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莞城志》第五篇第五章记官厅头在兴隆桥到三驳桥那一段,是古代官船停泊的码头,也是通商的港口。在1996年密封起来建成花卉街。 ![]() 官厅头原有一天后庙,[民 国]《东莞县志》记为天妃庙。据县志所记其位置为官厅头旧演武亭后面。不过这些都已圯毁,无法寻找。县志记庙是宋代所建,明万历十一年,邑人林端、刘孔武扩建,当时县官欧阳洲有记。嘉庆三年重修,道光四年苏海再重修。关于天后庙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乾隆年间,神像的珠环掉到水里。有一个商人叶光发杀条大鱼准备做菜时,发现在鱼腹中有那珠环。于是送回庙里。横沥石涌的进士吴濂曾经撰联记这件事。 天后庙虽然消失了,但还有一个狮钮螭龙耳寿纹三足铜熏炉藏在东莞市博物馆。这个炉为乾隆五十年制,重约60余斤。为生员祁捷等诚心喜认,专为天后娘娘出游所用。可知当年天后诞这天天后庙也是有出游的,俗称游会。规模应还不小。 ![]() 走入花卉街,当然满是花卉档。但也有卖金鱼的和卖古玩的档摊。左面是兴隆桥街房屋的后面,而右面行不远是原来的莞城竹器厂的旧厂址。解放前竹器多为家庭式手工业户,1954年在政府帮助下成立生产自救小组。第二年组织生产合作社。莞城竹器厂1958年成立,生产的“牡丹牌”谷箩曾送北京参展,获优质产品称号。后来竹器厂改成毛织厂。在上世纪后期这厂房做过超市,也做过布匹市场,现在作为卖红木家具的心石堂。 ![]() 直行不远,向右转了个弯。转过来不远,左面有一个大院。我记得以前院门上有写莞城毛织厂的厂名,现在当然是没有的了。以前这门口面临河涌,可能是当年上落货的码头,也可能是封河后新建的。 ![]() 再往前行几个铺位,就到了原来的三驳桥的位置。三驳桥据《莞城志》记为明朝中叶建,二墩三孔石桥。因桥面用15条花岗岩石条分三节驳成得名。此桥原来是没有桥栏的,在上世纪80年代我行走这条桥时已经装上桥栏了。现一点痕迹也看不出来。 从桥的位置转左直走是永宁梓。入巷的左面还是旧竹器厂的厂房,一楼为6个地铺,但大多关着拉闸。往前走,两边基本都是现代房屋。只有右面门牌号为永宁梓24号的还是青砖老屋。门口墙上还有一个土地门官神龛,形制古朴。 ![]() ![]() 再往前走在快出到新涌时,左面有一条小巷。走进这条小巷,里面两边都是房管所的宿舍。其中一间宿舍门上贴有房管所的催交租金的通知。行到这条小巷后段,左面有一条横巷。我在2013年12月21日上午进这条横巷行走时,有一位阿婆问我找什么。我说:“我找岁祠坊。我是研究东莞文化的。”阿婆说:“岁祠坊就在前面,那间祠堂早就拆了啦。”我追问那到底是祠堂还是庙,供奉的是谁?阿婆说不知道。这是在行走中常见的失望。 阿婆带着我来到巷尾的一条横巷,这条横巷右面通出新涌。横巷的左面不是很长,在这段横巷左面有一间青砖老屋。这时巷里的街坊也被惊动了,纷纷走出来看是什么事。好在有阿婆在,省了我不少功夫。我记得网友竹子曾在这里拍过岁祠坊一号的门牌,于是问他们岁祠坊一号在那里。他们都说应是那间青砖屋,并说以前是有个门牌钉在那里,可能是前几天找人修瓦面时弄丢了的。后来我问竹子,竹子也说是那间老屋。 ![]() ![]() 据街坊们说在老屋对面的那边屋原来是一条涌来的,这涌的另一边是兴隆街。过了这间老屋再过一间屋向左转还有一小段横巷。这横巷的右面是原竹器厂,据街坊说原来是个菜园来的。这段横巷中有两户人家,分别是永宁梓68号和永宁梓70号。其中68号从院外看是间青砖屋来的。 走回永宁梓返回三驳桥,不上旧河道,沿着旧岸边向前行,旧岸边一棵大樟树看来也有几十年年头了。前面是属花粉街。行不远左面有小巷曲折通出永宁梓,门牌号属于花粉街。再往前行,左面是真正花粉街的街道。花粉街以前写过,不再详说。再往前行不远很快到了建华新村入口,建华新村入口的另一边便是猪屎园了。 ![]() ![]() 猪屎园个名如何得来容后再提,且说这里是猪屎园尾,首先是一排宿舍楼。在第一个地铺曾经作过发猪肉补贴的窗口。 过了这排长长的宿舍不远,有一条小巷。转入这条小巷,一条横巷向左面延伸。