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洞庭山记(明)陶望龄

 苏迷 2014-04-30

陶望齡

   自胥口望太湖,頗憚其廣。揚帆行,少頃,抵中流,而諸山四環之,似入破壘中也。目得憑杖,意更安穩,顧反消之曰:“此堞面耳!‘刻卻君山好,乎鋪湘水流’,豈欺予哉?”登縹緲峰之日,日色甚薄,煙靄罩空,峰首既高絕,諸山伏匿其下,風花雲葉,復覆護之。於是四望迷謬,三州道藏,浩獼之勢,得所附益,渺然訪惶,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於是嘆曰:“夫造化者,將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觀而為此耶?”仰而視白雲,如冰裂,日光從罅處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數每爐,圓鏡百十,棋置水面。

 
   僧澄源曰:“登山之徑不一,從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於寺而登,罡風橫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攀石據地,僅而得留。至頂蹲巖間,引豆竊望,便縮避。以其遊之艱,不可輒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竟相引而下。
 
 
題記:這篇小品在結構上很有章法。先寫太湖之廣,用心中的憂慮反襯出湖水的浩渺深廣。再寫湖、山相映的雄偉。縹緲峰高絕險峻,請山伏匿其下。風如花、雲似葉,呵護著高高的山峰。四望茫茫湖水,不知是天地包容了湖海,還是湖海涵納了天地;水天一色,澄澈空明。更有白雲如冰裂,日光下漏,湖水金光閃閃,如棋子羅布在明鏡一般的湖面上。形成了氣勢非凡的自然奇觀。再次寫登峰的艱難。山高風大,而作者攀石據地,遊興濃、意誌堅,不願離去。作者善於用動詞準確描寫心理變化:如望’、憚、嘆、引等。文章層次清晰、文勢跌宕起伏,是一篇優秀的山水小品。 
 
作者簡介:陶望齡( 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歇庵,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萬歷十七年(1589)會試第一,授翰林編修,官至國子祭酒。推崇王陽明心學,與袁宏道交遊甚篤。為文長於記敘。談道征聖,略物綜事,了然炯然。有《歇庵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