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及其意义

 芬芳初夏 2014-05-04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00)
摘 要:文章阐述了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及其相关要素,以 及经济利润的概念,并对生产者剩余与经济利润的关系及二者结合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0)05—0012—03
1 生产者剩余及其相关要素
1.1 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即生产者获得的经济剩余,等于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保留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一术语既可以用来制交易中单个卖 主获得的总剩余,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也可以用来表示在一个市场或多个生产中所有卖主获得 的总剩余。

单个的生产者剩余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曼昆)。生产者总剩 余是用供给曲线以上,价格线以下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的。

在生产者剩余的几何表现形式(图1)中,根据生产者剩余的定义,图中价格所对应的直横 线是指市场价格,即厂商实际得到的量。这一价格对于单个的厂商来说是既定的,因为它是 由整个宏观市场来决定。对于供给曲线,既可以从横向解释也可以从纵向解释。横向解释告 诉我们,对于每个价格而言,生产者愿意在该价格下出售产品的总量。纵向解释告诉我们, 对于每个数量而言,卖主出售该产品时愿意收取的最低价格。在计算生产者剩余时,这里主 要借助供给曲线的纵向解释。供给曲线每个点都对应着纵轴上的一个数值,该数值表示边际 卖主对该产品所持的保留价格,也即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而生产者剩余就是市场价格与 这些保留价格之间的累积差额,对应图中市场价格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

1.2 决定生产者剩余的相关要素

根据定义,决定生产者剩余大小的要素有两个:①生产者实际得到的量,②生产者愿意 接受的最低价格。
生产者得到的量即为生产者的收入。总收入=产品售出量×市场价格,一般情况下,产品售 出量就按厂商的供给量来算,即为图中的供给曲线。这种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此不作 过多的论述。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即保留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企业增 加一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生产者所 愿意承受的最低价格必定等于他所生产的最后一份产品的边际价格。边际成本是随着产量的 增加而递增的,如果边际成本低于保留价格,厂商会进行更多的生产,以增加乘以市场价格 后所得到的量(即总收入);如果更高,就意味着厂商有亏损,所以他将会减低供给量,退 回到两者相等时对应供给量的位置。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下,边际成本曲线就等于 企业的供给曲线。

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最后决定厂商的产量的那一点是供给曲线与价格曲线相交的那一点, 也就是说,最后1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就等于市场价格。随着产品边际成本的增加,生产者 对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也会增加,如图中的供给曲线所示。到最后厂商为了获得最多的剩 余,将供给量定为边际成本与市场价格相等时所对应的产量值。因此,厂商在生产最后一份 产品时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也等于他对最后1单位产品价值的评价。这一部分与后面 将要论述的生产与经济利润的关系道理是类似的。

既然边际成本对生产者剩余有如此大的决定作用,又与经济利润密切相关,下面就来弄 清楚一下什么是成本,各类型的成本跟边际成本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1.3 成本
1.3.1 生产成本的一般类型和概念

按照成本的不同性质,成本有以下几种分法: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在这里分别解释一下与下面论述有关的几 种 成本的概念。
1.3.1.1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经济成本的概念比财务分析中所 使用的会计成本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在财务分析中所使用的会计成本,是指生产中按市场 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在会计账目上就直接看得出来。而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经济成本,则是指全部投入的机会成本,需另行计算。
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从生产者来说,是指用于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 该要素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从要素所有者来说,则是这一要素在一切可能的机会中最高的 报酬。例如,某厂使用国内生产的原油,按照调拨价格计算是每吨100元,按照协议价格计 算时每吨200元,但如果他将用于出口,便相当于每吨500元。假如每吨500元是原油在一切 可能的用途中最高的价格,则按实际付出的调拨价格或协议价格计算的是会计成本,按出口 价格计算的是机会成本。
1.3.1.2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形式上必须由厂商按照合同支付要素所有者报酬的成 本,叫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即财务上的会计成本(当然,不是所有的支出都是当期成本 )。厂商自己所拥有的要素,在形式上没有按照合同支付报酬的义务,这种成本叫隐性成本( implicit cost)。厂商自有的资金、土地、厂房、人力的应有报酬,理应列入成本,否则他 将抽出这些要素转作他用。因此,经济成本应包括显性成本,又要包括隐性成本。
1.3.1.3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fixed cost):一企业在某时段即使在产量为 零时也会发生的成本。总固定成本由诸如利息支出、抵押支出(租金)、管理者费用、工人的 工资等契约性开支所组成。固定成本是指这部分成本在一定时期内总量上是固定不变的,但 是随着产量的变化其分配到单位产量的成本是变化的。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成本 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包括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
1.3.2 总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虽然不同性质下的成本概念不同,但是他们都只是将同一个概念进行的分类描述,那就是总 成本(total cost)。所以不同性质下的总成本是相等的,即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固 定成本+可变成本,因为机会成本中就包括了会计成本,所以在该性质下,机会成本就是总 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 额的变动数。即: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而平均成本(average cost)等于总 成本除以总产量。在考虑产品的供给量时,两者的概念都是经济决策者必须记住的。
1.3.3 边际成本的相关因素

