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十课笔记4,讲师着重指出“《高峰体验理论》定义是——人类生命中最精彩、最幸福的时刻、最令人心醉人迷,欣喜若狂、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勤问必有所得,求索始于追问!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三小节,想信会有很大收获。。。
J.F.梁溪小舍 李歆 2012.3.21 幸福第十课 如何去改变?(笔记4)
(请注意,下面是本博自编小标题,供参考) (九)《高峰体验理论》:勤问必有所得,求索始于追问! (十)高峰体验效果,等同于心理疗法! (十一)花时间重播高峰体验和巩固神经通路!
(九)《高峰体验理论》:勤问必有所得,求索始于追问!
那么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既然这里讲幸福心理学的课程,大家应该还记得幸福心理学,关注的是有用的有效的事物。 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和创伤相对应的元素? 它的效果强大,又同时是正面积极的,并最终像猛击大锤一样,瞬间改变我们大脑的动作模式?
有这样的模式吗?换句话说,我想问,会不会有一种正面的经历可以创造?一条正向的通道,引领我们得到更多健康、宁静和积极的回忆,也就是说,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正相反的反应。
再重复一次,勤问必有所得,求索始于追问!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在我眼前立马开启了一条我前所未见的通道。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钻研其中的,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知识分子,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
我现在要说的这个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性理论,从未经过实证的。我希望你们当中有人,能将这个假设性理论当成论文课题研究,或者以后,能鼓励别人研究这个理论。
我在这个课上讲的理论,都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只有这个理论是假设性的。但还是请大家听一下,我讲完后,请好好想想这个假设性理论。因为虽然是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是不多,不足以证实其真实性。但还是请大家想想看它有没有道理?
那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峰体验理论》,马斯洛的定义是“高峰体验是人类生命中最精彩、最幸福的时刻、最令人心醉人迷,欣喜若狂、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我发现,这种体验一般来是于深度美学体验,包括创作时的喜悦、爱情-完美的性体验,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它的人生体验。每个人,或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体验。
这种高峰体验,不管是你的男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还是在听你最爱的音乐时候,这种体验就好象,嗯,许多神学家会说宗教体验,信仰体验。。。
比如尖你走在花园里,突然你看到了约翰哈佛(铜像),也许不是他,总之是一种集之大成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人们所说的禅与现在连接起来,感觉是如此美好,如此完整,好象你已经完满了,拥有了一切!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验。昨天晚上我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吃晚餐,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围坐在一起,我感觉,这就是了,夫复何求?感觉完整,享受当下,这就是高峰体验。
但是这种体验一般不会长久。是会消逝的,它只存在于高峰一刻。可是它有震荡效应的。
现在你们也许知道我接焉要说什么了,当我想到高峰体验的时候,我发现它也许和创伤带来的影响是同等的,也许它是一种喜悦式的的休克疗法,能够带来超越体验本身的效果。就好像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一样,时至今日,还有人生活在911的回忆中。
这些回忆仍然影响着他们的大脑,创造着新的通道,新的神经通路——2001年9月11日之前并不存在的通路。所以说高峰体验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嘛!如果它反面反映的是创伤,那么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应的就是:我管它叫高峰体验后通道。我知道,是土了一点,但是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相关的研究其实很少,其中一个研究,是由马斯洛的一个学生做的。她研究是生过小孩的妇女,她发现在一些时候这种情况并不是大多数,妇女有时候在生小孩的时候会有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改变了她们的人生。体验带来的后果是,她们变得更自信、更宽容、更友善、更快乐,一切都由于一个单独的人生体验,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这种体验发生在她们身上,对她们意义非凡。
这个实验是在50年代初期做的。现在,这种情况对于男士也更常见了。因为现在男士比起以前,更可能出现在孩子出生现场。当我儿子DAVID出生的时候,我当场喜极而泣。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体验,绝对是一种高峰体验。
(十)高峰体验效果,等同于心理疗法!
