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简史——古代部分(3)

 昵称16436572 2014-05-01
发贴心情 日本简史——古代部分(3)

第五节 武士与院政政治

一、武士及武士团
随着庄园制的不断发展,庄园之间以及庄园与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渐突出。有实力的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庄园,将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最初这些人以农为主,以武为辅,平时从农,战时从武,后来逐渐变成以武为主,甚至完全脱离农业,成为保卫庄园和对外争斗的职业军人,被称之为“兵”。在大的寺院、神社所属的庄园里,也出现了以神职人员、僧人为主的武力团体,特别是在延历寺、福兴寺、东大寺等势力强大的寺院,均组织了数千成员的兵队。庄园武装的出现对地方治安以及国司、郡司的权力和利益形成威胁,于是这些朝廷命官也纷纷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团体,其成员与国司、郡司结成主从关系。进入10世纪后,这些职业军人以地方贵族为中心,逐渐形成较大的武士集团,其中以关东地区的桓武平氏和畿内陆区的清和源氏势力最强。
桓武天皇的曾孙高望王赐姓平氏,并派往关东地区担任官职。高望王任期届满后未回京都,其八个儿子分别担任关东地区各国的官职,势力不断扩大,各养私兵,家族内部也经常发生冲突。935年,孙辈的平将门杀其叔父国香,并联合反抗国司的地方贵族藤原玄明在939年发动叛乱。平将门攻城掠地,占领关东大部分地区,并自称“新皇”。京都朝廷任命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但尚未到达其地,平将门已经被国香之子平贞盛所灭;几乎与此同时,伊予国司藤原纯友在四国发动叛乱,甚至攻占了北九州的大宰府。朝廷再次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亦是尚未到达之际,清和天皇之孙源经基已将藤原纯友打败。被称为“承平·天庆之乱”的两次叛乱使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例如源经基的儿子源满仲以摄津为根据地,向摄关家提供警卫服务,满仲的两个儿子——赖光、赖信在摄关家族的关照下,政治地位迅速上升。
平将门叛乱之后,平氏一族仍然占据关东地区,而且原上总国司平忠常在1028年发动叛乱,朝廷任命源赖信为甲裴国司,同时征讨平忠常。后者因源赖信武名不战而降,源氏家族由此开始进入关东。1051年,陆奥地区势力强大的贵族安倍氏与国司发生纠纷,赖信之子赖义、之孙义家率关东地区武士经过九年苦战,才将安倍氏镇压下去。1083年,陆奥地区大贵族清原氏发生族内纠纷,源义家经过三年苦战将其平息。被称为“前九年之战”及“后三年之战”的两次战事,加强了源氏家族与关东武士团的主从关系,巩固了源氏家族作为最大武士团首领的地位。因此,关东地区的庄园领主纷纷求其保护,并成为源氏的家人。源氏武士集团在11世纪末期成为支配日本全国的武装力量,源氏家族首领也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出入朝廷。在此背景下,地方各国的行政事务官员逐渐由武士担任,武家社会的色彩已初见端倪。

二、院政政治
1068年,与藤原家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即位,人到壮年且具个性的天皇任命有学识者担任重要官职,同时进行巩固天皇政权的改革。首先针对庄园迅速发展威胁朝廷直辖领地的局面,天皇在1069年颁布内容严厉的“延久庄园整理令”,并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其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的审查。除庄园主提交有关证书外,国司也要提交相关的报告书。如果有关的证书不全,将没收其庄园,甚至摄关家的庄园也如此办理。此次整理庄园取得较好的实效,例如在石清水八幡宫寺所有的34所庄园中,有13所因证书不全而被没收为公领。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朝廷的经济基础,而且使许多寄进在藤原名下的庄园与其脱离关系,纷纷投靠皇室,结果使天皇拥有的庄园迅速增加。
继后三条天皇之后即位的白河天皇为彻底摆脱藤原家族的政治影响,即位14年后让位年仅八岁的堀河天皇,自己成为上皇,并在其居住的宫殿内设立院厅,开始了由上皇“执天下政”的百年“院政时代”。上皇的改革得到中小级贵族的支持,并设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机构,依靠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强化院厅的权力。院厅的职员称为“院司”,由地位不高的天皇侧近亲信担任,院厅下达的文书称为“院厅下文”,上皇的命令称为“院宣”。院政时代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其中上皇到寺院出家称为法皇。为拉拢中央大贵族和武士集团首领,院政时期扩大了“知行国”制度,即将一个国封给特定的贵族或武士,以该国的税收作为其俸禄。但是,院政过度依赖武士的结果为武家干预政治提供了条件,因而到12世纪初,源氏家族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数超过了藤原家族。
但与此同时,源氏家族因源义亲在出云地方发动叛乱而势力有所下降,以伊势及伊贺(今三重县)为地盘的桓武平氏家族因受到上皇的器重,政治影响力得到迅速增强。平正盛将伊贺国的庄园寄进给白河上皇而进入政界,同时通过镇压源义亲得到重要官职。其子平忠盛因平定濑户内海的海盗而得到鸟羽上皇的器重,赐给可以上殿的资格,从而获得贵族身份。到平忠盛之子平清盛一代,平氏家族的势力达到顶盛。
鸟羽上皇在武士团的支持下,通过控制众多庄园的方式强化了自己的权力,但也因此刺激了围绕皇权进行的激烈争斗。1156年鸟羽上皇去世,崇德上皇与后白河天皇之间发生冲突,各自均与藤原氏、源氏、平氏诸家族的不同人物结成同盟。后白河天皇先发制人,打败对方,将崇德上皇流放到讃岐(今香川县),史称“保元之乱”。1159年,在后白河上皇的近臣之间发生冲突。其原因是,在“保元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义朝不满受封官位低于平氏武氏集团首领平清盛,转而与藤原信赖合作,在平氏一族离开京城去参拜神社时,趁机拘禁了上皇和天皇,并杀死天皇的亲信。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兵回京,藤原信赖被杀,源义朝被追杀,其家族几乎全遭株连,只有年仅13岁的源赖朝幸免一死,被流放伊豆半岛。因此次政变发生在平治元年,而被称为“平治之乱”。前后两次动乱均有武士集团参加,并以京都为舞台,作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事件,充分显示了武士参与国政的现象。

