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是那个时代的投资大师,但是他不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他说他永远不会买互联网的股票,到现在为止也就买了微软,而且是等它完全变成传统企业之后才去买它,他不会在微软股价飞速增长的时候买它。 现在有一个赌局是属于工业时代的投资大师,那就是对于高科技股票的看法。索罗斯的大将米勒做多亚马逊的股票,巴菲特是反过来买IBM的股票,他认为它的价值已经低谷了。而米勒认为,IBM在云计算上落伍了,它已经是一个传统企业了,亚马逊则是目前全球提供云服务最好的一家公司。这个赌局到目前为止是米勒赢的。巴菲特完全对这一行不了解,所以他不去买这些股票: 亚马逊、 Facebook、 谷歌、 Twitter、 特斯拉电动车、 奇虎360 、去哪儿网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是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在工业时代是无比正确的(至少巴菲特用他的历史业绩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还在试图计算出上面这些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呵呵,非常负责任地说,你已经OUT了! 投资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核心是数据流。 那么数据流怎么去评估呢? 这里有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平度,数据必须是过程的数据(或说是数据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数据,是用户参与产生的数据,而不是单向传播的数据。工业时代的数据是单向传播的,在互联网时代则是互联互动,是双向甚至多向的。用户的使用过程、习惯、爱好等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知,这种数据是真正的大数据,这样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 第二个是数据的速度,所谓速度是指实时的数据,现场的数据,有时效性的数据,企业处理的数据同样要求反馈及时。反应速度快的,互联网上有一个词叫“秒杀”,还有一个叫“闪聚”。因此,花三个月把数据搜集齐了,再花一周时间反馈出来,这不是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个是维度,即:全样本的数据,多结构的数据。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一个人可以永远处在在线状态,人是处于时间流当中。从早晨起床一直到睡觉,时间流产生的数据大致可以分为起居、交通、工作、社交等多个不同的数据流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之间有些事是非逻辑化的(非因果关系的),有些却是逻辑化的,因此数据一定要全样本多维度。 第四个是数据的温度,因为用户是人,所以数据记录了人的感情,思想、爱好和需求。这些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理解了上述四个内容,接下去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前一段时间,格力电器董明珠与小米科技雷军打了一个赌,具体的内容简化起来就是一个问句:未来5年互联网企业究竟能做多大?说实话,我相信雷军一定会赢,因为互联网一定会赢,否则时代就倒退了。 当然,我无意在此讨论传统工业会不会消亡、谁替代谁这类问题。重要的是,如果董明珠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卖空调,并且以空调为入口产生用户数据流,那么,很快格力电器也将脱胎换骨成为互联网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