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路和沙地塘相对的是洲面坊。洲面坊之得名,可能是因为它在脉沥洲边上吧。走进洲面坊,左面都是宿舍楼。右面除了开头有间洗车场外都是私人房屋。这与河边有段距离,应该是盖了宿舍楼后才将路名移到这里的。 ![]() 走到后面,左转可出到原来的珊洲河,直行则入到洲面坊一巷。进入一巷,右面有一间三间两廊的老屋,已经破败不堪,已经很久无人住了。过了这间老屋,是一个十字路口,左面是洲面坊一巷通往洲面坊的巷道。直行通往二巷。转右到巷尾也是二巷。巷尾那座院内有一座**的青砖小楼惊艳地露出围墙外。 ![]() 我退出一巷,走到通往原河边那条巷道。这巷道的右面有座日杂公司宿舍,门牌号为洲面坊23号、25号、27号。据《东莞市志》记,东莞模范壮丁队抗日烈士攀炳坤的故居在洲面坊25号。不过那是旧门牌,这里是新门牌号,故居不一定是在这里。 走到旧河边,左面是皮革公司宿舍。皮革公司宿舍直建到河边,所以人们不能在这边岸边通过。路旁边的脉沥洲河在1992年被密封,1994年8月作为北隅珊洲水果街。这所以叫珊洲水果街,是因为脉沥洲又称这珊瑚洲。[崇祯]《东莞县志》记:昔有渔者于此网得珊瑚,因名。又传说河里有一条珊瑚木,每将下雨,珊瑚木从水中浮出,放射光芒,多时才沉没,珊瑚洲因此得名。后惧朝迁追索此物,改称脉沥洲。清未与洋人关系紧张,又传说一个德国传教士把珊瑚木盗走,放在德国博物馆里展览。后来那德国传教士得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病好了觉得这是次珊瑚木的报应,于是在脉沥洲洲头龙船塘的位置建了间医院,那就是红楼。当然这是无稽之谈。 ![]() 从兴隆桥那边走来,开始那段称作光明路,以卖百货为多。过了光明路这段,开始以卖水果为主,现改名这珊洲街。这河道据说准备掀起封盖,恢复原来的河道。我在珊洲街地面上看到有勘探的钻孔,看来传说有一点可能是真的。这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觉得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要解决河水污染的问题。否则解封后,臭气熏天,大煞风景,只怕行人避之不及。 往前行,来到一巷,巷口有一屋有新旧两个门牌。旧门牌上写着洲面坊一巷1号,新门牌是洲面坊35号。我估计门口原来是开在巷内的,重建后开在街面。 往前行到洲面坊二巷,巷口保留有一间青砖老屋。入到巷尾,左面是一座两层的宿舍,右面是那有**小楼的院子。读书时,我曾有一个高中同学住那宿舍里,我经常去他那里玩。记得那时巷尾墙后面是一个大池塘,现变成细村停车场了。那有小楼的那个院子里,除了那小楼外还有一间平房。平房有两间,每间都有门口,为独立一户。墙身剥立外皮显示出这屋下部分是青砖,上部分是泥砖。青砖有半人高,可能是以前这里经常发洪水的原故吧。这些屋很久没有人居住了,墙头长满杂草,屋顶还不知为何长有一些仙人掌。爬上宿舍一楼的栏河望进去,平房檐下的屋檐板还保留着,只是已经比较模糊了。这院子的大门画有两个毛主席像,为文革时的标志。也是有新旧两个门牌,旧门牌为洲面坊二巷4号,新门牌为洲面坊二巷5号。 ![]() ![]() ![]() 出了洲面坊二巷再往前走不远,便是一座旧东莞粉厂厂房。现这厂房街面的改为商铺,后面改为仓库。在2014年2月8日行走那天不知为何这些商铺都关着门。脉沥洲虽属于十三都,但起码在面向十二坊这面是比较繁华的。清尹士选的一首《珊瑚洲》诗写道:“太平灯火好琼楼,依旧珊瑚尚有洲。一镜宝蒸鳌海月,万江潮接虎门秋。”虽说文人多大话,但看一张1951年脉沥洲河疏浚欢庆的老相片来看,洲面坊这一带房屋栉比,仍人口密集之地。 ![]() ![]() 厂房旁是南面涌。南面涌当年是一条小河涌吧,现在是一条摆满摊档的小巷。每天早上,买菜的,卖菜的,讨价还价,热闹非凡,宛如一个小市场。 走进南面涌,右面过了粉厂旧厂房是粉厂宿舍。宿舍前的空地上有一只白狗警惕望着行人,如有人越过摊档进入空地便狂吠不止。过了两排宿舍楼,后面的横巷里有东莞粉厂幼儿园。看那斑驳的字体,应该停办了很久,但院子里却很干净。过了东莞粉厂幼儿园路口,前面,都是普通民房了,一直通出细村。 ![]() 南面涌中原有一处叫胡屋的地方,是一胡氏炮竹家族在清代中叶从万江新洲迁来居住的。炮竹在清代中叶起是东莞一大土特产,远销国外。据[民 国]《东莞县志》记:“炮竹出邑城,大者名茶炮,次名江炮,小者以药线连缀名串炮,大小相间名间子炮,邑中工作凡万余人,制成销售四远及外洋,为工艺出产一大宗。”当时莞城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炮竹半成品加工,槎朴机几乎是每家必备。我家那时倒没有做过槎朴,不过做过一种叫封九龙的炮竹手工业。