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法的三层规律

 立体哲学 2014-05-02
辩证法的三层规律

(同补法、连缀法与辩证法)摘录

吴官保

辩证法是以对立为基础的思维规律的总结。由基础到应用规律包括三个层面的认识。最上包括两个规律:以能量为依据的划分规律和对立背景下的互为前提规律。中间包括三个规律:以中心为依据的规律、根据整体认识局部的规律和四联认识规律。下层包括十二个规律:同一产生排斥、排斥产生碰撞、碰撞产生融合、融合产生同一、同一产生融合、融合产生碰撞、碰撞产生排斥、排斥产生同一、互生规律(同一与碰撞互生、融合与排斥互生)、主次有无规律(主次明确和无主次规律)、阴阳变换规律(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形式内容规律(根据内容归纳形式和根据形式认识内容)。
以能量为依据的划分规律,就是将能量划分为既相互联系而又分别认识,根据能量形成的动态和静止的划分。能量分为以太能量和物态能量。所谓以太能量,是物质构成空际空际之间和无限延伸空间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单一性,如同我想你,并不等于你想我,相反,你想我,并不等于我想你。同时,该能量又存在漫无目的性。所谓物态能量,就是个性物质形式彼此之间再运动中的表现形式。对立背景下的互为前提规律,是两个相对应的立足点形成的融合认识,这个对应立足点包括起点与终点的融合认识、“自我”与相互联系的参照系人融合。正由于二者通过整体实现了融合,才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关系。对互为前提的认识,关键是要注意立足点的对应上,或叫领域的对应上。以中心为依据的规律,强调一切对立都通过中心实现了融合或同一,故对立起点必须以中心为依据,而对立的认识也是中心下的产物。根据整体认识局部的规律,认为局部现象都是在相对整体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一认识必须通过共性的“形”与“神”来实现。 四联认识规律,是两个并列的母项的认识为对立的,但不存在背景的对立,属于矛盾的认识;再从两个母项中分为两个对立的子项,并分辨出对立的背景,从而构成两组分领域的对立认识;它们通过母项实现了融合。 
辨证法是共性上认识的方法,也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这种共性就是动态之形2和静止3。而这种影响必须要以物态能量的共同形式为依据。现象之形的“三”的认识,构成稳定的基本形式,我将其称为静止,中国古代似乎就称为“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就是静止的整体。老子的“三生万物”也是这一理论的表述,即“三”反映了万物形态的共同特征。动态的基本数就是两个立足点——起点和终点形成的“二”,静止的基本数就是平时所说的三维空间。运动和静止同样组成一组对立关系式。 
在唯质论中,两个立足点构成两个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客观运动,静止就是各种质量或性质的反映形式。唯质论其联络形式依赖于能量或力,唯形论其联络形式依赖于抽象的信息——神。“神”与能量存在一种呼应关系,也是表里关系,故中国的“神”总与能量有关,敬神需要香烛,还要烧纸钱之类。其实,有能量存在,就有“神”的存在,也就是信息的存在。信息不过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感应而已,不存在主观随意性,自然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带有迷信色彩、能保佑人类平安的“神”。   
    对静止和动态的认识,要注重它们的抽象性,也就是它们的万事万物的共性。动态2表现为一种基本的联系形式,而不能无限扩大其联系,这是唯质论与唯形论的共同点,或者说,它是从彼此为“二”的交流来认识联系的,太阳黑子11年的周期对地球的影响就是来自于相互联系的两点理论。存在共同点,就必然存在不同点。唯形论认为,一切个性之形,都可以化为“三”来认识,或者说是由无数个“三”组成,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几何学中,分形理论就本着这一原理。 唯质论认为,一切个性之质不能通过“三”来认识,这是从各自的性能来认识的。如化学中表现为原子、分子之类,电磁学中表现为电荷、磁场之类,光学中,表现为光子、微波之类,力学中,表现为重力、压强之类。 但是,从理论的过程认识,还是离不开“三”的认识。  
