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周王——他们为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作出的贡献超过了秦始皇

 木立 2014-05-02
秦始皇的贡献是以武力统一了中原,并一系列的法令维护这种统一,虽然效果并不持久却为统一王朝之滥觞。所以,历史学家们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他并天下、称皇帝、废除分封而置郡县、南征百越、北逐匈奴、修长城、大修水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法治国,对于中国之大一统、政制之创建、版图之确立、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
  秦始皇的这些功绩能被后世所继承,有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在中原大地上已经有了条件形成一个民族——汉族,也就是说中原人有着大体相同的文字、共同的雅言,其经济生活没有很大差别,宗教习俗上也没有根本性的对立。否则就有可能像欧洲中世纪曾出现的查理曼大帝一样,虽然建立了几乎囊括整个西欧的大帝国,但在他死就分裂,再也没能统一。
  而中原地区居民能成为一个民族的条件是西周初诸王和周公所创立的体制的贡献,是他们造成了促使中原地区的华夏各族的融合的条件。
                          
  周朝前的商朝,其直接控制区(王畿)不算太大,大体上西起郑州,东至商邱、曲阜,北至邢台的一个类三角形区域,其面积约有几万平方公里或稍大,或能有现在河南的三分之一的大小。这和当时低下的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稀少,极落后的交通、通信能力是相吻合的。
  在其它区域,还有许多方国存在,其中有不少按现代意义来说,不能算是国家,只是原始部族。从历史记载及出土的殷商卜词中可看出,商王朝的军力是相当强的,其兵力北达河北北部,南达长江。但是,商王朝和方国作战却是常事。也就是说,可以打败各处的方国,但是,却无法保持对其之稳定统治。战胜了,把那些俘虏来的军民当奴隶或二等民(如果不是当作人殉),后果会是怎样?在当时社会极低发展的限制下,想要稳定的统治那些相对遥远的地方极为困难。
  在灭商前,周族原控制着以歧山(宝鸡附近)、沣、镐(西安南郊)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其面积比商人直接控制区可能还要小。在灭商后,原则上,周人可以占有西从歧山,东至曲阜的一片狭长的土地,不过,按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准,周人想直接控制这个东西长约两千里的地域,是非常困难的。周王朝为解决此问题,采用了分封制。这可不单是聪明,乃是睿智。
                                 
  似乎周人有分封的传统,在灭商之前,周人就已经在以分封诸侯的方式扩展领土,如虢国、虞国等。灭商以后,周武王在原商人直接控制区建立了一些附属的诸侯国,让自己的弟弟去当头,以控制这些区域。在原商王畿内封的管、蔡诸国因后来曾造反而很有名,按《春秋左传》,武王还有好几个弟弟都封在此区域内为诸侯。
  不止是原商人区域,对于其它地区也也时行了分封,主要还是同性的。同时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异姓的诸侯中,有原周族的忠实盟友,如姜尚(姜子牙)被封到齐国;还有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部族,且在反商战争中站在周人这一边的。全国性的分封则是周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完成的。他们把姬姓子弟以及盟友们大规模分封到中原各地,进入了原来殷商未能直接控制的区域。
  按荀子说法,周初共封七十一国,其中异姓的有18国。如姜姓的齐、厉、吕、申、向、许;妫姓的陈;嬴姓的江、黄;偃姓的蓼、轸;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邹;曼姓的邓等。这些异姓国和姬姓间有怎样的血缘或姻亲关系,不清楚。但是,即使他们在语言、习俗等上有差异,在血缘上也很远,但作为周王朝的封国,就不能不按王朝的雅言说话,使用周王朝承认的文字,按周王朝的礼俗去行事。
                            
  由于在各分封的诸侯国之间,还有大片空旷的土地及不臣属于周王朝的人群,所以,各诸侯国尽有余地去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不侵犯周王或其它诸侯国的既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封国,不论是同姓还是异姓,从理论上说,都有可能为了一己的利益产生脱离倾向,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敢,也不需要脱离周王朝,反而需要周王朝和其它诸侯王的支持。
  在周公的主持下还制定了所谓的“礼”和宗法制度,其中包括了处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及法律,这样周王朝就稳定下来。
  西周的周武王、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分封诸侯国,开辟了一条在当时最合理的道路。分封不只是稳定了王朝,更重要的是为在中原地区形成一个民族创造了条件。
                           
