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杰出教子密码:如何培养不“坑爹”的孩子》 主编:曹廷辉 “每天挨顿打,孩子进北大”是“中国狼爸”—萧百佑的教子宣言,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有藤条和鸡毛掸子。他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都“打进了北大”。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虎妈”蔡美儿因出版《虎妈战歌》引发了中美教子观念上的激烈争论。而“虎妈”的教育方式就是对孩子严格管教。她也教育出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女儿。 “狼爸”、“虎妈”的行为引发了国人的思考。有些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尊重孩子,而不能用传统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也有人认为既然有家长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成功,就应该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 在此提醒大家,评价一种教育方式的成败,不能简单地用孩子是不是考上了北大清华作为标准。对年轻人来说,大学毕业才是人生真正的起点,未来的成就和幸福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定不要只停留在上大学找工作这么短视的目标上。我们已经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把教育所承载的伟大使命局限在为考试服务的目标上,以致我们丧失了对科学的热爱,丧失了创造的能力,丧失了培育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机会,丧失了拥有完整心灵的机会,也断送了孩子创造幸福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即便能让孩子拥有某些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也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以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手段作为出发点,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成功教子中有一大部分归功于他们在“合适”的时机采取了“合适”的批评与惩戒方式。比如,当孩子写错题的时候,“虎妈”罚孩子写100遍,让孩子永远记住这个题。但是我想这只是他们教育的表象,深入地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粗暴的行为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模仿,想通过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服从,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案例:庄明(化名)毕业于某百年名校。拥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他,让身在农村的父母着实“风光”了一把。但他在毕业后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后来走进青岛心理健康咨询所接受心理辅导。原来,庄明在上学期间,只要他的成绩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就会挨父亲一顿拳脚,生性柔弱的他在父亲的打骂中学习愈加努力,最终考上了名校。然而,大学毕业后,庄明的人生并不顺利,首先是结婚不久就离婚,后来又不辞而别去了南方漂泊,每年只给父母寄100元钱。而庄明的父亲,也因为儿子的“不听话”气出了病,最后带病离世。 案例中庄明的经历事实上是对“狼爸”教育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反击。庄明从小非常顺从自己的父亲,但是当他步入社会后,却发现父亲原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给他提供帮助,之前因为成绩好带来的自尊在进入社会之后被踩得粉碎。这个时候,他意识到父亲那样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因而把自己的不顺利全部归罪于父亲,从而对父亲产生了愤怒和怨恨的情绪,最终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也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早就萌生了要报复父亲的想法,只是小时候,他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已。当他毕业以后,他有了惩罚报复父亲的机会。于是,他潜意识里用自己的失败来证明父亲的过错。他不敢成功,也不愿意成功,因为,如果自己很成功很幸福,岂不是证明了父亲的打骂是正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