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宁波的乡村更美丽

 汪山茗 2014-05-04


 

汪校芳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美丽中国,关键在农村。民革宁波市委会组织专门人员,拔山涉水,为了宁波乡村的更加美丽,进行专题调研。

调查认为,宁波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房“两改”、下山移民、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农村社区化建设、古村落保护等工程,生态人居建设有序推进;已有48个建制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092个村开展污水生态化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全市60%以上的乡镇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民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475元,比上年增长11.8%,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宁波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顺应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必然趋势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市不少乡村,特别是一些边缘山村,呈现出“白天走几个老头,夜里走几只野狗”的颓象。据测算,目前全市农村实际居住人口人均占有宅基地240平方米,土地和公共服务资源浪费严重。调整村落布局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我市将来哪些乡镇、哪些行政村、哪些自然村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而撤并,至今没有进行总体规划,将会导致在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建建拆拆的巨大浪费;目前已经规划的美丽乡村,大部分规划编制没有经过实地勘探,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不够深入,更没有深挖村庄文化和民风民俗,导致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千篇一律,城乡一貌,缺乏特色。对此,民革市委会建议统筹布局发展空间,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一是要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空间总体布局。以都市经济圈为统领,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宁波市重点做好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市(包括卫星城、中心镇)人居空间布局规划;各县市区重点做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古村落保护规划、一般村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建立层次分明、网络健全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要对工业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合理规划乡镇产业发展区,把散落在各自然村的工业逐步搬迁到产业发展区;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和“三村一线”建设规划,为农业产业园区、农家乐、特色旅游线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二是对村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总的原则是宜居宜业农家游,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山、水、田、宅于一体,以山地的特色、水乡的风格、平原的品位吸引游客。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集民风、民俗、民宅、民吃于一体,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融现代与历史于一体,强化基础设施的完善,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的现代乡村,体现生活的舒适性。

三是按建设、整治、搬迁、保护多层次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重点是建设,把培育建设中心村作为集聚农村人口、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综合性举措,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自然村缩减、偏远村落和自然灾害隐患区域农民搬迁、农房异地改造,促进农民集中居住。“保留村”重点是整治,要分类推进村庄整治作为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逐步推进危房旧房改造,整治和拆除闲置房、废弃房、违建房,完善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列入将来撤并和搬迁的村,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向中心镇和中心村迁移,逐步完成整体搬迁。古村落重点是保护,古村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历史发展的足迹,强调整理、以旧修旧,保住古韵,拆除一些不相配的现代建筑。

 

     二、弥补基础设施薄弱的历史欠账

目前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惠及率仅7.2%,农田水利设施失修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道路狭窄路况差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滞后农村居民出行还不是很方便。对此,民革宁波市委会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要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建立农村保洁常态化长效机制,构建“庭院、村庄、河道、道路”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网;开展“四边”绿化和庭园绿化,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优化村庄生态环境;继续开展“千里河道清洁”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修复农村水生态系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继续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扩大生态修复试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主要保障。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集收运网络建设,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对偏远、高山、海岛的农村垃圾采用太阳能生态处理,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达到全域覆盖;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把污水管网延伸到中心村和城镇周边农村,对分散的农村加强污水生态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农村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设施等建设规划。

 

     三、应对经济发展乏力的后劲不足

调查显示,一个行政村要建立村庄保洁、绿化维护、治安巡逻等日常长效管理,最底线的年支出费用在20万元左右。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到5万元的比比皆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支撑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出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性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掠夺农村的状况。如及早突破户籍政策导致的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城乡不平等;加大财政和金融信贷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民承包地(林)流转机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机制和农房抵押贷款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补偿机制;市财政及早落实省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安排补助资金500万元等公共财政奖补政策,改变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财政支持力度远不及省里的现状。

二是多元发展农村经济,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坚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按照区域性布局、园区化建设,生产规模化、发展生态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有特色有品牌的农业支柱产业。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强化文化建设提升乡村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同样也是一个村落的魅力所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保护和培育文化特色村作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主体。切实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木、古家具、古农具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大力培育产业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努力发挥乡村文化的教化功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的“名片”,成为凝聚人心、激发热情的“引擎”、乡村休闲旅游的“卖点”。

 

四、城乡统筹协调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着力克服力量难整合、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同时建立市、县和各部门领导与“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制度。切实重视村干部的选配工作,发挥党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领导作用。

二是强化综合协调。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哪里”,避免资金撒胡椒粉,项目做胡椒面。

三是强化要素投入。要让公共财政起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增加美丽乡村建设的土地指标,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造条件,要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宅基地置换后增加的土地指标留给农村,用于发展集体物业,壮大集体经济。要大力培养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增派专业人才帮助农村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强化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要研究农保、土保与社保的对接,让广大农民享受统一的社保待遇;要提高新农合标准,逐步向城镇职工医保靠拢。

美丽乡村建设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惠及全体农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人精神,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宁波的乡村一定能更加美丽。

(本文根据调研报告改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