三、平氏专权
“平治之乱”后,平氏势力急剧增强,平清盛由正三位的参谋,先后升任纳言、内大臣、太政大臣,获得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其后平清盛采取各种方式巩固自己的权力,不仅将自己的亲属以及亲信安插在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担任重要官职,而且通过联姻的形式控制皇室和以藤原氏为首的中央贵族,另外还不断增加自己所属的庄园,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据统计,平氏在全国拥有的庄园多达500余所,其拥有的知行国最多时达到全国的半数。平清盛将追随自己的武士任命为管理庄园或公领的“地头”,成功地将畿内、西日本的武士变为家臣,同时通过担任镇压各地叛乱的重要官职,将势力渗透到关东地区。
另一方面,平清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天皇,然后立其外孙为安德天皇,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权力。因平清盛住宅在京都六波罗,因而被称为“六波罗政权”。同时,平氏政权积极修建港口,保障海路安全,推进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北宋和南宋的贸易,大量进口大陆的货币、书籍、货物、珍宝等。其巨额利润不仅加强了平氏的执政基础,而且对日本的经济与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平氏的专权不仅招致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大贵族阶层的不满,也引起广大地方武士阶层的反对。1177年,后白河法皇的近臣藤原成亲等贵族密谋推翻平氏,但因事先泄密而失败;1179年,出现了以法皇为中心反平氏的动向,平清盛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禁闭法皇,剥夺摄关等众多贵族的官职;1180年皇子以仁王联合寺院武装起兵反对平氏,虽然平清盛将其打败,但呼吁起兵的以仁王文书传到各地,那些不满平氏专权的地方武士纷纷起兵,其中势力最强的是关东地区源赖朝。
1180年8月,被流放伊豆岛的赖源朝与其岳父北条时政举兵讨伐平氏,但在石桥山之战中大败,从海路逃回安房国(今千叶县)。由于得到关东地区武士团的支持下,遂以镰仓为基地,集结反对平氏势力,同年10月在富士川之战中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平氏大军。此后赖源朝苦心经营关东地区,等待时机。虽然平氏加紧镇压近江、畿内陆区的反抗势力,但1181年平清盛去世以及畿内和西日本地区的灾荒严重地打击了平氏政权。1183年,源赖朝堂兄源义仲在北陆地区打败支持平氏的势力以及前来征讨的平氏军队,并在同年7月将平氏家族赶出京都。但源义仲未能处理好与后白河法皇的关系,法皇催促源赖朝进京都,由此挑起源氏家族的内乱。1184年,源义仲战死在近江国的粟津。得到后白河法皇征讨平氏“院宣”的源赖朝随即进攻平氏,并在一谷之战中打败平氏军队。1185年2月,源赖朝之弟源义经进攻讃岐国的平氏,乘胜追击到长门国(今山口县),同年3月,平氏家族成员与安德天皇沉海死亡。后白河法皇重用源义仲,试图再次挑起源氏家族的内乱。法皇任命源义仲统率九州、四国的武士征讨源赖朝,但因各地武士拒绝服从其命令,源义经被迫投靠奥州的藤原秀衡。1189年,虽然源义经被藤原秀衡之子泰衡杀死,但源赖朝仍然亲率大军灭掉奥州的藤原氏,由此确立了源赖朝统治日本全国的地位。


第六节  唐风文化与国风文化

一、 遣唐使
618年唐朝建立后,很快出现国力强盛、各方来朝的局面。623年,曾为遣隋使成员的惠日上书天皇,认为“唐律令齐备”,应派遣使者。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有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水手、医师等,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长安或洛阳的使节仅几十人。留学生、留学僧在唐朝逗留时间较长,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且回国后积极加以传播。遣唐使的任务除在政治上发展同唐朝的睦邻关系以及在经济上换取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九世纪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险、唐朝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间贸易兴起等等,但两国之间连续200多年的频繁往来,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如同前述,下面分析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