下面是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阐释,伧他没明白说是高峰体验后通路,但是也算是一种暗示。
高峰体验通常会带来一些后果,效果等同于心理疗法,前提是体验者有目标明确,有自知之明,并且清楚自己方向。
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讨论,怎么分解症状?怎么老调重弹?分解焦虑或其它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去探讨,怎么培养自主性和勇气?怎么培养奥运选手?诸如此类,感知认识,身体感知和其它。
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们仍然做一些事后跟进的工作,那么会产生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高峰体验。
W。JAMES在《宗教经验多样化》一书中,谈到改变人生的时刻,以及它们改变人生,高峰体验可以创造新的大脑结构。虽然相关问题仍待研究,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这是有迹可寻的,如果我们知道该怎么做。高峰体验可以产生和创伤相对应的正面效应。下次我们会详细讲这部份的内容。
现在我们要说一个很关键的总问题: 首先我们会有高峰体验吗?我们能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吗? 在我们经历了高峰体验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 因为正如同,不会所有人都会创伤后应激障碍,事实上大部分人没有。 同样大部分人在高峰体验过后,并未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 怎样增加首先是高峰体验发生的概率? 其次是高峰体验后通路的概率。 因此增强高峰体验,这堂课基本上讲的就是关于这个内容。
现在我要讲几个概念,当中有我们以前讲过的,也有以后要讲的。
首先,全然为人,接纳,接纳你的情绪。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全然为人的,我们就阻断了自己的情绪通路。 而所有积极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路。当我们限制其一的时候,我们也限制了另一方面。 因此如果我们开启通路,接受自己全然为人,无论是出于悲伤或极度的喜悦,允许自己哭泣,我们就能开启通路,让自己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看是矛盾,但这就是全然为人的隽语。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绪,我们就会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还有就是专注力,感受当下。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当我们听音乐,全神贯注地听音乐的时候。不是放着背景音乐,在一边发短信,做功课,和朋友聊天,而是全神贯注地听我们喜欢的音乐。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临场的高峰体验。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这两个条件,能令我们再可能获得高峰体验。
顺便说一下,我相信这也是一种天赋。我从我一岁的女儿SHERIO身上看到了这种天赋。每当音乐响起,我们随之起舞,她就会开心的笑,这不是我们教她的。人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好是天生的,我们需要化时间去发掘这种天赋。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当我们有所追求,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自己觉得有意义、重要的事情,我们更容易获得高峰体验。
最后,我们当今文化中最严重的问题——时间。 当我们匆匆忙忙赶时间,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人们很难获得高峰体验,这些都是高峰体验杀手。无论是在做爱的时候,还是听音乐的时候,或者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当所有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都一样。
那么,一旦有了高峰体验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增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可以重演画面,并不能分别真实和想象,它可以将发生过的画面多次重播,当我们多次重播画面的时候,神经通路得到了巩固。这条通路由大锤凿开之后,我们通过画面重演来巩固它。我们还可以把经历写出来。
(十一)花时间重播高峰体验和巩固神经通路!
下周我们的心得报告作业,就是要大家写自己的高峰体验。当我们记录这种高峰体验的时候,只是描写而不是分析。记住LYUBOMIRSKY说的两者差别,正面的情绪和经历不适合于被分析。所以只要去描述这种经历,再次巩固神经通路。
花时间去重演,花时间去重播它。最后就是要采取行动,通过采取行动,我们能巩固最初的体验,即高峰体验和巩固神经通路。
所以说我们有了高峰体验之后,在心里会感到柳暗花明和豁然开朗。现在我们得付之行动,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行为。
20年来,自从我还未满20岁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教和参与各类关于,自我提升心理学和幸福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课程,讲习班和研讨会。
我发现,不管是在别人的讲习班上,还是自己的讲习班上,如果课程效果好的话,大部分人在周末或期限末在离开的时候,如果他们在这里(在黑板上画图象。。。),之后他们都会经历一个高峰。
但是一般人会分为两组,两组人都会经历高峰。 第一组人,很不幸这组人占大多数,在经历了高峰之后,然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幸福基点,我们对此并不陌生。 第二组人,不是多数,是一小部份人,在经历了高峰之后,但是当他们落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基点比之前高出来,之后尽管也有起起伏伏,但都在之个新基点上下起伏。
不用说,我当然很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是这样,另一些人是那样?因为我想让参加我课程的人能拥有持久性的变化,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改变。只是短暂时的感觉良好是不够的,这既对不住大家为课程付出的努力,也对不住我为课程付出的努力。
所以我想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下面就是我发现的这两组人之间存在的最重要的差异。
第二组人所具备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讲习班或课程或研讨会结束之后,会立即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如果是一个学期的课程,他们不是在学期结束后才做,而是每节课可几节课之后就做。他们不会边等边说,好吧,等课程全结束了,我到时再重新评估人生,看自己能做什么?而是采取实质上的行为改变,比如做一些上课讲过的练习,学着承担以前不敢承担的风险。
总之立刻改变,而不是等着,而这些立刻改变的人,并不会因此面拥有永久的高峰体验,但是他们的幸福基点会提高。而不像其它人,因为没有改变,而回落到和以前一样的水平。所以,现在每当我有长达数天的讲习班和研讨会,我都会在一开始,就给大家介绍这种变化的模式。 |
|
来自: 爱景欣 > 《10-如何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