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杰出教子密码:如何培养不“坑爹”的孩子》 主编:曹廷辉 当孩子试图超越父亲的时候,他们所用的武器正是父亲交到他们手中的剑,儿子只有用这把剑“杀死”父亲,才可以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化。所谓的“杀死”父亲是指精神层面上的超越,一个无法在精神上超越父亲的人,或者说无法颠覆对父亲的权威崇拜的人,是无法真正长大的。然而毁灭绝不是超越,因为毁灭只是一种伤害。父亲是无法被毁灭的,因为我们来自父亲,我们的血液和精神都抹不掉父亲的痕迹,毁灭他就等于毁灭自己。
《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是一个父亲如何毁灭试图成为男人的孩子的故事,电影里的血雨腥风其实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反映。也许在很多表面平和的家庭内部,正潜伏着这样的危机。只不过,大部分时候,我们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伦理帮了大忙,它们像忠实的警察,时刻看守着我们内心深处躁动的本能。一旦我们的内心升起了某种对父母不敬的念头,道德的警察就立刻发现并报警,我们顿时就会批判自己,于是一代一代内心蠢蠢欲动的中国人习惯了压抑和隐忍,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自己的躯体一起,带进了坟墓,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而留下的都尽可能是道德高尚、品行优良、成就非凡的歌功颂德。
《圣经》中上帝对亚伯拉罕的杀子之令只是一种测试—看看他是否心诚。当看到亚伯拉罕真的将孩子放在祭坛上,上帝立刻收回了成命—这只是一个有些过分的玩笑。纵览中国的文学作品,其视角更多的是站在父亲这一边,而西方的类似题材则更多的是站在孩子这一边,如《哈姆雷特》、《狮子王》等。如果我们的文化只能以父亲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就永远无法理解孩子的恐惧、悲伤、无奈的抗争。无论我们是否已经做了父亲,无论我们年纪有多大,我们的心灵不可能在这种贫瘠的精神土壤中真正地长大。所以我们在惯性的轨道上一边“坑爹”一边“掠夺”着孩子,一代一代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性格。
想明白了这些人类共有的内心和隐秘,我们不妨来个将计就计,既然儿子有强烈的“坑爹”愿望,而且是从动物世界的丛林时代就已遗传下来的一种生存本能,那么,我们不如早早顺应和满足这种需要,而且完全可以设计出积极健康的“坑爹”模式, 既满足孩子“坑爹”的原始愿望,又完成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当孩子“坑爹”的需要被满足时,既能够消除孩子未来继续“坑爹”的风险,又增加了孩子在“坑爹”的经验中历练出来的超越困难、创造自我价值的可能,这其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可恨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还是固守着父亲的尊严不肯就范,既不愿意为了顺应孩子的天性而弯腰低头,也不愿意一本正经地请教孩子、化解风险,这样的现象说白了就是我们宁愿自私地“坑儿”。如果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因为面子的问题选择了自私的利己行为,那么将来“被坑”的风险一定不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