  连缀思维既应用于唯质论,也运用到唯形论;同样的道理,辨证法既用到唯形论,也通过形来认识质。也就是说,辨证法的规律在唯质论和唯形论中,都是实用的。在唯形论中,中心是以共性为依据的认识理论,当它为认识对象时,它就包括了“神”的内容;若立足于客观性的自身(唯质论)来理解,它的运动要以自身的存在为依据,中心是能量的反映。在唯形论中,静止为“三”的几何形,为空间的基本认识理论;在唯质论中,认可的是各自的物理性能。在唯形论中,运动仅仅表现为一种动态,或者说是运动的划分现象,而不是客观的运动;在唯质论中,运动是客观,实实在在的时间。在唯形论中,阴阳的变化和静止结构的变化依赖于“神”这个中心;在唯质论中,运动和质量的本质是能量。我们只要将唯形论的辩证规律研究透彻了,也解决了唯质论的辨证认识。运动和静止是辨证法的基础,是两类不同认识的承接,是对立的两种思维之母。   
  如前所述,辨证法的基础就是“对立”二字,如同连缀逻辑的现象是连缀一样。连缀逻辑有它的规律,同样的道理,对立也存在它的规律。研究辨证法,实际就是要以对立为基础来研究规律。   
  下面就专门探讨辨证法的第三层规律。   
  思维是信息的运动形式,对信息的认识依赖于形。一切形都由“二”和“三”组成,形于形之间又构成四种关系式:相对式(→0←),融合式(如同凸凹关系),排斥式(←0→),同一式(如同⊙与⊙的关系)。交流就是在相对的两点上产生的,而相对式也可称为碰撞式。周易中,八个基本卦,充分反映了这四种形式:如艮与震的组合为相对式,艮与艮的组合为同一式,艮与兑的组合为融合式,艮与巽的组合为排斥式。这四种关系式是辨证法构成的形式。它们共同组成十二条规律。前八条为串联式规律,后四条属于对立背景下互为前提规律。 前八条的串联是:
  同一产生排斥(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动态 的认识)  
  排斥产生碰撞(以中心为依据的认识)  
  碰撞产生融合(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静止的认识)  
  融合产生同一(以中心为依据的认识)  
  同一产生融合(以中心为依据的静态认识)  
  融合产生碰撞(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静止的认识)  
  碰撞产生排斥(以中心为依据的运动变化认识)  
  排斥产生同一(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中心运动变化的认识)  
  同一与碰撞互生 ; 融合与排斥互生(均属于静态认识规律,彼此互为前提)  
  前八个规律的关系为上下对立、前后连贯的关系:  
  同一产生排斥——排斥产生碰撞——碰撞产生融合——融合产生同一   
  同一产生融合——融合产生碰撞——碰撞产生排斥——排斥产生同一  
  下面,进行分别认识。  
  1).同一产生排斥。这是同一律和矛盾律的体现。我们在认识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将两个认识点视为静态,二者的中心就必然是动态。又以茶杯为例子进行分析。当中心茶杯的趋向具有不变性时,两个认识点所认可的趋向则具有可变性:一个认为往左,一个认为往右,二者在认识上构成排斥关系。但通过茶杯的客观运动趋向实现了同一。若不从两个局外的认识点分析,光从茶杯和一个参照点来认识,同样存在以茶杯为依据的正向和以“我”的认识为依据的反向,二者构成排斥关系,但认识的对象并没有变,也就是说,二者在认识对象上也是同一的,但认识上又产生了排斥动态(←0→)。这正是磁场理论中,同性相斥原理。由于恒星都存在运动方向的同一性,故恒星之间构成排斥关系,具有彼此的独立性。  
  在社会科学中,职能切忌交叉,因为有交叉就有同一,有同一,就会形成隔阂与排斥,矛盾百出。任免权力也是一样,应该是选举产生的,你就不得先内定。这种形式上的选举是没有意义的。该任命的,又不要以选举为幌子,导致矛盾。当然,民意考察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民意没有决定权。在程序上应该存在牵制的问题,不能由老子说了算,也不能由民意说了算。领导选拔的,还得需要议会表决;议会选出来的,理论上还应存在一个程序上的牵制问题,或许是通过公告各人的政绩与品格,再由下两级领导人表决。
  2).同一产生融合。它是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动态的认识,若以中心为依据进行静态认识,是同一产生融合。不妨以整体的圆和局部的三角形来认识。我们在认识圆时,离不开三角形,而三角形与圆本来是互不相融的排斥关系,但通过其中一个点与圆心相同,从而构成了圆与三角形的融合关系。在社会科学中,它表现为最基本的共同点,只有找到基本的共同点,才能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融合。在经济活动中,这个基本共同点表现在货币上,表现在良好的治安环境上,表现在对环保的共同要求上,表现在竞争和收益分配的公平上,表现在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上,表现在最基本的资源(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障上。等等。辩证法强调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一切法则都要以共性为前提,这些共性,属于最最基本的东西,辩证法讲控制,就是讲最基本的控制。但人类要有紧迫感,才能自强不息,故切忌将共性范畴扩大,窒碍社会的发展。  
