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常五脏关系说

 雅钰 2014-05-03

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常、五戒、五季养生  

2013-02-23 17:33:29|  分类: 健康知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五常、五戒、五行、五脏、五色、五情、五味、五官和五方的对应关系 

五常

五戒

五行

五脏

五色

五情

五味

五官

 

五方

悲(忧)

辣(辛)

西

赤(红)

甜(甘)

 

 五常、五戒、五行、五脏的关系

杀:不戒杀则不仁,而缺木,肝胆受伤
        盗: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肺肠受伤
        淫:不戒淫则无礼,而缺火,心受伤
        酒:不戒酒则无智,而缺水,肾胱受伤
        妄:不戒妄则无信,而缺土,脾胃受伤

        五荤:
        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韭:伤肝耗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蒜:伤心灭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渠:伤肺散金气,肺劳经常出悲观心态。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行

食指

中指

拇指

小指

无名指

五色

青(绿)

五味

五脏

五官

五方

西

五情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顺位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隔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

 1.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2.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3.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假如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4.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轻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5.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6、肾藏金。一般骨折的人在断骨生长时吃些补肾的食物或药物,骨骼的生长比较快,比较好。

(2)五行与相关疾病的关联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青色。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红色。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黄色。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白色。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 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黑色。
        二、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常、五戒、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六腑之简述: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陌生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靠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闽侯天气,辛写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色 五脏  保健功效  代表食材
    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帮助代谢,消除疲劳纾解肝脏压力保护视神经提升免疫力  绿豆、大小黄瓜、花椰菜、毛豆、芹菜、菠菜、竹笋、番石榴、丝瓜、菜花等
     养肺滋补肠胃改善胃肠疲弱的现象 白萝卜、白菜、菜花、白木耳、甘蔗、杏仁、白芝麻、茯苓、银耳、洋菇、圆白菜等
  赤(红)    促进心脏的功能提升人体细胞的活性预防感冒具有补血的功效改善贫血与心悸症状改善身体虚弱与手脚冰冷  胡萝卜、番茄、红甜椒、红豆、山楂、枸杞子、苹果、樱桃、荔枝、西瓜等
     提高肾脏的功能保健养颜、抗衰老强化排泄系统与生殖系统有效防癌  荞麦、黑木耳、海带、草菇、香菇、龙眼、海苔、牛蒡、黑豆、豆豉、黑米、黑芝麻等
  脾   增强脾脏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保持身体的精力  红薯、黄豆、玉米、莲子、南瓜等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脾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普格天气,色黄,味甘,嗅香;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
  肾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

 1、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

 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

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

 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八、五液与五脏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自然属性      (五脏)       ( 五色 )      (五味 )         (主管)       (开窍五官)      (情志)        (五季)       (五液)

      木              肝              青               酸               筋               目                 怒               春            泪 
      火              心              赤               苦               血               舌                 喜               夏            汗 
      土              脾              黄               甘               肉               口                 思             长夏           涎 
      金              肺              白               辛               气               鼻                 悲              秋             涕 
      水              肾              黑               咸               骨               耳                 恐              冬             唾

(注:口内粘稠液为“唾”由肾出,左右上下对应着看)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九、五官、五味、五脏、五色、五行、五指对应          
            口-----甜-----脾-----黄-----土-----拇指
            目-----酸-----肝-----青-----木-----食指
            舌-----苦-----心-----赤-----火-----中指
            耳-----咸-----肾-----黑-----水-----无名指
            鼻-----辛-----肺-----白-----金-----小指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季养生 - 潇洒走一回 - 潇洒走一回的Blog

 

        从五官不适看五脏衰弱: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那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了疾病。
         1、眼睛             
         如果,你的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就说明,肝脏功能开始衰落,是肝病的先兆。这时,你可以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如果发现有发胀的感觉。你要及时就医,还要注意生活上用眼卫生。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健康。 2、耳朵                     
         如果,你的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楚。这就说明,肾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肾衰的重要信号。这时,你如果还出现阵阵的脚痛与尿频等症状,更是证明肾衰的开始。特别是,那么一些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要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3、鼻子                      
         如果,你感觉到鼻子的嗅觉不灵敏,还出现经常的咳嗽,甚至有时呼吸困难。这说明,肺脏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肺衰的重要信号。这时,你首先就要注意饮食,立即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注意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平时,多注意吃新鲜瓜果和蔬菜,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4、嘴唇                      
         如果,你嘴唇感觉到麻木,身体日渐消瘦。这说明,胰脏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胰脏失调的先兆。原因是你的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胰脏不好,就会殃及胃。当你的胃,受到损害时,你的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麻木。这时,你一定要调整饮食,还要注意到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

5、舌头                      
     如果,你舌头味觉感觉迟钝,尝不出味道,而且还伴随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这说明,你的心脏功能受到损害,心脏衰弱的先兆。原因可能是你操劳过度所致。特别是,当你觉得口中干涩,舌苔厚重,尝不出食物的滋味一系列症状时,这时特别要警惕心脏发生病变

五味和五色与人体相通应,所以通过食物的五味,五色可以协调人的容颜美,
    青色应肝,酸味入肝,所以面色发青的人,不宜多服青色及味酸的食物
    赤色应心,苦味入心,故而要想面色红润,可补以红色,味苦的食物,如西红市,橘子.红苹果
    黄色应脾,甘味入脾,所以容颜缺少明黄色的,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一类.
    白色应肺,辛味入肺,故想肌肤美白,可常食白色,辛味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一类
    黑色应肾,咸味入肾,所以面黑者应少吃黑色及咸味食物

 十、四性、五味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一)、“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二)、“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1、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 胡椒 ,暖肠胃、除寒湿。 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2、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3、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4、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5、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
        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
        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

五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爱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丑未

申酉

亥子

五时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半夜

五星

岁星

荧惑

镇星

太白

辰星

五音

五色

五方

东(主生发)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长夏

五化

五气

暑∕火、热

湿

燥∕干燥

五炁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官

眼(目)

唇(口)

五体

血脉

皮毛

骨(髓)

五华

唇四白

五津

五声

五味

五嗅

臊、臭、羶

腐、朽

五质

五志

忧、悲

恐、惊

五谷

麦\小麦

黍\高粱

稷\小米

稻\大米

五畜

猪∕肉

五果

栗子

五劳

久行伤肝

久视伤心

久坐伤脾

久卧伤肺

久立伤肾

五常

木主仁

火主礼

土主信

金主义

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寒

肾恶燥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咸走血

甘走肉

辛走气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活

多食之令人渴--口渴

多食之令人悗心--烦恼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虚

多食之令人变呕--呕吐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肝用辛补之

心用咸补之

脾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用苦补之

酸泻之

甘泻之

苦泻之

辛泻之

咸泻之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肾气虚则厥

肝实则怒

心实则笑不休

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实则胀

 

    五脏  五官  五色  五味   五情   五行    职务     功能        表裏關係

     肺    鼻    白    辛     忧     金     丞相     主氣        大腸

     肾    耳    黑    咸     恐     水     作強     藏精        膀胱

     肝    目    绿    酸     青     木     將軍     藏血       

     心    舌    红    苦     赤     火     君主     主神明      小腸

     脾    口    黄    甘     甘     土     倉廩     統血運化   

心 — 红色 — 苦味 — 火 — 征 — “喝”

肝 — 绿色 — 酸味 — 木 — 角 — “嘘”

脾 — 黄色 — 甜味 — 土 — 宫 — “呼”

肺 — 白色 — 辣味 — 金 — 商 — “思”

    肾 — 黑色 — 咸味 — 水 — 羽 — “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