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部534卷14文2[wǔ疑-訥/魚-巴]Nr'(At'(糸^))自語:形'義.
《說文》: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自語〗午,初見一期甲骨文,初同於糸,後漸從糸乳生,初階。朱駿聲、林義光謂午為杵之初文,羅振玉謂鞭形,郭沫若謂象轡之形,吳其昌謂矢鏃形。凡此,皆望文之說,非信言也。自語:午,卜辭中皆用為支名。初借之於糸乃觀日與地之影以定時節準時分,實象測時之器也。說文云:“五月侌气啎屰昜。”段注:“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此謂今之“夏至”。是日,“午”之影一年中最短,過後漸長。又,一日之中,午時“午”之影最短,是謂正午。“午”以為測時之器,必懸一定長之糸(絲)而度量其影之長短。午之初誼顯見。《玉篇·午部》:“午,交也。”午之相交、背逆是為引申義。 【引徵】 [1]啎者、屰也。……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製字以象其形。……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啎[wǔ]:1、古同“牾”,背逆;抵触。2、相逢;遇。 仵[wǔ]:1、对等,相匹敌。2、违背。 轡'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头。鞍~。按~徐行。 矢鏃[shǐ zú]:我國上古兵器。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 ![]() 午/玄上古不協韻。
午:S:疑-訥[n’]//Y:魚-巴[a]
疑:S:疑-訥[n’]//Y:之-哥[e']
古:S:見-咯[k]g//Y:魚-巴[a]
玄:S:匣-好[x’]//Y:真-蘭[en]
胡:S:匣-好[x’]//Y:魚-巴[a]
涓:S:見-歌[k]g//Y:元-干[an]
《說文》:“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自語〗。 基本字义 ● 午 wǔ ㄨˇ 1.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2. 用于计时:~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间。~饭。~睡。~休。~夜(半夜、子夜)。 3. 古同“忤”、“迕”,逆,背。 汉英互译 ◎ 午 midday noon 宋本廣韻廣韻目次:上十姥
方言集汇◎ 粤语:ng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台湾四县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海陆丰腔] ng3 ◎ 潮州话:ngou2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十(renshi) [ 汉字部件构造 ]:午 [ 笔顺编号 ]:3112 [ 笔顺读写 ]:撇横横竖 ◎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下】【十字部】 午; 康熙笔画:4; 页码:页156第04(点击查看原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疑古切,音五。【說文】牾也。五月隂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陽極隂生。仵者,正衝之也。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淮南子·時則訓】斗五月指午。 又【廣韻】交也。【韻會】一縱一橫曰旁午,猶言交橫也。【儀禮·特牲饋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註】縱橫割也。【禮·內則】男角女羈。【註】午達曰羈。【疏】度尺而午,令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通達也。【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註】旁午,分布也。又舛午,違背也。見【前漢·劉向傳】。 又【前漢·劉向傳】水旱飢蝝,蠭午??起。【註】猶雜沓也。 又【段成式詩】良人爲漬木瓜水,遮却紅腮交午痕。又【韻會】馬屬午。晉姓司馬,因攺司馬官爲典午。
◎ 音韵参考 [ 上古音 ]:鱼部疑母,nga [ 广 韵 ]:疑古切,上10姥,wǔ,遇開一上模疑 [ 平水韵 ]:上声七麌 [ 唐 音 ]:ngo? [ 国 语 ]:wǔ [ 粤 语 ]:ng5 [ 闽南语 ]:ngoD7 ◎ 索引参考 [ 古文字诂林 ]:10册,第65部,午部,1 [ 故训彙纂 ]:272|0350.4 [ 说文解字 ]:编号9748,第14卷下,午部第1字 [ 康熙字典 ]:页156第04(点击查看原图) [ 汉语字典 ]:卷1页0406第01 [ 辞 海 ]:卷2页1440第1 [ 结果来源于: http://tool./Html/KangXi/22/PWCQKOPWAZUYKOILXV.shtml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