  3).排斥产生碰撞。 以中心为依据的认识,构成前后关系,两个箭头相反,故以中心为依据的两个领域之间是排斥的。两种对立的认识非得置于相互排斥的环境中,没有这种排斥的环境,就不可能产生相互碰撞的观点。如同起点与终点要以车子为依据构成排斥关系一样: 起点←车子→终点。正由于存在终点与起点之间的排斥关系,才产生了分别以起点和终点为立足点的认识碰撞,这种碰撞在中心车子上体现出来。这种碰撞表现在客观认识中,就出现摩擦,甚至出现火花。这也是通过“形”来认识“质”的原理。零线与火线相接会产生火花,就源于这一理论。电流视为相对静止的认识,以它为认识点,构成与零线、火线之间的排斥关系:火线←电流→零线。正由于存在这种静态的排斥,才产生了认识上的碰撞。这种碰撞通过中心电流体现出来,引出火花。这种碰撞有没有两种客观的电流,自然不可能,它们不如同车子与地面构成摩擦关系一样。对这一原理,以往并没有认识清楚,而这正是哲学的价值。研究社会科学中的辩证法,就是要避免这种客观的碰撞。因为这种碰撞是表现在中心上,而中心的碰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无法解决,也没有必要解决,它正是人类的个性张扬;一是群体中心中的矛盾,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解决。而中心避免实质碰撞的方法是,分成两个排斥的领域,而后构成碰撞的认识。比如说,青壮年人要以工作为主,这是从工作的时间来认识的;相碰撞的观点就是,青壮年人也要以休息为主,这是从休息的时间来认识的。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构成排斥关系。为什么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排斥的呢?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承载着内容不同,且各自都是一种静态认识,是两个时间段的问题。在四种关系中,既不是同一,也不是融合,更不是碰撞,就只有排斥关系。这一理论,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反复提到了。   
  4). 融合产生碰撞。排斥产生碰撞是从立足中心的分配认识,若从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静止的认识分析,是融合产生碰撞。两个立足点形成的阴阳信息通过中心实现了融合。如果说融合是彼此的横向认识的话,那么,排斥就是纵向的认识,它们组成一对基本的立体认识,这是从三棱形空间关系得出的横纵理论。如同看中心的一个震卦一样,你认为是震卦,他却说是艮卦,构成完全相碰撞的认识。这正是夫妻之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总是出现相反认识的原因所在。出现这种现象,男士得注意说话和行为的巧妙性,否则就会出现不和睦的现象。也正是由于这样,才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管理方法,以免在同一问题上出现争吵。在社科中,象征稳定的执法系统和象征发展的行政系统,它们通过中心制衡系实现了融合与和谐,但二者在认识上是对立的,一个要追求稳定,一个要设法发展,彼此构成碰撞的认识。两个领域同时来商议法律和国家大事也不适合。只有先让领域拿出方案,而后通过制衡系权衡得出一个总政策,才能避免争吵的局面发生。  
5).碰撞产生排斥。将两个事务事物视为一个整体,中心就代表着整体。两个认识点所形成的能量信息在认识上相对立:我认为,我的能量信息传达给了你,而你认为,你的能量信息传达给了我,从而形成认识上的碰撞。有了这种碰撞,就会产生彼此之间的排斥。如同敲击弹簧一样,彼此碰撞的一刹那,又会排斥开来。这即是碰撞产生排斥的原理。
由此联想到宇宙的爆炸问题。爆炸的过程,就是能量碰撞产生排斥的过程。就以太阳系为例,九大行星与太阳系本来是因引力关系聚集到一起,根据融合产生同一的原理,彼此又存在各自的独立性。由于各自能量的碰撞,产生了爆炸。又因九大行星的质量远远小于太阳,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使行星飞离开来,在爆炸的一刹那,又使一些行星解体,形成各自的卫星。爆炸是在二者之间产生的,故要经过若干次爆炸。当然,一些小行星也会因冲击波的作用飞离开来。
在社会领域中,碰撞产生排斥表现为多方面内容,核心是各执己见,形成争执,这种争执包括最终的战争,导致互不往来的排斥关系。如果将中心视为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局部,就可以运用穿梭外交(相互排斥)的方法来顺应这一原则,即通过中心进行分别协商,分别协商的过程就是各执己见的双方排斥的过程。再通过中心实现碰撞双方的同一。当然,中心要有驾驭权力,没有驾驭权力的中心,只能成为一方利用的傀儡。
