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至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至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这些清明节的节食都有─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顾禄的《清嘉录》卷三(一八三○)按语中说:“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七五八)中所记的“寒食佳品”有香桩芽拌面觔、嫩柳叶拌豆腐,也都是凉拌菜。就连后来在闽粤流行的清明节薄饼,也都是以冷食为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寒食的习俗已经式微,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编辑:安小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