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112 香江驿遗址

 迎风初开 2014-05-01
贵港文化遗产之112  香江驿遗址

       

         香江驿:不曾褪色的古渡口

 

        驿站滥觞于先秦,成形于秦汉,规定“三十里一驿”;全盛于明代,由单一陆路范围延伸到江河湖海地区;衰于清代,随着公路交通及邮电业的发展,延续了三千多年的驿站制度划上了句号。近现代的邮政通信业取代了古代驿站邮亭“国脉所系”的角色。

       贵港文化系列连载之《怀泽驿遗址》中有提到,明代贵县郁江干流上有三处官驿:东端是东津驿(今址东津圩)、西端为香江渡(今址香江圩),东西两端中间的驿站为怀泽驿(今址大南门外),怀泽驿为贵县三大官驿之中枢角色,东津驿与香江驿则是古时贵县境内之东西两端的水上门户之所在。

       光绪年间仅残存四十页的康熙《贵县志》,留下了贵县三大古驿的信息:“怀泽驿,在县城南门内,顺治十四年裁”,“香江驿,在县西六十里,明季裁”,“东津驿,在县东四十里,顺治十四年裁”。李彬所编纂的《贵县志》中,怀泽驿与东津驿均于清初的顺治朝裁撤,唯有香江官驿裁撤的时间更早,是在明代,但却又笼统的记是“明季”,但清同治《浔州府志》中则有云:“香江驿,丞顺治十六年裁”,按府志的记载,香江驿裁撤时间比另外两驿还晚两年。针对州县两志的不同记载,龚政在编纂民国《贵县志》时记述道:“香江驿清初尚存,与李志异,俟考”。

       无论香江驿裁于明末,还是清初,香江驿这一驿站的角色定位都随着我国驿站制度的衰退而消亡,香江驿演化为香江渡,进而形成集市——香江圩,不变的是“香江”的地名。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国人所讲的“香江”是特指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海湾,并成为香港的别称,然而,“香江”一词在贵港的地名中,是明代就开始使用至今并一直未变更的一处地名,而香港之“香江”名称则是近代才出现的代称。

       香江渡,在县西六十里江滨。郁江干流上的渡口,多是大圩市,香江渡也不例外。香江圩,民国《贵县志》记载:“清代称香江埠,属怀西四里,今香江乡,滨郁江南岸,近思怀圩、大岭圩、石卡圩,有帆船往来各埠,运输颇便,户数约百余家,商店十余间,主要商业为谷米、粟豆、落花生、油麸及猪,特产芒果荔枝”。

       清代的怀西四里,包括郁江南岸的思怀、香江,北岸的大岭、石卡。到了民国,怀西四里的南北两岸四圩均属木梓区。解放后,香江圩被划入瓦塘乡至今,瓦塘在清代属怀北三里,民国时属木格区;而思怀圩则从大岭乡析置设为思怀乡;1995年贵港升格为地级市,以郁江为界,南岸为港南区,思怀乡,香江圩属港南区,北岸为港北区,后港北区又析置出贵港市辖区中的壮区——覃塘区,大岭乡、石卡镇属覃塘区,上述两地也是覃塘区人口比重占40%汉族的主要聚居区;前几年,由于乡镇大撤并,思怀乡被并入瓦塘乡,成为瓦塘乡思怀村。这样,清代怀西四里的四个圩市,原属怀西四里南岸的香江圩、思怀圩均先后被并入原属怀北三里的瓦塘乡,原属怀西四里北岸的大岭圩、石卡圩则隶属于市辖三区中壮族人口比重最高的覃塘区(壮族人口比重占60%)。

        尽管行政区划已变迁,但在民间市井,尤其是在群众心理上,怀西四里南北两岸的四个圩市民间往来并没有随行政区的不同以及郁江干流的隔绝而有所疏远,仍旧是“一家人”的亲近感。这种不随行政区变动的群众感情维系重要载体,正是郁江本身,具体来讲则是两岸四地对开的渡口:香江渡—石卡渡,思怀渡—大岭渡,香江渡—大岭渡,作为思怀、香江的母体——大岭乡,大岭渡与思怀渡、香江渡遥峙,仅隔一衣带水的郁江干流。最能体现怀西四里南北两岸亲似一家人的年度狂欢盛宴,是一年一度的香江圩端午节龙舟赛传统活动。每年端午时节,当贵港市区在大湖——东湖中举行的龙舟赛时断时续,甚至悄无声息退出市民视线,而在大江——郁江干流上的香江端午龙舟赛则是延绵不止,未曾中断过,而香江圩南北两岸,观者如云,鼓声响彻江边。故老相传,有说源自汉代马伏波时代,在香江渡南下北往,播下汉楚风俗;也有说宋代狄青将军南伐侬智高,大军途经香江渡休整,摆渡演练,进而成遗俗;等等,不一而足。