通常情况下,边际成本只按可变成本计算,由于固定成本是一个定数,不会随着产量的变动 而变动的,总成本的变动量就等于可变成本的变动量。因此,边际成本实际上是在任何产 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前面说过,边际成本决定产量,这里所说的边际 成本虽然在数值上与固定成本无关,但是并非意味着产量跟固定成本没有关系。每增加或减  少n单位的产量,固定成本分配到单位产量上的量(即平均固定成本)都是有变化的,从而 引起平均总成本不仅仅是随着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化而变化。
2 经济利润

曼昆说过,利润是生产者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从事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
2.1 企业家与利润

在现代化生产以前,由于资本家同时又是企业家,利息与利润不易区分,所以利润并不是经 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需要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许多企业的所有 权与经营权便逐渐分开,所有权属资本家,经营权属企业家,资本家的收入为利息,企业家 的收入为利润。

通常认为,利润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企业才能(entrepreneurial ability)的报酬 。这是总收入减去一切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后的剩余。根据我们上面论述的成本的概念利润 也分为下面几种: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一个厂商的销售收入,如果只减去会计成本,所得到的是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是让一个厂商继续留在原产业继续经营所必须的最低报酬。如 果一个企业家得不到正常利润,他将关掉这个企业,经营他业。因此,正常利润是厂商自有 的企业才能的隐性成本,也应该包括在经济成本之内。

一个厂商的销售总收入减去按机会成本计算的隐性成本和显现成本,就是经济利润(economi c profit)或者说是超额利润(excess profit)。因此当我们说某厂商经济利润为0时,意 味着他仍然得到了正常利润。但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利润都不应包括在成本之内。 

经济利润=正常利润-会计利润

同时,还有预期利润(Expected profit),预期利润就是长期的平均利润值,也就是用所出 现的概率加权以后的各种可能的利润水平之和。厂商就是由于预期利润的刺激,才从事生产 ,并进行创新和冒险的。
2.2 利润的形成

关于利润的形成,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理论:
2.2.1 风险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未来总是不确定的,企业家必须承担由此而产生的风 险,利润就是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报酬。例如,除火险、水险、盗窃、职工意外灾害等可以计 量的投保项目外,厂商对于无法控制和难以预测的供求变动所造成的风险,包括经济危机和 结构变动所造成的风险,必须自负盈亏。
2.2.2 创新

为了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企业家有意进行各种创新,力求更加有利的生产函数 和需求函数,在改变生产函数方面,包括生产技术、材料构成、组织管理、经营战略等;在 改变需求函数方面,包括新产品、新式样、新广告等。但是,这种创新能否取得预期的利润 ,以及能否继续进行下去,则难以确定。因此,利润是对企业家的报酬。
2.2.3 垄断

由于垄断厂商能够限制产量,控制价格,禁止其他厂商进入,因而可以减少某些不确 定性,长期保持垄断利润——买方垄断剥削和买方垄断剥削。2.2.4 剥削按照劳动价 值论,劳动是创造价值达唯一源泉,但劳动者仅获得其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劳动力的价格 ,其余被资本家所剥削,成为他们的利润。因此,利润是劳动者所承载的剩余价值。
2.3 利润的特点

与其他要素价格相比,经济利润(以下简称“利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企业才能无所谓 “边际”和边际生产力,因此利润无法像其他价格要素一样由边际生产力决定。②利润是一 种可以变动的余额,不像其他要素价格都是事先议定的。③利润不仅可大可小,而且可正可 负,不像其他要素价格均为正值。当总收入不是足以支付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时,就产生负 利润,或叫亏损。
3 生产者剩余与经济利润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经济利润=生产者剩余-隐性成本,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我们看 到图1中的相当于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起点并非为0,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中是包括隐性成本 的。再者,边际成本的概念是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其中的总成本及包括 了显性成本,也包含了硬性成本。然而,生产者剩余是收入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生产 者剩余中是除去了隐性成本的,也就无所谓需要再将其与隐性成本相减了。

