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历史隐喻(4)

 沧海一粟1951 2014-05-04

 相比孟子的君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范仲淹的思想显然更加深刻:一、有层次。范仲淹的忧乐情感是破立在悲喜情绪之上的,前者为公,后者为私。二、无局限。不止君王要忧国忧民,每一位官员,每一位知识分子(相对强势群体)都要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三、讲次序。不仅要忧乐与共,更要先忧后乐,将自身利益放在所有民众之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具原创性的警句,范仲淹却偏偏假托古人立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为什么?因为他无意标新立异,无意抢占道德制高点,只想借圣贤之力,并用比圣贤更偏激的方式尽快抑制浮华之风,重振改革正气。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岳阳楼记》写成23年后迎来了声势更加浩大的王安石变法。时至今日,先忧后乐依然是矢志变革者的价值标杆和行为准则(消费主义的改革派除外,他们比滕子京更假,只乐不忧,以忧为乐)。

  由于范仲淹要用《岳阳楼记》表达自己不变的政治抱负,传播自己新创的改革宣言,所以刻意对滕子京大加恭维并作慰勉规劝状,他知道这位好友定会转悲为喜,定会将这篇记文高高悬挂在岳阳楼的正中央。诚所谓,非君子不足以制小人,非小人不足以养君子!(完)

[责任编辑:窦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