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江山携手 2014-05-02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什么?

1、理解诗歌的主旨。任何人写诗歌总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诗人通过诗歌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就是诗歌的主旨,往往也是诗人本人的观点。它是诗歌内容的灵魂,是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会首先被诗歌的主旨所感染或震憾,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

分析诗歌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意志追求、生活经历;

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影响。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②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③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叙事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3、明确诗歌的社会意义。优秀古代诗歌,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读者的情操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

4、把握诗歌的情调。古代诗歌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诗歌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古典诗歌常见主旨: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欲,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古典诗歌常见思想感情:

①喜悦 甜蜜 愉悦 欢乐 激昂 旷达 高雅 仰慕 迷恋 恬淡 淡泊 闲适 闲逸

②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激愤 忧郁 失望 幽怨 愤懑 焦灼 缠绵

诗歌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了解各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及相关主题。

古典诗歌常见题材:

①送别怀念诗

诗歌举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题目特征:送、别、赠等

诗歌意象: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主题: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②表达爱情诗

诗歌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柳咏)、《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诗歌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主题: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人生哲理诗

诗歌举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内容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征战诗

诗歌举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诗歌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主题: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

⑤山水田园诗

诗歌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主题: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⑥游子行旅诗

诗歌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主题: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⑦怀古咏史诗

诗歌意象:古迹、古人。

表现主题: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⑧咏物言志诗

诗歌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主题: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即事感怀诗,谈禅说理诗,独闺哀怨诗、爱国情怀诗等等。

应考策略·如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策略一: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情思。

3、借物抒情。诗人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竹子立身于破岩、不惧狂风这一特征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不管处于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强暴弯腰、永远保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的壮志豪情。

4、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所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幅形象的征夫早行图画,而且是诗人客居他乡凄凉冷落的情感写照。

5、移情于景。这是指不同的感情往往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秦观的《踏莎行》中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诗人遭到贬谪,心情悲苦,就把这种悲苦的心情转移到景物上,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在斜阳西下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策略二:注意题材上的古今关系

1、借古伤今。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敬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2、借古叹今。唐朝诗人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写当年越王打败了吴国班师凯旋,战士个个穿着华美的锦衣返回家乡,花朵一样的美女簇拥在宫殿里,可如今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鹧鸪鸟在越王城遗址的上空飞来飞去。乍一看似乎感叹越王前后盛衰的变化之情,其实,诗人借助这古人古事,是感叹自己对唐朝人事更替、盛衰变化的情绪。

3、怀古伤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人孙权、刘裕能成就功业,感喟自己事业无成。(此词已学过,这里不再作分析)

策略三:注意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它们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南宋陆游的《落梅》之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第一句用寒冷的冰雪、凛冽的寒风来衬托梅花不惧寒冷的品格,第二句用众花来衬托梅花,说她在花之中气节最坚强,最后两句用梅花宁愿随风飘落,也不向掌管百花的东君乞怜,可见其何等倔强的傲骨。作者借此要表达自己面对强权的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现代将帅诗人陈毅的《红梅》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也是借红梅的傲寒斗霜,表达自己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其它“松、竹、菊”象征坚贞不屈,荷花象征高洁无瑕,牡丹象征高贵,桃花象征美人等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行离别常用“柳”、“月”、春草、“长亭”等,抒写愁恨常用“流水”“春雨”、“弯月”等。

策略四:注意蕴含理趣的哲理诗

有一种说理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能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提供的形象进行分析,体悟出所含的深刻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若不看题目,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它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诗,其实它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策略五:“一词领全诗”类型题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上片指的是什么?在下片指的是什么?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1)“狂”字在上片指的是猎者神情举止之狂,在下片指的是猎者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一个“狂”字使猎者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丰满。

(2)“狂”字是全词的总起,由它来贯穿全词,使结构更加严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