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121 "过渡莫争船"摩崖石刻

 迎风初开 2014-05-01
贵港文化遗产之121  "过渡莫争船"摩崖石刻

         “过渡莫争船”石刻:有待确认的摩崖石刻

         上期有提到光绪《贵县志》之“人物传记”记载,康熙朝贡生曾光国“于县南门外捐巨资倡设义渡,利济行人,题于崖壁曰‘过渡莫争船’。”在民国《贵县志》之“金石卷”则列有“清曾光国渡口崖壁石刻,“过渡莫争船”五大字,双勾横列,在城南,江边石步旁,正书,存。”

         这是清民两部旧县志记载的这块康熙年间由邑绅曾光国镌刻的摩崖石刻所有文字资料。光绪县志很明确了该石刻产生的缘由及位置,是自号“山水郎”的邑绅曾光国捐巨资在大南门外修筑上落江石级,倡建过江义渡,对岸则是南江村的码头渡口,形成了“大南门渡口——南江码头渡口”的南北岸过江仅有通道。据后来道光年间邑绅罗上锦倡建南江渡口石步的碑记《清罗上锦创修南江记略》可知,道光年间北岸有十处上落江石步,而“南岸无一焉”,“夫以江之陡峻……犹艰步履,一遇淋雨,上者踣,而下者跌”,当时南岸民众过江,因郁江河床切割陡直,没有条石垒彻的上落江石步,而是土泥路,步履艰难,遇雨天泥泞,跌倒常见。

       早在康熙年间,县城的客运主码头大南门码头更是好不到哪里去,大南门外,原是官营的怀泽驿站,但在清顺治年间则已裁撤(据康熙李彬编《贵县志》记载),随后包括上落江石步在内的驿站附属设施趋于荒废。到了康熙年间,估计大南门外的码头石级已是残破不堪,于是也才有曾光国“于县南门外捐巨资倡设义渡”之举,大南门外的上落江石步修筑好,成为了南岸民众北渡过江后的首个落脚点,也是外埠人员沿水路抵贵登陆的“客运站”入口,人流熙攘不难想像。或者是为了不让好事变坏事,为避免出现争先恐后的拥挤隐患,曾光国于是在石步尽头的江边礁石崖壁上用正楷体横列题额“过渡莫争船”五个大字,并且是“双勾”,即双线描字,这样字型巨大醒目,起到警示作用。这位山水郎此举,类似今天车站码头在出入口处树立的“温馨提示”之类的敬告标语。从这点来说,曾光国先生无愧是与现代人有些类似。

        除此之外,这位逾经超过三百年的贡生邑绅,他游历怀城的山南水北,用现代的话语讲,曾光国是名不折不扣的“发烧驴友”。此外,游历之余,曾先生还就地拨墨题额,从东北端之大圩龙岩之“东方巨观”,到大南门外郁江礁石崖壁上的“过渡莫争船”,再到城南八里的南山寺就更数不胜数了,从南山之巅的北极洞,到寺洞诸岩,这位清都山水郎的各式书体的题额随处可见,有赋诗,有对子,有三言五字,不一而足。这位山水郎游历诸地必留字迹的习惯,也完全跟当代驴友们畅游之后,在网络上发帖子曝行程晒心情是异曲同工,不同的只是,曾光国先生使用的是三百多年前的固定地址的浏览网页——摩崖或者岩壁,但这种固定网页却历久弥新,一直流传到今时今日,而且多是“置顶帖”!