这种全民造炮竹潮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渐渐退潮。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考虑安全原因,莞城范围的烟花炮竹厂陆续迁出、转产或停产。莞城炮竹业才成为历史。 光绪年间,胡氏余庆堂16世孙胡乾亨在胡屋开创了胡声隆炮竹庄,名声大振。后来他的儿子胡明新在炮台街开办公信祥炮竹厂,产品远销海内外。孙子胡有成在香港开志成炮竹铺,销售和平牌炮竹。胡融斋在和平路油巷开办荣声炮竹庄,是上世纪40年代首屈一指的炮竹庄。胡融斋的孙子胡启泰是香港行内声誉卓著的烟火专家,负责过许多国际烟火活动,业务遍及全球。1983年,胡启泰的荣志声集团产品打入国内市场。 脉沥洲四面环水,水运极其便利。脉沥洲除了胡声隆炮竹庄外,还有著名的罗华泰炮竹庄。其它先后还有广源来、昌兴、广声、三昌隆、东兴祥、球兴祥、美兴祥、振兴隆等炮竹生产大户。 南面涌另一面是原来的东莞粉厂。东莞粉厂是由1951年筹建,1952年建成投产的。1955年增建制酒车间。由于当时的华南华侨投资公司投放了6万元,所以1957年一度改名为广东省华侨东莞粉厂。这是华南第一间以湿法生产木薯淀粉的工厂。1985年与美国合资改名为东莞东美食品有限公司,是一间以木薯为主要原料,“一条龙”综合生产粉、酒、糖。后来搬迁到高埗镇北王路护安围工业区。原址建为城市搬迁小区,名为泰景花园。 原粉厂大门所对有一条桥名为何真桥,直通对面五云亭。因为位于对面何真祠旁边而得名。建成于抗战胜利后,原为木桥,东莞粉厂建成后改为水泥桥以通汽车。在密封脉沥洲河时被拆除。 东莞粉厂前面的岸边本可以一直往前走的。现在那岸边小路被搬迁小区占了,只好走上珊洲街。过了搬迁小区,前面卖树木的渐多。转入原来的岸边,有宿舍楼,牌子上写着洲面新苑1至6座。这宿舍楼前面有许多卖金鱼的店铺。以前莞城的古董市场就是在这一带,我也曾在这帮衬过,后来古董市场搬到炉街榕树头那里。 ![]() 再往前走很快就到了珊洲桥。珊洲桥始建于1934年,当时只是一条宽4米的木桥,是当时肪沥洲和陆地唯一的通道。1963年改建为宽18米可通汽车的钢筋水泥桥。现在这桥还在,只是桥栏有点歪。在一侧桥栏的中央栏板上珊洲桥三字勉强可以看出,旁边还写着1963年五月一日。 ![]() ![]() 珊洲桥所对的是洲面横街,直通东江大道。脉沥洲就是以洲面横街为界,分属北隅和西隅。过了洲面横街前面就是西隅了,这里虽然写的只是北隅,但我还是不拘于此,继续前行。 脉沥洲河自珊洲桥往下没有封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河中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阴,好一派水乡景色。可惜河水发臭,令人作呕,少了码头洗衣的少妇,少了河中嬉戏的顽童,少了河边下棋的老人。希望政府加强重视,做好污水处理。 ![]() 进入西隅那侧洲面坊,首先看到的是一间停业了的酒店。我记得这以前是叫珊洲酒店的,后来又改名为九龙酒店。在读高中时经常找这附近的同学玩,所以有一点印象。可惜从没
![]() 再往前行来到洲面坊三巷。三巷是一条普通的小巷,进巷不远右面有一间青砖屋,平凡,有所改建。 ![]() 再前行到四巷。四巷不长,也十分普通。 ![]() 再前行则来到泥围通到洲面坊的巷口。巷道较宽,可通汽车,且留待写泥围时写。 ![]() 继续来到五巷。五巷比三巷、四巷要深,巷口一座宿舍。出了五巷沿着河边继续前行,旁边的老屋大门紧闭,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十分幽静。 ![]() 很快又来到六巷,六巷比较曲折。正对巷口的那青砖瓦房颇有古意,估计是建国前后建的。 ![]() 再走到七巷。七巷里应是房管所的两层老宿舍。估计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 ![]() 再往前走,路边一座宏伟的**建筑惊现眼前。按开间,这大宅应是五开间吧。高为两层,门牌号为洲面坊118号。那楼顶的山墙、二楼的弓形栏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无不显示浓厚的民 国风味。这大宅的窗户破烂,有些甚至封了起来,看来很久没有人居住了。这大宅是什么人建的?发生过什么动人故事?这些都关在大宅的深处。 ![]() 再行不远,便到了东江大道。河道从东江大道下面流到东江,希望对东江的水质影响不会很大。在东江大道前面河道上盖了一段通道以交通两岸,无需翻上东江大道。通道还建了一座牌坊的仿古亭子供人们休息,古色古香。 ![]() |
|
来自: 昵称17146579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