另有些人认为,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固定成本,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根据经 济利润的定义可知,经济利润是等于总收入减去包含了所有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本来就不包括任何成本了,所以再减去固定成本的话那将会小于生产者剩余,等 式是不成立的。

否定了以上两种观点后,笔者认为: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从定义上来讲,对于生产者剩 余和经济利润的概念描述中不同的只是,一个是生产者能接受的最低价格,另一个是总的机 会成本。因为边际成本也是要按照机会成本来算的,所以两者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从特 点上来讲,生产者剩余跟经济利润一样,也有正负之分。当厂商生产产品过量或出现进口时 ,市场价格下降,降到低于产品的边际成本。那时保留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负的 ,对于厂商,那就是亏损。

所以,生产者剩余与经济利润就是用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的同一内容。这 跟一人直接乘飞机从长沙到北京,与一人成火车从长沙出发经过武昌、石家庄等地再到达北 京是一回事,他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效果也是一样的(都到达了目的地),只是选择 的工具和路径不相同而已。

另外,还有说法就是,生产者剩余(或说经济利润)是生产者剥削工人所得的剩余价值(参 照利润的形成——剥削)。这种观点也不完全正确。

之前我们已经区分过资本家和企业家的性质,而在整篇文章的论述中,企业家和厂商性质是 一样的,都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量的决策者。经济利润是企业经营者管理才能的报酬,那 么生产者剩余就是厂商管理整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整个公司的运营的工资报酬。按照马 克思的说法,这属于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所得。这里的剩余价值是按照 会计成本计算的,它包含的量甚至还大于生产者剩余。这个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这是不 科学的。这是完全否定了企业家(或者说厂商)的劳动报酬(虽然它们不一定直接参与生产 ),以及生产者所投入的隐性成本,对生产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至于生产者的报酬为什么通常情况下远远高于工人的工资,那是因为企业家取得管理才能的 价值(上学、培训等等)就是远高于工人获取劳动能力的价值(与生俱来而已)。否则,为 什么人人都认可学习的重要性,都想当企业家不想当工人呢?再者,企业家获得这一部分报 酬是有风险的(如利润的形成——风险),甚至还有要面临亏损、破产的风险。而工人的工 资总是呈正数形式存在的,因此,企业家获得多一点补偿也是应该的。
4 作为与生产者剩余相等的经济利润的意义

因为生产者剩余就等于经济利润,所以两者的意义就以经济利润来论述,下面简称“利 润”。

利润不仅是厂商从事生产经营的动机,也是厂商评价生产经营的标准,不仅影响整个社 会的资源利用,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这是由于预期利润的刺激,才是厂商从事创 新和冒险,促进总投资、总产量和总就业,这对社会是有利的。

企业家总是追求利润,避免亏损。因此,它的出现是一种信号,表示社会想要扩充这个 产业。利润不仅是产业扩充的诱因,也是产业扩充的手段。同时亏损也好似一种信号,表示 社会想要收缩这个产业。连续不断的亏损,是对那些未能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其生产力的创 伤的一种惩罚。它警告那些厂商:必须悬崖勒马,另找出路!

就整个社会而言,生产者的生产,不仅仅带来了生产者剩余,还带来了消费者剩余,共同构 成社会福利。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尽管企业主只关注自己的收入,然  而他的行为是被'看不见的手'引导的。”虽然经济活动的首要推动力来自人们对私利的追 求,但是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分配结果却能使整个社会的总利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肖殿荒,何穗.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傅红春.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内涵与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
[4] 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张远超,等.微观经济学(本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 罗宾·巴德(Robin Bade),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微观经济学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易攀峰,沈迪君.超级市场的规模经济与生产者剩余及消费者福利[J].西安金 融,2006,(6):18~20.
[9] 王波,文卫国,徐光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生产者剩余及报酬价值模式[J]. 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4):56.
[10] 袁庆昆.透视江苏盐业的会计利润研究与理解其经济利润[J].苏盐科技,200 7,(4):23~25.
[11] 邹礼瑞,李军.“经济利润”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4,(2):46~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