新与旧之间总构成认识上的碰撞,“旧”力求保护,如同人老了还不想死一样,而“新”总是体现在发展变化中,因而构成相互碰撞的认识。正由于观点相冲突,于是形成新旧之间的碰撞。在冲突的一刹那,又构成彼此趋向的相反性,产生了排斥。要实现排斥基础上的同一,得依赖于代表中心的能量。这,就是生命过程的依据之一。在社科中,是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只要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旧”应该努力地去适应“新”,要与旧的管理模式决裂。要决裂,必然存在相反的认识,有的激进,有的保守,因而形成了二者的碰撞。若体制不完善,保守势力往往占优势地位,改革只能半途而废。这正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没有什么进步的原因所在。排斥要经过若干次,一项政策的改革,也只能一步步来,宏观是如此,微观也是一样,不能一蹴而就。这次台湾的银行改革出现的冲突,就在于步子太快,没有相对安顿好这些银行职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也是一样。 中国改革的成功,就在于采取了让窒碍发展的旧体制逐渐消亡的缓冲策略。 
6).碰撞产生融合。两个认识点构成对中心静止的认识。在认识一个形体时,两个对立的认识点就是认识上的碰撞,两个认识点通过中心物体实现了合二为一,或者说,没有中心,就不存在碰撞产生融合的理论,它全在于认识代表整体的中心。这种关系如同中国古代阴阳鱼图的融合关系一样。一节电池有两极,彼此在认识上是对立(碰撞)的,这种对立表现为现象的对立(碰撞),也表现为磁场的对立,但认识的都是电池这一中心,这两种认识,在电池上也构成了彼此的融合。
在社会科学中,该原理应用极其广泛。立足稳定与发展两个认识点来认识国家的职能,它们构成了相碰撞的认识。但通过制衡系实现了融合,也就是协调。发展与稳定的认识,在制衡系中是没有彼此之分的融合关系。
碰撞产生融合除了阴阳的横向融合以外,在社科中还存在上中下的空间认识,通过“中”,融合了上下的信息,在上下之间不存在偏重的问题,上下在认识上的碰撞只有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议会才能实现融合与协调。
7).融合产生同一。是以中心为依据的认识。分数中求公分母的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一法则。两个分子要相加,实现同一,必须得出一个彼此融合的公分母。但两个分子相加,必须小于公分母。这说明融合的范围要大于同一的范围。就以地球来说,它从外界带来了能量信息,在地球上实现了融合,而二者的融合体现在同一对象上。这就是融合产生同一的原理。这种融合的信息来自于外部,范围比自身要大得多。正由于中心集合了外界的信息,故中心必须代表着相对的整体。
在生物繁衍理论中也体现了融合产生同一的思想。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结合,就是融合的反映。通过血液细胞和水,实现了同一。再由血液和水支配着细胞的变化和发展。然而,从运动的客观性认识,整体上具有方向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立足整体认识,二者在在运动上是同一的。发电机中也体现了这一原理,即通过两块磁铁的融合产生了同一。这种同一是通过导线接收磁场的力的信息实现的。由此构成“N-导线-S”三位一体的静止现象,再通过导线的切割产生运动,由运动和静止综合形成了能量——电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为感情的投合和相互的补充,而后形成统一的意志。一些球队,个人能力都较强,但由于教练或传媒过分抬高个别球员的价值,没有注重球员之间的互补性,致使球员之间不团结,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结果屡战屡败。这实际上式违背了“融合产生同一”的法则。
在行政管理学中,这种同一象征着客观的发展规律的不可逆性和总目标。而融合就是以中心为依据的对立认识的融合。由此说明制衡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8).排斥产生同一。排斥产生同一。它是立足于中心认识的规律。以中心为依据,构成排斥关系,也是以中心为依据的测量关系:A←形→B。从而形成A与B之间的排斥关系。正由于以中心为依据构成了前后的排斥关系,才形成了前后二者对中心认识的客观动态的同一性。以球队为例,前锋、后卫、中锋,前锋、后卫以中锋为依据,构成排斥关系,前锋往前,后卫往后。一旦分工不明,就会出现混乱,就无法实现同一的目标,打赢球,就无所谓同一。这是从相对的静止结构认识的。如何理解在运动中防守与进攻没有彼此之分呢?这其实是运用“碰撞产生融合”和“融合产生同一”的原理,也属于联比连缀范畴。有了这种对抗,就必须以球队的整体利益为轴心,相互配合。当集体有了压力时,就得联合起来,前锋、后卫都具备防守与进攻的功能。领导工作也是一样。正常情况下,领导的分工要具备排斥性,才有可能实现整体上的统一(同一)的意志。但在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下,除了主管者负总责以外,其他领导又变成了责权不是十分明朗的集体群,彼此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不能说,这是他的事,我不管。 
