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听说民间艺术家姜振美蒸花饽饽的手艺一流,今年有幸在烟台栖霞的第三届非遗文化山会上见识到了。展会上,一个硕大的花饽饽被摆放在展台上,从不同的角度望去,分别“镶嵌”着四季的代表花卉:牡丹、荷花、秋菊、腊梅,凤凰串牡丹、鸳鸯戏荷水、蝴蝶恋秋菊、喜鹊登腊梅的造型栩栩如生。在花饽饽的4个角上,还有双狮滚绣球、金鱼跳龙门、宝葫芦和佛手送钱等配饰。姜振美告诉我,这个就是“龙凤呈祥铜盆饽饽”。虽有耳闻,但亲眼见到,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惊艳。
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制作的花饽饽充满童趣,而如此“奢华”的花饽饽还是第一次见到。究竟是怎样做成的?在姜振美的家中,我看到了花饽饽整个制作流程。她告诉我,“从兑料、和面、发面、揉面,到精工细作的塑型,最后点染颜色,整个过程肯定比你想象得要复杂。”
姜振美把各种颜色的食用色素按照比例兑入面粉中,用来制作花、蝴蝶等造型的配饰,未兑入色素的面粉则用来制作饽饽底胚。经过和面、发面和揉面几道工序后,姜振美开始对饽饽进行塑型,她用刀小心翼翼地切开面团的尾部,“切面一定要光滑,深浅适中,蒸出来才会有饱满感,同时形状也会最自然。”最后,再“歇息”一个小时,醒好面就可以上屉了。
或许是花费了太多的精力,等待出笼的一刹那,我竟有些担心,“忙活了一上午,出笼的大饽饽会不会如期待的饱满?”姜振美很是自信,揭开笼屉向我们展示成果,透过氤氲热气,一只只个头饱满、憨实挺立的大饽饽呈现在眼前。
蒸好了饽饽底胚和饽饽配饰,接下来就是点染颜色了。由于没有粉红色的食用色素,为了达到美观,她选在最后做点染装饰。点染部分通常不能食用,因此点染面积一般很小,操作很快就完成了。
添加上配饰,一个花饽饽就大功告成了。姜振美用牙签小心地将各种花型固定到大饽饽上,“一定要一次性找好位置并作固定,不能回手。”
此时的花饽饽大妆已成,华丽精美实在难以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