  在古代有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说法,在商及西周及更早时,这些被称为夷戎狄蛮的人们和中原居民在血缘、种族、语言、生活习俗等相同及相异的具体情况,很有些说不清。但是,没有理由说他们之中,没有和诸夏有着语言、习俗差别极大,血缘上毫关系的种群,就如同后世汉族之外的各民族间的差异那样。
  与后世不同,由于商周统治区并非整个中原,所以这些部族并非真正处于东西南北,而大量的处于中原地区。此外,即使在商或周的直接统治区,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可以有效统治的也只能是一些城邑周围不大的面积。这种情况在西周建国后也不会立即了有所改变。西周大量的分封,在分封的诸侯领地之间有着大量的其它部族。
  例如按《国语·郑语》:在西周的东都洛邑附近就有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等非周王朝分封的部族。
  万勿误为这些人群生存于边远地区,按现代的标准,其中有些距王畿或各诸侯国首府很近。据考证,和申侯宜臼勾结杀死周幽王的犬戎,其实并不在丰镐的西方,而在周室东边靠近申国的河南太室山附近。而春秋时屡次劫掠黄河北岸的邢卫的北狄山戎则处于太行山麓。另外,楚曾自东夷伐陈,则东夷在陈楚之间。楚还击破过在南阳的九夷。而洛水上游的陆浑蛮则曾经被晋攻打过。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上述这些夷戎蛮都处在中原的腹心地区。
  此外,夷狄中著名的:齐国东有莱夷,北有长翟,晋南有条戎,北有隗、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宗周西有陆浑戎,北有严允太原,翟,江淮间有淮夷、虎方、群舒;楚之西南有濮;秦之西有羌;燕之东北有肃顺等。
  一直到春秋时期,赤狄、潞氏仍在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以河南北部;白狄在陕北;鲜虞、肥鼓在河北中部;茅戎在山西平陆;戎蛮在河南临汝;东莱在山东东部;淮夷在苏北;犬戎在河南太室山。这些有可能是早在西周甚至更早就定居于中原,也有可能是后来才迁移到这些地方。也就是说,即使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仍有大片空地。直到战国时期仍有著名的中山国是由鲜虞人所建。         
                            
  近百个诸侯被分封在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土地上,就像把芝麻撒到烧饼上似的,他们只能控制管理自己的城邑(称之谓“国”)及其近郊区,力量实在有限。而在各城邑之间地域,存在着不服天朝管的人群,含不同部族或民族。诸侯国控制的地域实际并不大。
  有些诸侯国,借助于处在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优势,较强的军事力量,有些管理较好的诸侯,变得富饶强大,不断扩大自己的控制管理区域,使那些野人们接受自己的统治,也接受发展程度较高的文化。同时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家臣以卿大夫的名义分封到附近的地区,建立新的城邑,这些城邑又会向外扩张。在后来,强大的诸侯还兼并那些弱小的诸侯。这样,一些诸侯国就越来越强大,到春秋末期,整个的中原大地(除中山国之外)终于全部置于各诸侯国的统治之下。从星星点点的诸侯国到连成一片的诸多华夏国家,中间花费了四五百年的时间,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诸侯国中的国人都使用着由甲骨文发展而成的文字,大同小异;各国间语言之间可能有差别,在些偏远些的国家的语言可能会是完全另一样的,但是,存在着共同的交际“雅言”。这些都为后来汉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其根源不能不追溯到周朝初年在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封诸侯的创举上。
                                        
  有人说,当时处于中原夷狄戎蛮和夏商周的诸夏都是同种,持相同的语言,只是生活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习俗上有较大差别而已。所以,在中原后来形成一个民族是很自然的事。
  这样说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在古代经济不够发达,没有全面进入农业社会,人们追逐能活下去的条件而迁移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任何理由说其它区域的人们不会为生存迁移到中原来。特别是从前十世纪的西周早期始,约二百年左右全球气候下降,是全新世暖湿气候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也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冰河期。
  在后世几次小冰河期,多有着北方异族的侵入,中原王朝的更替。那么在这个小冰河期,如果没有大量异族迁入才是怪事。只不过,这时代存在大量空闲土地,一般情况下各族就不需要你死我活的刀兵相见,只要找空地安置下来即可。所以,说中原所有住民都是和诸夏血缘很近的,是没有道理的。
  二是即使原来血缘很近,语言也近似的人们,也可能会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如德国、丹麦、荷兰、瑞典、娜威及部分英国人原都是日尔曼人,现都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斯拉夫人也是这样。
  说中原地区没有异族人是没道理的。
                                   
