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厘金局当差之前,易翰鼎一家断米断炊,要大儿子出去借米下锅,才能维持生活。其妻即将临盆,易翰鼎担心她夜间生产,因为家里连盏油灯都没有。厘金最初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解决军费不足而设立的,地方政府对过境货物加收一厘,也就是百分之一的商业税,在全国实行后,没有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各地任意征收,所以即便是个最底层的小官也是个肥差,清末官场中有“署一年州县缺,不及当一年厘局差”的俗语。 1891年,在易翰鼎41岁时,郭嵩焘又推荐他去了两湖书院,成为两湖书院的第一批学员。两湖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创办之初,书院聚集了湘鄂两省的学子才俊,那里曾经出过黄兴、章士钊、李四光等一批名人大家,能去那儿学习,是一个读书人难得的机遇。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易翰鼎成绩优异,光奖学金就得了二百多两白银。但参加科举考试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从此心灰意冷,遂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人生梦想。据他自己的文章记载:“一夜梦中,独坐一室,悲歌感慨,涕泗纵横,既而拍案大呼曰:湘阴易翰鼎,有古侠士风,久欲为当世效驰驱之力,乃至今沈埋草野,岂不悲哉!彷徨四顾间,忽醒,则果,泪流湿枕矣。”1893年易翰鼎离开了两湖书院。 易翰鼎是一个有气节、有远见的读书人。为了给子孙留下一本修身持家的教材,1920年,他在70岁时,出版了一套书——《太平草木萌芽录》。该书共三本,由北洋政府的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题写书名,完整地记录了易翰鼎从十六岁到七十多岁的人生轨迹,巨细无遗。如今该书被分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1925年,易翰鼎在75岁时写了最后一篇文章,其中说:“自叙平生至愿,荣华富贵皆在所后,惟望子孙留心正学,他年得蔚为名儒,则真使吾九泉含笑矣,群孙勉乎哉!”表达了对子孙的殷切期待。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两湖书院的创办者、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深受震动,1896年,他上书光绪帝,改革两湖书院,创办新学,培养实用人才,不遗余力地把优秀学生送到日本去留学,从而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易翰鼎虽然在两湖书院没有寻找到机会,但却受到了张之洞新式思想的影响,所以,几年后他把自己的二儿子易甲鹇(1873—1954)也送到了两湖书院读书。易甲鹇在此念书的时候,接受了新式教育,并成为了清末第一批被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公费留学生。该校是日本一所著名的军校,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蒋百里、阎锡山等中日高级将领,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学成归国后,易甲鹇担任了清末新军的高级将领,当时新军将领的收入不菲,他就用自己的薪水在老家湘阴营田镇修建了豪宅“言馨堂”。占地32亩、两万一千多平米,共有145间房,四进院,院中有院,15个天井,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功能非常齐全,有粮仓、晒谷坪、磨坊,还有一个供孩子们读书的学堂。易氏聚族而居,在言馨堂居住了100多人,吃饭时要敲磬。后来,易甲鹇跟随黎元洪参加了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后,拒绝袁世凯的拉拢,再次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大学。1915年回国后,他不愿为军阀效力,退隐家中。易翰鼎一定没想到,他把二儿子送到两湖书院的决定,在四十年以后,还将挽救家族的命运。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湖南成为抗战的前线。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营田位于湘江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是日军水路进攻长沙的必经之地。23日凌晨三点,日军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重兵突袭营田,不到12小时,驻守营田的中国守军第37军95师569团几乎全部阵亡,营田沦陷。之后,日军开始了残忍的屠杀,被俘的国军副团长甚至惨遭剥皮致死,当地村民遇难10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史称“营田惨案”。 易氏家族遭受灭顶之灾,被杀400人左右,留下姓名的就有253人,涉及近100个家庭。被杀者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仅仅1岁,很多家庭都是父子兄弟惨遭灭门,但幸运的是易中天这一枝却躲过了此次浩劫。1939年9月23日的那个深夜,当日军的信号弹划过夜空,很多乡亲还以为是烟火,跑到河边去看热闹,已经赋闲在家的易甲鹇却意识到了灾难的来临,叫醒了熟睡的家人,用箩筐挑着孩子,扶老携幼,带领全家男女老少30多人,连夜匆忙逃离营田,活了下来。刚刚走出约十里路,就看到日军飞机轰炸了“言馨堂”,从此,全家人成了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 易氏家族是分三批逃离营田的,1939年2月,也就是“营田惨案”发生的七个月之前,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任教的中学为了躲避战火,迁移到了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大伯父把家里的孩子们也都带过来上学,这是第一批;两个月以后,时局越来越紧张,家里的女眷也由易中天的奶奶带领逃离了言馨堂,投奔过来,这是第二批;第三批,在营田惨案发生的当夜,剩余的30余人仓促出逃,直奔湘西五车堂。 冈村宁次肯定不知道,在自己的炮火之下,难民中竟有一位比自己高三届的大师兄。当然易甲鹇也不知道,坐在飞机上指挥作战,下令将炸弹投在自家屋顶上的人,正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师弟冈村宁次。七十五年后的易中天,在了解了二爷爷易甲鹇的经历和在逃难中所起的作用后,连连惊叹。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1939年9月23日的深夜,在日军的炮火下,挑担行走的逃亡者当中,他的一位亲人,还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发生过联系。抗战时期,为了避免暴漏自己留日的身份,易甲鹇每天上山捡柴、种地,就好像农民一样,真是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 易中天家族在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居住生活了7年,渡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这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五车堂虽然比“言馨堂”小的多,但也有几十间房。他们在此开荒种菜、种红薯,纺纱织布,做衣服,还从山中采来植物的茎叶,制成颜料,把衣服染成绿色。抗战时流亡学生集中的蓝田奇缺煤油,易家便开始研制照明蜡烛,当时五车堂易氏生产的“金鸡牌蜡烛”十分畅销。就是在这种逃难的日子里,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每天晚上点着蜡烛,编写完成了100多万字的中学历史教材——《初中本国史》,在湖南省内被广泛使用。 易君乾(1936—2014),易仁荄之子,易中天的堂兄,来到五车堂时3岁,甘肃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甘肃省渭源县一中副校长。他在2013年12月6日写给易中天的信中回忆:“在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湘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五车堂),有一个来自湘北战争前线的大家庭,曾在这里有苦有乐地生活了七年,七年里这个大家庭先后有三位老人去世,有两个堂姑、两个姐妹死于痢疾流行,然而也有八个孩子在这里降生。”从易氏家族,我们也可以看出抗战时期中国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复刚(1943— 易中天的曾祖父易翰鼎,在其孙易仁荄北上天津去念书的时候,送给他一块昂贵的欧米茄怀表。易仁荄一直戴在身上,1990年临终时传给了其子易君乾。2013年底,癌症晚期的易君乾又把它传给了堂弟易中天,希望他能够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探寻“言馨堂”族人艰苦奋斗的历史,去体会“言馨堂”传家的精神,去体验“言馨堂”易家的灵魂,其灵魂的源头就是其曾祖父寿梓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