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抄(二)

 陋室书屋2 2014-05-0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抄(二)  

                                                                                         (二)

                                                                                书中的 几个小故事

       故事之一:说有个圣人,被某国人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熏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苦差事。P009

      感言:很搞笑!想起了儿时目睹大人们开荒时烟熏野兔出洞的情景。据查,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贵生》,故事中的某国是越国,圣人名叫王子搜。原故事记载,王子搜出洞后,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大意是说:“国君啊,国君啊,为什么不可以放过我呢!”古代圣人以做君王为苦差事,煞费心机,躲藏又逃避,不知当今那些殚精竭虑,跑官要官的官员有何感想。

      故事之二:说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买?”P080

     感言:此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虽没有最后的结局,但结果也可想而知。如果只看故事的一半,或前半或后半,都觉得邓析主意出得很不错,很负责任的。但看完整个故事,就觉得不舒服甚至令人讨厌,有吃了原告吃被告、又卖矛又卖盾的那种感觉。百度搜索显示:邓析,战国名家的鼻祖,中国最早的讼师之一。邓析的一个本领或重要思想,就是“两可说”,根据案件随意作出不同的解释,“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道”,“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 该如何看待现实中像邓析这样的人呢?是智慧 ?还是圆滑?是思想家?还是诡辩者?    

     故事之三:说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大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P296

      感言:王守仁就是王阳明。王学的中心观念就是三个字:“致良知。”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即使是故事里的小偷。良知是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遵从其良知的指示而行,即“知行合一”,毫不犹豫地将良知付诸实践,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