内衣睡入被窝里,再把火炉放入被窝内,一般10分钟药物燃尽,取出火炉,患者在被窝内再停留3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治疗212例,1个疗程治愈183例,2个疗程治愈29例。治疗时头部露在外面,以免中毒。注意防护,以免发生火灾。〔中国农村医学 1990;(9):38〕
       c. 将苯酚2g 溶于甘油(1:4),水杨酸3g 溶于乙醇(1:4),冰片1g以少量乙醇溶解即可,待上药充分溶解后,依次倾入盛有硫黄20g的容器内,与经水浴加温至45℃的白凡士林100g 相混合,充分搅匀,用该药自颈部擦至全身,每次15g,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疥疮474例,治愈409例,显效50例,总有效率为96.84%。〔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10):6 34〕
       d. 硫磺粉100g,樟脑、冰片各25g(均先用少量乙醇溶解)。调入凡士林500g。用时将药膏直接涂擦患处,并轻轻按摩,每晚1次,经治1~7日,455例疥疮患者皆愈。〔辽宁中医杂志 1991;(11):40〕
       4. 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 硫磺、大黄各等份,研粉。先用温水洗头,趁湿将药粉搓到头皮上,2~3分钟后用温水洗去药粉,或再用硫磺香皂洗头,每隔3~5天用1次。治疗100例,显效60例,进步31例,无效9例。〔新中医 1986;18(11):29〕
       5. 治疗酒渣鼻 硫黄洗剂100ml,加灭滴灵 2.6g,振匀后外涂患处,1日2次,6周为1个疗程。治疗61例,基本治愈41例,显效14例,见效5例,无效1例。未发生特殊副作用。〔铁道医学 1990;18(3):133〕
       6. 治疗花斑癣汗斑 硫磺6g,生白附子、密佗僧各3g。上药共研细面,用黄瓜蒂蘸药粉搽患处,日2次。治疗91例,皆愈。〔新中医 1986;(11):
       29〕
       7. 治疗阳痿 硫磺、蛇床子、仙茅各等份,分别研极细末,调匀。每次服10g,早晚2次白开水送服。用药1~3个月。治疗8例,1个月内治愈者3例,2个月内治愈者2例,3个月内治愈者3例。〔河北中医 1987;(3):44〕
       8. 治疗阴囊、阴唇湿痒 硫黄3g,放入磁杯内,用棉花搓成捻子,蘸油少许插入硫黄中点燃。直接烟熏阴阜部分(用被单围住下身,避免烟气外泄),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见效。治疗5例,皆愈。熏后阴囊或两腿内侧起紫红色瘢痕,但几天后可自行消失,无须处理。〔浙江中医杂志 1966;9(2):31〕
       9. 治疗遗尿 硫磺3g,淮山药6g,研末过筛,鸡蛋1个打一小孔,放入药末拌匀,用黄泥包好,置火中煨熟,去壳服,日1次。治疗8例,均获良效。
       〔江苏中医 1980;(1):51〕
       方剂选用:
       1. 治疗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
       2. 治疗水泻不止,伤冷虚极:硫黄一两。研细,先熔黄蜡,入硫黄末打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圣济总录》黄蜡丸)
       3. 治疗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廿丸,妇人醋汤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
       4. 治疗一切干湿癣:石硫黄半钱,风化石灰半两,铅丹二钱,腻粉一钱。同研如粉,用生油调,先以布揩破癣涂之,未涂药间,煎葱白、甘草汤淋洗,如换时亦依此。(《圣济总录》如圣散)
       5. 治疗阴生湿疱疮:石硫黄,研如粉,敷疮上,日三度。(《梅师集验方》)
       配伍效用:
       硫磺配伍大枫子、轻粉、黄丹 硫磺解毒杀虫;大枫子祛风燥湿,解毒杀虫;轻粉攻毒杀虫;黄丹解毒止痒。四药共用,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疥疮癣癞、皮肤瘙痒等症。
       硫磺配伍蛇床子、明矾 硫磺杀虫止痒;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蛇床子燥湿杀虫。三药合用,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蚀瘙痒、皮肤湿烂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用硫黄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0g/kg,中毒症状可见食欲下降,活动减少,腹胀气、呼吸困难,死亡多在3天以后。给小鼠连续灌服硫黄5~10天,多数在第5~6天中毒死亡,症状与急性中毒症状相似,大剂量时则多有腹泻,出现黄色稀便。少数动物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每天给犬喂饲升华硫(200mg/kg 及400mg/kg),连续30天,大剂量组于15天后动物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但无其他中毒症状;对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明显影响;胃、肠、肝、脾、肾、肺、肾上腺的组织镜检,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心电图检查,可见个别犬有T波略降或倒置;心肌组织镜检未见形态上有明显改变。