9).互生规律。即融合与排斥互生、同一与碰撞互生。融合关系与排斥关系,构成一组对立的集合形式,同一关系与碰撞关系构成一组对立的集合形式。这些形式都体现在中心的静态认识中。在静态的认识中,对立的认识总是互为前提,它们没有什么先后之分,于是有了融合产生排斥、排斥产生融合、同一产生碰撞和碰撞产生排斥的关系认识。这正是人们独自考虑问题时,出现矛盾的原因所在。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这种矛盾性体现在能量的内部的反反复复的混乱状态之中。既然是静态认识,为什么又是运动呢?因为运动是要以静态的认识为依据的。
在社会中,个人出现这种矛盾是必然的,就像又想休息,又想工作一样。对国家而言,这种矛盾应该出现在制衡系中,或者说,在制衡系中,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故需要大多数同意,而不能凭个人说了算。
该理论体现在中心系统和国家的建制中。中心就象征着代表全民利益的由议员和制衡系领导人组成的制衡系中。什么是制衡系中的融合?就是议员在讨论问题时,通过领导人进行协调,得到一个双方能接受的方案。什么是排斥?议员各司其职,而领导人要注重领域的分工。只有通过领导人的协调(融合)才能让议员各司其职,这就是融合产生排斥的原理反映。只有议员各司其职,而后通过领导人的汇总,实现新的政策法规所协调(融合),这即是排斥产生融合的原理。同一产生碰撞和碰撞产生排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多党制的理论错误来认识。多党制的理论错误就在于违背了同一与碰撞互生的原理。该理论体现在中心系统中,在国家的建制中,该中心就象征着由议员组成的制衡系中。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碰撞,然后通过表决得到统一(同一)。若将这些政治问题扩展到普通百姓中,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多党制正是将中心内容扩展到了社会。中心代表着社会,但不等同于社会。前面的了论述,显然存在融合于同一的矛盾,这就得运用“融合产生同一”的原理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建立先进组织体现是否有理论依据?自然是有的,那就是以连缀法为基础的,人类对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的单向认识。再运用组织形式强化这一品德。
现在,企业注重团队精神,但如何树立团队精神,尤其是出现矛盾以后,如何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内部,必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矛盾,将这些大的矛盾集中于董事会,摆到桌面上,集体进行表决。而小的矛盾则通过协调部门的综合考虑,拿出自身的主见和决断力。这样一来,团队精神的树立就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10).有无主次规律。即主次明确和无主次规律。这是立足中心认识的规律。从形式上认识,中心存在横向中心与纵向中心,二者是合而为一的,它组成一种坐标认识。从内容分析,存在研究认识方法的共性构成基础和动态中的综合权衡两方面,它们反映在纵横向的认识中,并由此构成四种认识。
A、从横向的共性构成来认识,对立双方不存在主次。这就如同正极和负极的构成、雄性和雌性的构成一样,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B、从横向的动态综合权衡来认识,对立双方存在主次。就以社会的进步为例:核心是人类的思维进步,在思维活动中,反应思维是次要的,抽象思维是主要的;从人员构成分析,高尖人才是主要的,普通民众是次要的;从管理认识,领导是主要的,群众是次要的。
C、从纵向的共性构成功能来认识,对立双方存在主次。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就是纵向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是主要的,动态是次要的。我们在认识事物规律的时候,先得将一切运动形式化为静态的形式来认识,否则就无法认识其规律。比如说,年月日时的记录就是静态的形式。有了静态的认识后,然后结合客观的运动。从国家建构来说,中央机关是主要的,地方政府是次要的。
