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智标委】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如何走下去?

 吴邦鼎 2014-05-03
 

当前我国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形势与政策背景是:外生信息化向内生信息化转变,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的新生事物,硬性的推广行为已经被弱化,对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有望建立综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在此背景下,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就要先明确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当前,应该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出台相应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和政策文件。

二、加快信息技术要求和城镇化要求的对接,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应以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突破目前城镇化建设的地理空间和区划的概念,应该基于互联网思维去规划和统筹建设。信息化要求的关键难点就是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整合。公共信息资源虽然源于公众,也属于公众,但由于长久以来一直藏身于政府、社区、企业之中,信息孤岛的消除并非易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确实需要时间,但只要将民生放在首位,智慧中国指日可待。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现在的市场来看,政策层面上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

四、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同时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如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如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如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等等。

五、做好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

老百姓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就是社会管理最关注的内容,即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只有这样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减少社会矛盾。正如专家所言,智慧城市建设只有更贴近百姓、更关注民生,才能惠及更多人,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而社会管理的关键和基础是基层,是社区,智慧城市也需更多地关注智慧社区建设,搭建起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完善细致到人与物的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库。因此,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先行一步,重点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