       在曾光国诸多驴游记事的网页帖子里,有一个帖子却没有这么幸运了,尤其是最近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能亲眼看到这个帖子的人,是少之又少,在笔者没有遇到一位南江村老者之前,以至于笔者甚至怀疑这个帖子是不存在的。这个帖子的标题就是“过渡莫争船”摩崖石刻。

       早在2012年开始着手写这个系列连载的时候,翻阅旧县志时,就已经知道有这个石刻的记载,而且位置地点内容都相当的明确,“过渡莫争船”石刻是在大南门外礁石岩壁之上,民国县志讲述的“在城南,江边石步旁”这句,也不存在歧义,在城南,是指在大南门城楼南边,而非指在郁江以南的江边石步旁。然而,笔者这两年每次到大南门外,在上落江石步附近江岸边的诸多巨型礁石群,遍寻其中,均无所获。或者是年代久远,已漶漫不可辩,这是最初的一种想法。

       后来转机出现在今年春节前,与一位南江村老者聊天,他说在七十年代时,坐渡船经过在大南门石步外的礁石时,看到过这处石刻,“过渡莫争船”这五个字是相当的醒眼,这位老先生还肯定的说了一个令笔者眼镜片落满地的一个口碑“落款是苏东坡”!并说落款字体很潦草,但仍可辩认出是“苏东坡”字样。

       这位老先生讲述的情况,令笔者颇感震惊!一是“过渡莫争船”石刻确实仍然存在,起码三十几年前还有人亲眼目击过。二是落款人如确为“苏东坡”的话,那苏东坡当年绕道浔贵专访孝子里的梁诏的历史事迹就遗留有石刻文字至今,原来的“东湖”、“南涧”、“甘露”、“薰风”、“瑞松”诸多题额真迹早已无迹可觅,只留下口碑传说典故至今。此外,证明清县两部县志记载这块礁石的信息均失真,但这点成立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毕竟不可能120年前修光绪志的梁吉祥看错了落款而写成曾光国,而后80年前修民国版贵县志的龚政又同样认错了落款人姓名。

       最后,笔者还是喜欢借题发挥一下想像力,或者说幻想力:东坡先生由水路由藤至浔,再到贵,肯定只能从大南门登陆,再出东门达登龙桥孝子里,必经传说中的“过渡莫争船”石刻礁石,东坡离贵时是走陆路辗转到郁林州(今玉林)直至雷州。从理论上来说,桂平--郁江水路--贵港--大南门--孝子里--大南门--郁江过渡--玉林--雷州的这个行程线路是没有冲突的,甚至是恰到好处的天衣无缝:访孝子事毕,东坡先生欲从大南门过渡南岸赴郁林州,刚好看到一艘南岸船抵大南门外,目睹邑人上落船时争先恐后,东坡先生遂题“过渡莫争船”以示教化。悠悠岁月,几百年后,飘逸洒脱的山水郎曾光国续写了笔者这个想像力丰富的场景,于是山水郎挥笔在那块巨型礁石岩壁上又重题“过渡莫争船”,然后在原来落款“苏东坡”的旁边镌题上自己的大名“曾光国”。

      如今,曾光国题额落款的“过渡莫争船”石刻依旧是无法寻证,只知道这块礁石及石刻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因为角度的位置,毕竟前面提到的老者说是在渡船上看到的,而寻访石刻却只能北岸边的礁石一侧搜寻。又或者这块礁石题字的部分常年沉没于郁江水位以下,毕竟自西津电站、桂平航运枢纽、贵港航运枢纽、以及贵梧二级航道建成以来,从南宁到贵港段的郁江水位提升了非常高,由原来的六级航道猛升到二级航道,水位上升的高度可想而知,由此也致使这块最始晚于康熙时代、具有教化警世功能的“过渡莫争船”摩崖石刻长期处于水位线之下,成为一块隐匿的水下摩崖石刻文物,如今或者只有极度枯水季节时才偶露真容于世人。



大南门外旧石步旁,最巨的一块礁石。“过渡莫争船”石刻最疑似的礁石。


图中红圈部分就是这块巨型礁石上最有可能摩崖“过渡莫争船”的地方。有类似字迹笔划的痕迹。


这块礁石疑似摩崖红圈部分旁边底下有二块小碑,由于水位未下降,未能察看碑记正面铭文,推测极有可能是常见的“南阿弥陀佛”,或者“泰山石敢当”,当然,也极有可能是“过渡莫争船”石刻的补充铭文,待考。




紧邻疑似礁石另一侧的又一处巨型礁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