D、从纵向的动态认识,上下没有主次之分。 它们之间不存在主次的问题。一个家庭有长辈和晚辈,他们都需要进取,不存在父母以进取为主,子女以进取为辅的关系。相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样,在发展问题上,国家、地方与个人都需要发展,光强调国家的发展是不行的。这样,势必滋生地方和个人的依赖性。
11). 阴阳变换规律(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阴和阳组成一组对立形式:阴属于“神”的认识,也是信息的认识,信息就是神的反映;阳属于形的认识,也是现象的认识。2和1也组成一组对立形式:2代表两个局部,或两个方向;1代表一个整体,或认识对象。我们在认识一个对象的时候,需要正反两种能量信息,故为重阴,而认识的是一个对象的形,所以是一阳,这个阳是形与神的结合反映。但是,从信息的形成认识,也是从神的角度认识,是两个形(两阳)产生彼此感应的整体信息——阴的“神”,该神是形的综合体现。两种对立的认识没有先后,彼此互为前提。 
在数学中,重阴必阳就是负负得正的原理,重阳必阴是两个奇数相加等于一个偶数的原理。这似乎是运动形式的反映,为什么又说它们是静态的呢?我们在认识运动的时候,都要作静态的划分,没有这种静态划分,就无法认识运动。真正的运动是能量在起作用,数学中的加减乘除是不考虑能量的。在数学中,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是不是互为前提的呢?从数学的系统性认识,二者是互为前提的,只是我们将阳分解为奇数和正数,将阴分解为偶数和负数,它源于四联规律。而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反映的是集合认识,也是矛盾认识。正由于有这种集合性,故负数中有奇数和偶数,正数中也有奇数和偶数。相反,偶数中也正负数,奇数中也有正负数。
以前对这一对立原理,尽管解决了能量公式中的速度平方问题,但认识尚不到位,在此作一补正。重阴必阳理论在社会管理中属于以恶治恶的理论依据。以前作过分析,不再赘述。
12). 形式内容规律。即根据内容归纳形式,根据形式认识内容。内容从个性认识,形式从共性认识;个性内容分别可以从形、质、神、能(量)来分析,共性形式只能从形和神来认识。辩证法解决的是共性的理论认识,尽管它是根据个性内容归纳出的带共性的形式,由此得出若干原理。根据共性形式得出的原理认识个性内容。故辩证法需要解决的是后者,即根据形式认识内容。
形的共性形式就是运动2和静止3。神的共性形式就是建立在共性之形基础上的信息反映,由基本的形,可以得出各种数理,但必须是奇数。有奇数,才有中心,这个中心就是0。通过形与神的结合,得出认识内容的方法论。

﹋﹋﹋﹋﹋﹋﹋﹋﹋﹋﹋﹋﹋﹋﹋﹋﹋﹋﹋﹋﹋﹋﹋﹋﹋﹋﹋﹋﹋﹋﹋﹋﹋﹋﹋﹋﹋﹋

关于系统的认识问题。系统认识包括同补法、连缀法与辨证法。辨证法解决整体的共性的组织问题,或叫控制问题,连缀法解决内部的个性组织问题,也解决个性框架问题,它可以创造出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直接影响着系统的个性新框架。同补法解决系统某领域的集中和归属问题。不妨以飞机的技术性问题来阐述系统论三者的应用。 
辩证法是以共性为依据的,就是二和三的问题,主要解决整体的控制问题。二体现为运作,三体现为协调。技术上需要引进外来技术和信息,进行开发与创新,它属于运作之一;技术上又存在制造工艺的问题,也属于运作形式之一。这属于共性的二。人事的分配需要公司实施,它代表着中心,于是构成静态的一分为三。彼此会出现矛盾,技术与实践之间出现脱轨现象,技术上要求高质量,成本核算自然会高,而制造方面要强调效益,得压缩开支。这就需要第三者出来进行平衡、协调。而这种协调,不能代表某一方的利益,它代表着全公司的利益。以上就是共性的三。而这正是辩证法的思维运用。
再分析连缀法的运用。就技术而言,一架飞机有几十万个零部件,存在相互的连缀问题,不能各行其是,这属于空间连缀理论。在技术参数上,要符合整体的要求,这属于异质因果连缀。如设计为900米/秒的速度,钢铁的材质得符合这一速度下的要求。为什么是介质因果?优良的钢铁材质是果,飞行速度是因,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研究这种材料。
同补法在系统论中也是不可少的。各种技术设备存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点,如设备的整体布局问题,需要各专家集体汇总,这其实就是归纳推理的实践应用。然后各个设计师要按照这一整体要求进行设计,这又是整体到局部的演绎法则的实践应用。
本文一定会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吴官保 2005年9月25日星期日(农历八月廿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