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陋巷书痴王志强
2014-05-02 | 阅:  转:  |  分享 
  
陋巷书痴王志强



陈有清



早就听说南通书家中有位奇人王志强,他行笔时不仅左右开弓,更能以左手写反字,左右手书与正反字体浑然成篇,组成浓淡生韵、挥洒别致的鸳鸯草书,令见者无不击掌称道。

出于好奇,我挤出一个星期天,特地去拜访。

在老友引荐之下,于北极阁西侧一条极普通、极平常的陈年陋巷之中,找到王志强的家。王先生五十开外,清癯长发,正在研墨凝神。他的案头摆满卷卷宣纸及各类书谱、墨稿,看得出他是个紧张、忙碌的人,因为我百里而来,特搁笔侃侃而谈,并结合他的作品介绍了他的学书经历与书艺观点。

我一边倾听,一边欣赏着他的参展、出版的作品,并翻阅了他的一大叠获奖凭证及聘书,一股由奇生敬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与他多次沟通及与省市诸多书法界人士的交流,使我对王志强先生的书艺经历及创作论理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

王志强出生于南通东门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小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无锡轻纺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平面图案设计,这方面出过不少精品,荣获过国内外不少奖项,1999年为中国作家协会设计的会徽,在1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为该会所选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标志。

他从1995年开始学习林散之行书,受新闻报道的启示,偶尔试写左手反字,他将设计中的对比法则与艺术原理运用于书法之中,通过笔画粗细、着墨深浅写出一种新的字体。时间一久,兴趣日增,直至有一天恍惚大悟,针对宣纸的特点,这种书写方法可以带给作品更丰富的墨韵层次,于是鸳鸯书法应运而生。

鸳鸯书法的创作,一般分三个过程,我们以“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为例,第一步,用左手在宣纸反面写成反字(图一);第二步则将宣纸翻过来(图二)正面向上;第三步用右手将下联补上(图三)。(见王志强作品一)

从上可以看出,要写出一幅好的鸳鸯书法,须突破三点:一是左手要会写字,经过训练,大脑对左手的指挥要灵活自如;二是正字反写,从反面体现正字的风韵;三是对纸张、墨性要有深刻的研究,对墨迹的渗透能力与墨色层次必须了然于心,才能手到神知。王志强先生通过刻苦的实践与艰难的探索,对此已可谓炉火纯青,他的反手鸳鸯书法已达到令人称绝的水平,正如中国书法协会理事邹德忠教授所评价的那样:“他用左手挥洒自如,行笔流畅而有节奏感,中锋行笔,蜿蜒曲屈,如同蛇行龙舞,所书线条遒劲,气脉贯通,每幅大作都一气呵成,墨迹沉稳而响亮,直观上很难辨认是什么字,但提起来从反面看,就是一幅相当不错的草书作品。”

反书写字古已有之,但未见经传。数年前,有人将这类书法作品列为“旁门左道”,将它看成口中衔笔写字、脚趾夹笔写字,只是“技巧的卖弄”与“形式上的故弄玄虚”。但王志强先生不以为然,他觉得只要不是出于以耀人耳目为目的,就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形式上,而忽略了假以这种形式所要表现的最终结果”。

笔者以为这种理念难能可贵,左手是一种形式,右手不也是一种形式吗?正书是一种形式,反书不也是一种形式?战斗中重武器能杀伤敌人,轻武器不是同样可以杀伤敌人?问题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唯形式主义”,而要看艺术效果,从右手到左手,从正面到反面,如果不是“邯郸学步”,不是“数典忘祖”,就应该给予鼓励,特别是王志强的左手反书,深得右手书法的传统精髓而有新的发展,加之正反相映、左右益彰、鸳鸯嘻戏、翠鸟和鸣,完善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创作体系,填补了书法创作领域的空白,从而受到书法界、艺术界的推崇,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王志强就是凭着一股这样的牛劲,坚持走自己的路,学古而不泥古,注意将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融为一体,掺以自己的笔意和个性,自成一格,自然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时代的欢迎。

他出版的专著《王志强书法集》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的作品,花红柳绿,一个又一个的奖项,铺满了这几年的“金光大道”,他也被中国书画院特聘为院士,被“中国荣誉”编委会编入《中国著名国礼艺术家》一书,与吴冠中、沈鹏等十一位大家并列在一起。

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志强先生仍然乐居陋巷,低调做人,他说:“改革开放给我注入了新的元素,我的尝试还刚刚起步,鸳鸯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珍爱鸳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愈是民族的东西愈有个性,愈为世界艺术所认可,我会痴性不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原载《南通人之家》2011年1-2合期

























3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