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

 共同成长888 2014-05-02
麻黄附子细辛汤;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太少两感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

  1.1 荨麻疹

  案例1:患者,女,32岁,2005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全身皮肤发作性风团,瘙痒3年余,加重4 d。诊见:面色少华,淡红色风团密布全身,奇痒难忍,遇寒加重,平素畏风,易外感,月经迟后,且伴痛经,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曾服用“氯雷他啶”、“强的松”等,药后稍减,停药易发。诊断:荨麻疹,证属阳虚寒凝,血行瘀阻,风邪外袭。法当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麻黄、细辛、甘草各10 g,白附片(先煎)30 g,当归、赤芍各15 g,羌活、防风、僵蚕各12 g,肉桂(研末冲服)8 g。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风疹块消散无形。原方加黄芪、丹参各15 g,续进10剂巩固疗效。随访5年,风疹未发,月经如期,痛经亦止。

  1.2 室性早搏

  案例2,患者,男,34岁,2010年6月8日因心悸7 d入院。患者平素体虚易感冒,7 d前劳累后淋雨,即感心悸,无心前区压榨性放射性疼痛,心脏彩超及心肌酶学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诊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心悸不安,短气少言,动则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结。证属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心阳不振。法当温阳益气、通阳散寒、安神定惊,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加味治疗。处方:麻黄、细辛、防风各10 g,白附片(先煎)、龙骨、牡蛎各30 g,白芍15 g,黄芪30 g,白术、茯苓各20 g,炙甘草10 g,生姜5 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复诊已无心悸,余诸症明显好转,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继以桂甘龙牡汤合真武汤调整10余日停药,随访2个月症状未见复发。

  1.3 偏头痛

  案例3:患者,女,37岁,2008年12月2日初诊。右侧阵发性头痛5年余,加重3 d。发作时头痛剧烈,泛恶欲吐,痛剧则以重棉裹头或烤火取暖,曾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西药治疗乏效。诊见:形体肥胖,舌苔白厚腻,脉沉弦滑。中医辨证:阳虚生寒,脾湿酿痰,寒痰阻窍。治宜温阳散寒、涤痰通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细辛各10 g,白附片(先煎)30 g,胆南星、白芥子、石菖蒲各12 g,白术、茯苓、姜半夏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痛去十之八九,复诊前方加川芎20 g、刺蒺藜15 g。续进5剂,头痛消失,继以二诊方数倍加全蝎、蜈蚣、钩藤炼蜜制丸以资巩固,随访1年无恙。

  2 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3味,但组方严谨。方中麻黄宣肺开窍散寒,解太阳之表邪;附子大辛大热峻补肾阳,温经散寒;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通达内外,内可助附子以温阳,外可助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开窍之功。通过多年临床运用,笔者体会本方补散兼施,可上可下,可表可里,可通可利,可升可降,临证运用关键应抓住“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机,即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多种病证,证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胖、苔白薄、脉沉细等。如风邪外袭,皮肤瘙痒,酌加荆芥、防风、丹参、当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如寒中少阴,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者,可加黄芪、桂枝以益气温阳,龙骨、牡蛎、炙甘草安神定惊;如阳虚寒凝,风邪阻窍,可加姜半夏、白芥、胆南星以涤痰,全蝎、蜈蚣、僵蚕以搜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