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来说说什么是草木染吧@一品泊,一座手工城

 歇山书房 2014-05-03

 说说草木染    

草木染,也称“植物染色”,“天然染色”,是利用草木植物提取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从中国字“染”我们可以看出:从水,从木,从九,可以解释为,“染”的活动要从木中提取染料,用水染多次。“九”为多次的意思,不确定就是九。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逐渐人们发现,植物也可以做染料,而且颜色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料逐渐代替了矿物染料。草木染开始成为主流。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不衰。



蓝草染色是目前唯一还有所传承的草木染技术,在云南,贵州,湖南都还可以看见,在江浙一带曾经盛行的蓝印花布,现在90%甚至更多的是使用化学靛蓝染色,笔者拜访过桐乡的赵宝荣老先生,他告诉我,几十年都没有人用天然染料了,他还是小时候看见父亲用过。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拜访南通二甲镇的王振兴老先生时,看到了他还保留有一点天然染色的技术,不过产品全部出口,国内没人买,嫌价格贵。其次在浙南据说还保留了一点蓝草夹缬的工艺。



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复原一个明代皇帝的龙袍,仅染色研究就花了2年,实际上不过是几个染料的问题,其他的如宋锦的复原,基本上连天然染料都不知何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草木染技术失传了。

在温州,很多人称之为蓝印花布,蓝夹缬是土布印染的一种。“夹缬是约在1300年前唐代发明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工艺,它是用雕成对称的花版将织物夹在中间进行染色,属于我们今天所称防染印花中的一种。夹缬虽在辽宋时期依然兴盛,但到明清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到近代基本绝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意外地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又找到了民间流存的夹缬作品。经过传统艺术以及文化遗产的学者们和爱好者们的大量工作,基本弄清了浙南夹缬的工艺、艺术、分布及传承情况。2005年,浙南夹缬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博物馆里没有唐朝的实物,这种印染技术基本已经失传了。博物馆里的布大多都是清、民国、以及极少数的隋朝布。

中国古代用于染黄的植物多达十多种,单是为皇家御用的染黄植物就有地黄、栀子、柘木和荩草等。常用的染黄植物还有黄檗、黄栌、姜黄、郁金、虎杖等等。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檗。黄檗的树皮或树枝煎水成黄檗汁,可用于织物染色。用黄檗汁加工或染色得到的黄纸,可防虫蛀,不易霉烂,有特殊的清香味。自唐高宗以來,“一切诏书,敕用黄纸”。由于黄檗树皮内皮中含小檗碱等生物碱,所以黄檗可用于染黄,又可以防蛀。



古代先民掌握了红、黄、蓝三原色的基本染料之后,经过相互套染,再通过深浅浓淡的相互结合,则“因其染而别者,凡七百四十有五”。单举《天工开物》里列举的红色就有「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等。到明清以來,以镇江为中心的我国江浙、上海等地染色业染出面料的五彩缤纷,不胜枚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