二、 唐风文化
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白凤文化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由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为此建造大官大寺、药师寺等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各地贵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时,全国共有545所寺院。作为白凤文化的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有药师寺东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药师寺金堂药师三尊像等,代表性绘画有法隆寺金堂壁画、高松塚古坟壁画等。另外还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创作的汉诗作品以及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创作的长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录在奈良时代编撰的《怀风藻》和《万叶集》中。
虽然天平文化取自圣武天皇在位时的天平年号(724—748),但在广义上是指整个奈良时代(710—794)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文化。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712年成书的三卷本《古事记》,利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讲述开天辟地、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武尊讨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内容多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720年成书的30卷本《日本书纪》,是汉文编年体史书,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续到平安时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汉文撰写的历史书籍,即《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书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统称《六国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诸国编撰山川名称来源、乡土特产、古老传说等,即汉文记载的地方志《风土记》,目前仅剩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五国的《风土记》,而且大多残缺不全。
在统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政府建立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中央称为“大学”,地方称为“国学”。大学的学生为官五位以上子弟,考试合格者录为官员,但根据有关规定,五位官僚以上的子弟可自动成为官员,即所谓的“荫位制”,因而大学不过是强化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之地。大学的课程有习《论语》、《孝经》等经书的明经道、习律令的明法道、习汉文历史的纪传道等。国学的学生多为郡司子弟。佛教在国家保护下继续兴盛,圣武天皇在741年下诏建立国分寺,即每个“国”建立一个国家寺院,同时在743年下诏造大佛塑像,历经10年终于建成东大寺大佛。当时还有“七大寺”以及“南都六宗”之说,也就是建造药师、大安、元兴、兴福、东大、西大、法隆等七个较大的寺院及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等六个佛教流派。但在奈良时代初期,主张“若顺经典,能护国土,如违宪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因而比较兴盛。754年,大唐和尚鉴真东渡日本以后,天皇朝廷赐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律宗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佛教的国家化,当时名声较大的僧侣既是宗教家、学者,又是地位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
在文学艺术方面,奈良时代也较前一个时代出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作者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继白凤文化时期的额田王、柿本人麻吕之后,山上忆良、大伴家持为奈良时代的歌人代表,统称为四代歌人。奈良时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东大寺法华堂、正仓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东大寺法华堂执金刚神像等,代表性绘画有鸟毛立女屏风——树下美人图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收藏皇室宝物的正仓院中,其物品充分显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贞观)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民间佛教兴起,而且将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习合”。著名僧侣最澄随遣唐使到唐朝,回国创天台宗,自建戒坛,确立了延历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个著名僧侣空海亦曾在唐习密教,回国创真言宗。两流派均主张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据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带神秘感。另外,由于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而且宫廷常召集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如《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致使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三、 国风文化
国风文化包括10—11世纪摄关政治时期的藤原文化及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院政时代的平安末期文化。
遣唐使停派、特别是唐朝在907年灭亡后,日本逐渐形成在吸收、消化大陆文化基础上的独特审美意识,并出现了体现其意识的假名文字、美术、生活及独特性观念。尽管从五世纪开始日本人就用汉字表述其发音,但假名字母到11世纪初才大体成型,并由此推动了以和歌为首的国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紫式部日记》等。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文学作品是由女性创作,其原因贵族社会的逐渐成熟使有闲文化女性增加、女性最先使用假名文字、摄关家族的女性以其文学修养获得天皇的宠信等。例如藤原道纲之母的《蜻蛉日记》,细腻地描述了婚姻生活中的女性心理;宫中女官紫式部创作的世界闻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和命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动趋势。
在佛教的传播或普及上,权门贵族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出现了佛神合一(即“本地垂迹说)的趋向,即用佛教的释迦现身、普济众生的思想来解释日本历来崇拜的神灵,甚至将天照大神看做是大日如来之化身。另外也出现了以民间传播为社会基础的净土宗,与过去追求现世利益的佛教不同,净土宗主张逃脱今世的苦难,最终进入极乐净土,并出现了《往生要集》、《日本往生极乐记》、《拾遗往生传》等宣扬净土宗的书籍。在艺术方面,出现了以日本风景为题材的“大和绘”和日本式的寺院建筑,如水以池为中心的平等院凤凰堂等。平安末期文化的特征是贵族文化溶入武士、平民的内容,例如“田乐”、“猿乐”等平民艺术的出现,描述武士及平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集》、描述平将门之乱的《将门记》、描述陆奥地区前九年之战的《陆奥话记》、民间歌谣集《梁尘秘抄》等。在绘画方面,有描述平民生活的《年中行事绘卷》,即使在《源氏物语绘卷》中,也可以看到武士及平民的影响。这一时期还有《大镜》、《今镜》等国文体历史书籍。


思考题:
2、 分析弥生文化的由来及影响
3、 简述古代东亚地区中的日本
4、 论述七世纪改革的过程、结果、性质
5、 探讨摄关政治形成的原因
6、 试析院政政治与武士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