将硫黄混于饲料中喂饲家兔,连续3个月,可使动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体重增长缓慢,并使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数下降(以第45~60天为明显,以后逐渐回升)。大剂量(400mg/kg,相当于成人每日常用量的10倍)时,可见少数动物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ST 段下降及T波平坦或倒置);个别动物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有变化的家兔的心肌切片,只个别动物有心肌纤维浊肿,多数未见异常变化。
       硫磺用量过大(内服中毒量为10~20g),可出现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全身乏力、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甚则便血。如果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体温升高,意识模糊,脉搏细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血压下降;继则出现昏迷、甚至休克而死亡。
       硫磺内服中毒的机制是:硫磺内服在肠管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强,产生泻下。如内服过量,则肠中硫化氢及硫化物被吸收入血液,使血红蛋白转变为硫化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造成组织细胞缺氧,中枢神经最先受损,并常因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致突然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内服“双黄片”后,少数患者可有口干、咽喉干热、眼分泌物增加;亦有病人有头晕、恶心、腹痛、便稀等现象的报告。上述症状1~4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处理。
       亦有久服硫黄致精子不液化1例,硫黄、雄黄烟熏皮肤致死1例,外用硫磺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及先兆流产1例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用温开水反复洗胃;继而用硫酸镁导泻。
       2. 1%亚甲蓝溶液10ml加入25%葡萄糖溶液20~40ml中,静脉注射;或用20%硫代硫酸钠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用于促进血红蛋白的复原。
       3. 酌情补液,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B、C、K和应用抗生素。
       4. 口服铁剂,以提高血的氧化能力。
       5. 中草药治疗:a. 黄芩、连翘各9g,扁豆15g,金银花21g,甘草12g。水煎服。b. 甘草15g,黑豆30g,水煎服。
       【医家论药】
       “能下气,治脚弱腰肾久冷,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药性论》)
       “主命门火衰,阳气暴绝,阴证伤寒,阳道痿弱,老人虚秘,妇人血结,虚寒久痢,心腹积聚。秉纯阳之精,益命门之火,热而不燥,能润肠结,亦救危补剂,……但中病则便已,不可尽剂。”(《本草图经》)
       “硫黄,如太白丹佐以硝石,来复丹用硝石之类,至阳佐以至阴,与仲景白通汤佐以人溺、猪胆汁大意相同,所以去格拒之寒,兼有伏阳,不得不尔,如无伏阳,只是阴证,更不必以阴药佐之也。”(《汤液本草》)
       “硫黄秉纯阳之精,赋大热之性,能补命门真火不足,且其性虽热而疏利大肠,又与燥涩者不同,盖亦救危妙药也。”(《本草纲目》)
       附注:硫黄,亦称生硫黄、石硫黄;粉末入药者又称硫黄末。本品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佳,旧时亦称为光明硫黄。
       但在商品中尚有天生黄和舶上硫黄两种。天生黄是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舶上硫黄亦称倭硫黄,系硫黄经提炼精制而成,为海外进口品,主产于日本、琉球及美洲,其中以日本产者质结实,有光泽,呈蜜蜡色,品质较佳。
       硫黄生品毒性较大,多作外用以杀虫解毒、燥湿止痒。常用于疥癣、秃疮、天疱疮等多种皮肤疾患和肿毒。如《外科正宗》真君妙贴散,以本品合荞麦面、白面,清水拌成薄片,阴干研末,用于顽硬恶疮、漫肿不作胀,或皮破血流、湿烂以及天疱疮、酒刺等病症。将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时取出,漂去豆腐阴干入药者称为制硫黄。制硫黄毒性已减,内服较安全,然多入丸散。常用其补火助阳,以疗命门火衰、腰膝酸冷、阳痿及肾虚气喘、虚寒腹痛、冷秘等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