2014年1月5日我走到这横巷尾,最后那间屋的门是开着的,有一个小女孩站在门口。于是我问她猪屎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那小女孩没有答话,反而有一位阿姨走出来说:“你要问出去外面问,这里有小孩。”阿姨,你当我是什么人?我不吭声。有一位阿叔走出来说:“以前这里是捡猪屎晒干用船运出去卖的,所以叫猪屎园。有几次话改名的,但老人不同意。” 我说:“当然不要改,这个名字很有意义。”这个名字充分表现了当年猪屎园人的艰辛,老一辈人当然对它很有感情。我记得时尚坊主曾经拍过猪屎园并说这里的人是姓钟的。于是问那位阿叔猪屎园是不是姓钟的。阿叔说:“这里是姓钟的,以前这里只有四户人家。”我继续问:“那你们是从那里迁来的?是从什么时候迁来的?”阿叔答:“我们是从饮平迁来的,从我白公那时已经迁到这里了。大概是光绪年间吧。以前这里是属梨川的,我们向梨川交租的。”想不到梨川的范围是这么广,我作为梨川的子孙也感到十分光荣。 转出这条小巷,再行不远便到了旧光明市场。在旧光明市场旁边也有一条小巷。从这条小巷进去,左面那巷道很快就行到尽头了,右面那条巷后面是一个用铁门锁住的大院,旁边是一栋两层的老宿舍。如那位阿叔所说,这里当年只有几户人家,这些房屋都是解放后建的。 ![]() 走回三驳桥,从当年的河道上走。两边都是都是花档陶瓷档。在右面原来是叫河唇坊的,和城内的河唇坊同名。坊中原有座尹氏祠堂,在祠堂旁边有一座三进深的补锅馆。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全县的补锅佬都集中在馆里进行晚餐团聚。相传在抗日战争前,补锅佬们酒足饭饱后开炉熔铁,到晚上九点表演打铁花。打铁花东莞人称作拍火花,表演在馆前的大地堂上。每到表演时,大地堂周围围满观众。只见补锅佬右手拿着一个壳在烧得通红的炉里舀满铁水,左手拿着一块厚木板走到地堂中央。猛的将左手的木板由下往上向右手装满铁水的壳拍去。“劈啪”一声,铁水向天空飞溅,恰如天女散花。观众纷纷拍手叫好。补锅佬接二连三表演,把铁水击得如火树银花,十分好看。有一些铁水落到河里,叮咚作响。1938年日寇占领莞城后,不再有打铁花表演了。 ![]() 打铁花源自河南省确山县,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据介绍,打铁花表演原是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经千年流传,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河南确山“打铁花”很有讲究,要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瞬间梦幻般的美丽震慑了在场所有的人。当然东莞那时的打铁花没有这么隆重,但有谁知道打铁花的手艺居然也曾流传到东莞来。 ![]() 再往前行,来到旧光明市场旧址。看**地图,这里那时是叫灶君庙的。解放后属于猪屎园,莞城建筑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在这里开发了过万平方的工场。1996年莞城建筑公司迁走后,光明市场搬到这里。后来光明市场搬到糖果厂那边,这里作为以卖衣服为主的城外步行街。后来将中心部分办了个莞城茶楼,可惜开了不久倒闭了。现在重新开了个家福茶楼,但一些侧门莞城茶楼的招牌还存在着。 ![]() ![]() ![]() 说毕光明市场的沦桑变化,再看看对面。对面原来的私人屋楼下在光明市场时代已经改为铺位了。那些铺位卖的东西现在和以前还差不多,都是食品、饮料批发等。在靠近路口那里有一排宿舍。那宿舍的门牌号居然是写着镇海路。镇海路原来是北门外的一段路,后来并入光明路,想不到这路名会在这里保留。 ![]() ![]() 过了这排宿舍就到了沿河路了。沿河路的另一边是原来的深水湾。 ![]() |
|
来自: 昵称17146579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