  从历史角度看,周初的分封制不止是在一个在生产力发展极低下,民智未开的条件下,以少量人控制极广大地区的极睿智的办法,当时的分封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可以设想其它的可能。但是如果不分封,其它地区,即原商、周王畿之外的地区,鞭长莫及,很难得到占有及开发。这些地区在其它民族、种族、部族占有下,谁又能断言,在中原大地上,不会有其它民族借鉴甲骨文文明,产生其它不同的文化?就像中东文明的肇始人苏美人,创造了楔形文字等辉煌的文明。借助这样的基础,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多种文化,如阿卡德、巴比伦、赫梯、腓尼基、克里特等。
  如果这样,如象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就会成为不可避免,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民族。发源在古代中原大地的文明,也很可能只局限于黄河流域,就好像古埃及文明只存在于尼罗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文明只存在于两河流域。
  周初的分封制,实际上是在广袤的大地上,设置一个大框架,虽然其中有大量空隙,但有了框架,这些空隙可以渐次填充。也可以说是在广大地区撒下文明的种子。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伟大的功绩。
                                  
  能够融合还有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包容的胸怀。周朝的思想观念恰恰就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诗经·小雅》中的句子,应是反映了周代的意识形态。这至少应该有两种意思:一是宣扬周王是天下共主,另一就是只要是个人就是周王的臣下,似乎并没有限定什么人没资格为周王的臣下。
  同时,在认定什么人是同族或异族,主要的不是看血统,而是看文化,也就是如果和诸夏一般人有相类似的宗教(包括敬祖等在内)、道德、礼俗、律令等观念,就可以看作是同族而非异类。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也就是说诸夏和夷狄的差别在于道德礼义。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即使在血统上属于夷狄。
  这样,各分封的诸侯的大邑中的‘国人’是华夏人,此外的野人只要在文化上的主要方面和周王朝没有大差别而且愿服天朝管,也就可以看作是诸夏子民。
  有些原来不属于封国的如楚、吴、越等,本来都属于蛮,但是,后来都变成诸侯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周初分封时,姬性的诸侯所占的比例甚大,但其它姓,如姜、妫、嬴、偃、姒、子、曹等姓的诸侯,并未看出有所明显的歧视,子姓的宋,封为公,是诸侯中级别是很高的,比很多姬姓诸侯都高。对于反抗击统治的殷商‘顽民’也给了令他们能生存有出路的怀柔政策。晚一些被承认的诸侯如楚、吴、越、秦等,也未见明显的歧视。最后都成为‘诸夏’。
  由此可见,西周所制定和执行的分封制,至少在实际效果上确实促进了中原各部族的融合,在文化上统一在夏商周的传统上。
                                
  假定周王朝仍和商一样,只能直接统治河南北部一个狭长的区域,对其它地区不断发动战争,虽然在战场上可能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敌对不会促进融合,反而会增强对立。隋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民族会形成而固化,这样,秦始皇的统一只能是短暂的,长远的结果只能是欧洲那样不断的分裂。
                     
  大一统观念并非出之于秦始皇,它已经隐藏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中,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也就是大一统。这些思想显然是出之于西周将中原大地都纳入分封制,形成了在中原存在一个民族的条件中。在秦始皇手中实现了大一统,其功绩固然伟大,但是创造出条件周初诸王的贡献绝不容低估。正是有了这样的周朝所创的体制造成的融合,秦始皇统一中原才可能为后代所继承,使中华大地上有以‘大一统’为压倒性的正统思想。
  从人类发展史上来说,周初的分封也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创举。
  在中国形成以全国统一为正常国家形态,且人们不断去为此而奋斗,周初诸王以及周公的贡献应该高于后来的秦始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