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评论】 关注现代都市人焦虑症候群

 锦的城 2014-05-04


《催眠大师》海报

 

有影迷评论,“《催眠大师》这部剧没有什么吸引力,但较之曾经同类题材的国产剧,已经进步不少……”其实,我更认为这部剧的亮点是它侧面所关注的:都市人的焦虑症候群。

 

这部是由现实感极强的内陆演员徐峥和港产惊悚剧“女神”莫文蔚主演的影片,本片带给观众的恰恰是台湾导演陈正道的拍摄理念,“我喜欢那种观众拿刀顶着你,你一走不对我就捅你一刀的那个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我是有的。两岸三地共同拍摄的作品不在少数,而这部电影从繁忙的都市中,窥探出都市人面临的焦虑和如何解决这种焦虑的观察角度非常好;用一种希区柯克的推理和大家熟知的心理治疗的电影表现方式也更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

 

焦虑症候群,简言之,就是焦虑病症引起的综合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症候群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等都是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剧中,小妍(莫文蔚饰演)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的苦难经历和痛失男友的悲痛心情,假想自己可以遇见鬼。面对徐医生(徐峥饰演)的多次催眠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这时,剧中情节急转直下,原来,徐医生才是真正的心理病人,而小妍恰是这场“局中局”的“拯救者”。她被导师相中,用编造的故事使男主人公在故事中“惊醒”,脱离了痛苦的“心魔”。而这波澜起伏的人物魅力的较量,让观众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更有探求真相的欲望。

 

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都是社会的精英分子,都是大家羡慕的所谓社会上的“佼佼者”。但矛盾的是,他们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并不断放大,到了病症的地步。这可能也是影片带给大家的思考:我们专注于自我发展的同时,是否注意到自身的健康。这种健康不只是常说的生理健康。而锻炼身体固然重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能游刃有余的解开自己心里的那个“疙瘩”,同样不能忽视。2013年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25万人,因为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更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关乎社会正常发展的“警示”。

 

对于怎么预防和治疗这种心理病症,影片诠释的也非常清楚。

当徐医生的导师,方教授(吕中饰)逐步解开了剧中重重谜团时,小妍的心情低落了。因为由于徐瑞宁的错误,小妍的男友也没有幸免车祸。虽然她能释怀,但片中结尾,还是把到底谁是真正的“催眠大师”成功定义: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催眠大师”。言外之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和心里遭遇,我们只有自己去调节,尽最大的力量,走出自己的阴影、战胜自己,才能真正的释怀人生。

 

本片在这里的点题极为脍炙人口。导演貌似窥探到了时下的社会,人们忙于赚钱却低估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如果事事顺利还说得过去,一旦飞来横祸就盲目了。更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像剧中男主人公一样,自认为仍然能胜任工作,其实,在“心里陷阱”上早已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催眠大师》又把我们拉回如何在交错复杂的社会,处理好心理危机的话题。而这一话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将永远值得大家探讨。探讨的中心,正如影片中讲述的那样:“没有人能够原谅你,只有你能原谅自己”,而 “人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一种是努力寻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是不能疗伤而是不愿意遗忘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