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层次 柳下子 儒家。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行有馀力,则以学之。”这指文化知识,有多少差别。君子上知,小人下愚,又出现上下现象差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上仕、中仕、下仕闻道各不相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这里有知与不知都为知的逻辑,反逻辑则是不知与知都是无知。这已不是知识多少的现象差别,而是进入知识关系层次,分开左右相反性,为知在前,无知在后。 “知致格物,”“三思而后行,”“君子有三变,”“君子有九思。”人分上中下仕,君子与小人上下相反存在。君子有九思,肯定在上天,那么,对应于九地下,小人必有九行。此九思对九行是上下左右前后关系的扩展,这便构成孔子言“知致格物”,即有格子的物关系,指规律性所在。 释。佛教以心为佛。上天心为因,下地生苦行。善业和恶业为缘,拉开前后差别,形成善果和恶果,果的现象为心生。善有善报,上天堂西方极乐世界;恶有恶报,下地狱,因果轮回三世转。因缘生万物。佛教因缘果三层次如此结构。 道。“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是太极生两仪,一生二是两仪生四象,二生三是四象生八卦。这便形成上下左右前后三层次差别,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太极格物。 《周子通书》,刚柔可取中,善恶不能取中。这指左右前后关系,人在上下差别。这已把中庸取中平衡,和佛教善恶不平衡关系联系起来。而且它们与道家存在于同一格物之中。这就是中国太极文化中儒释道三层次之说。 不过,三理论都把上天道和心,即精神作为本,是唯心主义的。反其道而行之,以辩证转化发展生产力为本质规律,才是唯物主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