        有确切文字信史记载提及明代香江驿的,是明末旅行家徐霞客。1637年中秋节前夕,徐霞客独自一人走陆路,从桂平进入贵县,从东门进入贵县城内,并与在大南门外的怀泽驿等候已久的随从静闻和尚和仆人顾行汇合,静闻与顾行两人是在桂平白沙与徐霞客兵分两路,徐在白沙登岸上陆徒步游罗丛岩,再折往贵县,静闻、顾行两人则继续乘船西上。三人会合后再从怀泽驿出发,登上了逆郁江西上的横县船,一路向西,目的地是南宁。从怀泽驿往西,第一个可以停泊的驿站就是香江驿。

       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又西一里,由贵县东门抵南门,则大江在其下矣。静闻与顾仆所附舟,已先泊南门久,……未明而发。十里,抵西山之南,转向南行。五里,转向东行,十里,是为宋村。……至是,舟转西南,挂帆十里,转东南,仍纤十五里,复南挂帆行,五里,西转,是为瓦亭堡。其北涯有石突江若蹲虎,其南涯之内,有山横列。又十五里,则夹江两山并起,舟溯之人。又五里而暮,剩月行十里,泊于香江驿。十四日,五鼓挂帆行,晨过乌司堡,已一直里矣,是为横州界”。

       徐霞客一行从大南门外的怀泽驿出发,开船时天未亮,乘船40里,到达宋村时“时犹上午”,又30里到达瓦塘圩时已是下午时分,再行30里,始到达香江驿,在到香江驿前15里时,天色已暮,最后10里更是“剩月”而行,最终“泊于香江驿”,已不能再继续西行,唯有停泊香江驿休整过夜, 徐霞客在香江驿度过了一个秋夜,于八月十四日五更,即拂晓时分“挂帆”起程,乘着簿簿的郁江晨雾,开始了新的一天航程,经过大岭渡后,随即进入横县界(当时贵横两县以大岭圩十字街水沟正中为分界线)。怀泽驿到香江驿,水路里程共计100里(今天陆路里程为60里)。值得一提的是, 徐霞客在上述日记中,提到了上期《怀泽山》所讲的贵南高峰亚计山,“其南涯之内,有山横列”,“夹江两山并起”,这里所描绘的山,均是指位于瓦塘圩至香江圩之间的亚计山脉。

       明代香江官驿的设置,可算是香江圩形成集市的滥觞,到明末清初驿站裁撤时,香江圩市已初现规模,尽管由于背靠亚计山脉,陆路交通不畅,但凭靠着郁江水路交通,香江圩东达县城,西抵横县,成为贵县与横县间的停靠站;往北接大岭、石卡两渡口,联结北岸陆路交通,形成“丁”字型交通路网。

       让古老的香江驿站再一次名留历史的时刻,是2003年8月,作为兴业至六景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枢纽工程——香江圩郁江特大桥建成通车。作为东西向的兴六高速公路,与南北向的郁江特大桥,交汇于香江圩,这是历史再一次选择了香江!古代香江圩是水路驿站,当代,则是两广省际高速公路香江圩特大郁江大桥,从古代的东西向的水路驿站,到当代的东西向的高速公路,变化是的由水路为陆路,不变的是交通要冲地位。香江圩郁江特大桥,一桥飞架南北,也使得怀西四里南北两岸诸地从此水陆相连,天堑变坦途,同时,这也是贵港市三区境内的第五座跨郁江干流的桥梁:第一座是1955年建成通车的黎湛铁路桥,第二座1981年建成通车的西江大桥,第三座1997年建成的黎湛铁路复线铁路桥,第四座是1999年建成通车的仙衣滩航运枢纽郁江运河桥(即二桥,第六座是2012年建成未通车的东环路郁江特大桥,第七、八座是在建的西南大桥、同济大桥)。





从瓦塘圩往香江圩的沿江公路,一旧式建筑,似亭又似庙,颇有邮亭之风格。紧邻有一小型三界庙,正对着郁江。



香江圩旧市场。现为端午龙舟的存放地点。新市场已迁到新圩街道。




面对郁江的仁寿寺,寺联很有香江本土地域特征,一边是“鸦髻山”,一边是“香江水”。柱联则很普通。



仁寿寺残碑,记录的是光绪四年怀西四里民众筹捐银两重修仁寿寺一事,碑记由怀西里一举人所题。



走过仁寿寺,即是香江圩码头。这个角度很有历史苍桑感。


香江圩码头上下江石步



码头石步尽头,紧邻郁江边上的古榕,不知当年徐霞客是否曾在此凝望中秋之月?




香江码头,不远处即是香江圩郁江特大桥,上层为兴六高速公路,下层为人行道,可通单车、摩托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