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农奴及后代的新生

 夷陵书馆 2014-05-02

  核心提示:一个幸福、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骄傲地崛起于世界之巅。


阳春三月,雪域高原,桃花盛开,垂柳吐绿。

蓝天白云下,由雅砻河谷到班公湖畔,从藏北草原至冈底斯山,身穿节日盛装的西藏各族群众手捧青稞美酒,载歌载舞,迎接“3 28”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纪念日的到来。

在喜庆热烈的气氛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克松居委会等地采访,亲眼见证了部分农奴及后代的生活巨变。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的最大梦想是能多活几年”

在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喝喝甜茶,晒晒太阳,聊聊天,四处转转……是72岁的索朗顿珠每天的“必修课”。

克松居委会曾叫克松村,隶属于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大噶伦之一索康 旺庆格勒的庄园,1959年因在西藏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而名扬天下。

那一年,17岁的索朗顿珠由“会说话的牲畜”翻身做了主人,不再支差、缴租和纳息。全家13口人分到3间房、1匹马和5头驴以及部分土地,父亲阿旺还当上首任村委会主任。

3年后,索朗顿珠被推举为互助组组长。时值民主改革初期,全村有59户、302人,粮食不够吃。他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大家解决温饱问题。

“刚开始,村民不会用铁犁等农具。在中央政府派驻的工作队指导下,互助组成员手把手地教村民犁地。”索朗顿珠说,工作队里的人特别好,免费提供种子,传授施肥技术,帮助修建水渠,使村民们终于填饱肚子。

生产队队长、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在每个任期内都想方设法,组织村民改造低产田,创办砖瓦厂,搞农业机械化,是个不折不扣的“领头羊”。“既然村民信任我,就该尽心尽责”,他说。

2011年由于老伴去世备受打击,精神不济的索朗顿珠坚决走下领导岗位。目前,他与大女儿一家5口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座有20多个房间的二层藏式民居中,年均总收入20多万元。

忆起“与父母及10个兄妹住在牛棚马圈里”的悲惨日子,索朗顿珠感慨万千地说:“现在,我的大女儿在家务农,二儿子在外承包建筑工程,小女儿是国土局的公务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的最大梦想是能多活几年。”

农奴后代达瓦次仁也住在克松,其父母仍然健在。父亲今年81岁、母亲77岁了,看病基本不出村,并可以报销,每月还能领到养老金,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克松现有240户、880人,去年全村总收入1806.78万元,人均收入11143.7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同时,村里农用机械达346台(套),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跑运输、外出务工,创收近1400万元。

颇章乡哈鲁岗村,是昔日有名的“乞丐村”,如今走上小康路。58岁的农奴后代曲吉家有一辆小车、两辆工程车,儿子跑运输年收入60多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