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调神清心的四个原则

 百草园丁馆 2014-05-01
中医调神清心的四个原则
 时间:2012-04-12

关于“清心养生”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开宗明义地写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外,在其他医家的思想中也有着广泛的论述,概其养生要则可归结为调神清心。
1、精神内守。养生的目的之一是使个人达到内部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而做到这一步,内守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养生论》作了详细的阐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可见,通过修性调情、呼吸吐纳可以做到精神内守、心神凝定。
2、慎诫劳神。《俦世新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乐,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此养生之法也。”这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如果经常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会伤神毁志,损精耗气而亡神。正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心神泰然,则气和志达,气机畅疏,血脉和利,乐无病生。
3、和畅性情。《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消除有害的情志,创造良好的心境,才有益于人的心身健康,而这也就是“和畅性情”的内涵。
4、寄托精神。《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故而发展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以嗜好寻求,自得其乐。充实的业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闲暇之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虫吟鸟鸣,能使人心旷神怡。良好的心身状态,有益于机体与自然相和谐,这对提高生命质量,增强生命活力,养神添寿颇为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