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之二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4-05-04

中国陶瓷之二

三彩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彩陶器顾名思义是以三种颜色为主的彩陶。三彩陶器始于南北朝,兴于初唐,故称唐三彩。三彩器,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中国陶瓷之二

      
    黄地三彩
  康熙朝与黄地三彩工艺类似的还有绿地、米地、紫地等三彩形式,就黄地三彩而言,先在素胎器上刻花,然后施彩,釉面肥润,色调鲜明,纹饰层次清晰。康熙朝的这些色地与彩绘均为低温含铅釉。  黄地三彩云龙纹盘
烧成后釉面和彩釉的硬度较高,有自然氧化作用形成的“光晕”现象。这也是鉴别康熙三彩真伪的重要根据之一。   

    代表器物:  《黄地三彩云龙纹盘》:敞口,弧腹,圈足.内外施黄釉,器心黄釉底上精刻饰褐彩,绿彩双龙戏珠纹,外腹黄釉地上饰褐彩,绿彩花果纹.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褐彩楷书款.罕见宫廷之物。

 

 

中国陶瓷之二

    

               清康熙绿地三彩。


         中国陶瓷之二

    
    墨地三彩
  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先在器上施以绿釉,复施墨釉,即成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笔道勾描花卉、禽鸟、荷莲等图案,填绘黄、绿、紫、白各色,谓之墨地三彩。其笔  画娴熟,层次分明,刚劲有力,传神自然。
    康熙墨地三彩为民窑产品,在当时供孝家之用,产品少,因而十分珍贵,康熙墨地三彩器,目前国内少见,有些早年流散到欧美一些国家,法国罗浮宫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我国康熙墨地三彩大花瓶、大罐、大棒槌瓶、观音尊等。由于它的珍贵,传世品中仿品不少,多为光绪及民国时的仿作。     

     代表器物:《墨地三彩》:撇口,长圆颈,长四方瓶体,呈上圆下方结构,旨在体现华夏民族早先的“天圆地方”意识。这种方瓶,在古玩界称之为方棒槌瓶。瓶平底,底有四方脐,脐内有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寄托款。瓶身四开光内绘“西厢记”故事,其中有“乘夜逾墙”、“长亭送别”、“衣锦还乡”等情节故事。纹饰绘画采用墨地三彩,其墨色地釉漆黑光亮,形成机理是用珠明料盖在绿色釉上面,经低温火烧成。在上以黄、绿、赭彩绘画。人物绘画神情生动、栩栩如生。

 

 

中国陶瓷之二

       虎皮三彩
  虎皮三彩康熙三彩品种之一。用黄、绿、紫三色釉间隔混杂点染于器表,经烘烧,自然晕散形成不规则的,似虎皮状的斑块,谓之“虎皮三彩”,也称为“抹三彩”。虎皮三彩常用于盘、碗和福禄寿  虎皮三彩多穆壶
三星人上。清末至民国有仿品,鉴别时要注意真品胎骨细腻,较沉重,釉面光亮坚致,虎皮斑大小不一,自然垂流,仿品大多彩斑为人工点染,形态刻板。  

    代表器物:  《虎皮三彩多穆壶》:清·康熙 虎皮三彩多穆壶。高43厘米,底径13厘米这种器形是模仿藏民族盛放饮品的器皿,现一般称之为多穆壶。壶身通体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釉相互交融,晕成杂斑,又称为虎皮斑。此壶形体高大,造型秀美,釉质亮丽,色彩斑斓,是最具藏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艺术珍品。

 

  
中国陶瓷之二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时期创烧于景德镇的一种高温装饰彩瓷。它以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铁3种元素为着色剂,再罩以透明釉而烧成,集青花、釉里红、豆青3 种色彩于一器。这一品种其实是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增加了豆青色。由于3种高温彩对温度的要求各有不同,对窑室气纷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能把它们集中于一器,并能使3种彩料的发色恰到好处,极不容易。因此,釉下三彩器的出现,证明了釉下彩的工艺大大提高了一步。也许是由于烧造难度较大的缘故,传世的康熙釉下三彩器甚少。民国时期有少量的仿造品。在广东省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中,恰巧这两类的品种都有。现选其中典型的几件介绍如下,并探讨康熙器与民国仿品的异同。清康熙朝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 
 

   代表器物:  《釉下三彩孩儿枕》:此枕为釉下红,兰,褐三彩,米黄釉,底边四周有一圈雕刻花纹,胎呈灰色并微显红色,胎内有极小黑点,周身釉内开满纹片,入釉极深,整体造型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应为当时之精品。

 

 

中国陶瓷之二

      
    宋三彩
  继唐代之后,宋代仍继续生产三彩器,磁州窑系各窑及河南的登丰、修武、宝丰等地为其主要生产区域,在河南巩县芝田村也曾发现宋三彩窑址。与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枕、洗、盂、盆、盘、佛塔及一些  玩具,陶俑相对较少。

    宋三彩的胎质有的粗松,含杂质较多;有的细密坚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浅红色,表面敷有一层化妆土。彩釉以绿、黄、褐为主,还有艳红、乌黑及翠绿等,蓝釉几乎不见。其釉色虽不及唐三彩斑驳灿烂,却显得非常浑厚、凝重,幽深古朴,颇具特色。  宋三彩的装饰技法较唐三彩丰富,有划花、印花、模印、堆塑和贴花,纹饰多花卉乌禽、人物及波浪纹等,风格清秀典雅。

   

    

   器物:宋三彩枕。

 

 

中国陶瓷之二

     
    辽三彩
  辽三彩受唐三彩的影响很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主要产地为辽宁林东南山窑、辽阳江官屯窑、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辽三彩胎质细软,呈淡红色,少数胎质呈淡黄色,胎上挂化妆土,再施  辽三彩彩釉。辽三彩有单彩、双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黄、绿、白为主,不见黄色,从出土物看,其白釉与绿釉微闪黄。许多器物施釉较薄,釉层易脱落,底足无釉。只有少数精品挂釉至底足,且釉色浓重,光艳娇美,可与唐三彩媲美。

 

 
中国陶瓷之二

     
    清三彩
  所谓三彩、五彩都是在烧成的陶瓷素胎上进行彩绘,然后再低温烧烤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品种。 
    彩绘用色以黄、绿、紫等三色为主,不用或少用红色,称为“三彩”,又因黄、绿、紫三色色调淡雅素净,又称“素三彩”。彩绘用色若以红、黄、绿、紫等五色为主,则称五彩。清三彩以康熙三彩为代表,大多是单线平涂外,还有一种不画纹样点染而成的,色彩斑斑驳驳,自然天成,与唐三彩相似。

 

 

    中国陶瓷之二

     素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中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  素三彩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  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代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唐三彩】

     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黄、褐、绿,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 《 仕女》。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佣》。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文官俑》。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观音佣》。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武士佣》。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骆驼和外国商贩》。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贵妇》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女坐佣》。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万寿无疆盘》。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水注》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三足罐》。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小马》一套六个。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座象》。

中国陶瓷之二

      洛阳唐三彩《双龙提壶》。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龙头杯》。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贴花点彩水注》。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蓝釉大马》。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凤凰》。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天王佣》,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犬形水注。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鼓》,下有两人跪着双手托鼓。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仕女奏乐》。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马拉仕女》


中国陶瓷之二

    唐三彩《狮子滚绣球》一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