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别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卷上)、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金匮》肾气丸(《内科摘要》卷下)、桂附八味丸(《医方集解))、桂附地黄丸(《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处方干地黄128克 薯蓣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泽泻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制法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1.抗实验性病理代谢的研究 《日本汉方医学》1982(4):10,给增龄大白鼠投与八味地黄丸,探讨了谷光甘肽代谢,结果①晶状体中GSH和GSSG有意义地增加,推测八味地黄丸有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效果,②血中GSH增加,推测八味地黄丸参与红细胞膜的谷光甘肽代谢;③睾丸中GSH增加,提示八味地黄丸参与DNA合成和谷光甘肽代谢。2.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研究》1982(1):46,用八味丸粉末给链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模型口服,结果表明八味丸能有效地抑制其饮水量、尿量、血糖及尿糖量。而组成该方的单味药仅山茱萸有效,并进一步找到抗糖尿病有效成分为熊果酸及齐墩果酸。 功能主治温补肾气。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注意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备注方中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肾中水邪;牡丹皮清肝胆相火;桂枝、附子温补命门真火。诸药合用,共成温补肾气之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金匮》卷下别名八味肾气丸、地黄丸、八仙丸、补肾八味丸、八味地黄丸、附子八味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附桂八味丸、桂附八味地黄丸 组成干地黄8两,薯蓣4两,山茱萸4两,泽泻3两,茯苓3两,牡丹皮3两,桂枝1两,附子(炮)1两。 功效温补肾阳,引火归源,阴阳双补。暖肾脏,补虚损,益颜色,壮筋骨。补老人元脏虚弱,腑气不顺,固精髓。久服壮元阳,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咳喘、水肿脚气、消渴、转胞、久泄、阴疽等属肾中阳气虚衰者。虚劳腰痛,或短气有微饮,或男子消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及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虚劳不足,大伤饮水,小腹急,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肾气内夺,舌喑足废。冷证齿痛。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大便不实。禀气虚,骨弱,7-8岁不能行立。肾水不能摄养,及脾虚不能克制肾水,多吐痰唾而不咳。两尺脉微弱,阴阳俱虚。肾虚不能摄水,津液不降,致成痰饮,咳逆,潮热,盗汗。脾肾虚寒,土不生金,肺金亏损,肺气虚不能摄血,面色萎黄,时或咳嗽见血,脉多空大无力。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困于中而成水肿,或阳虚小便不通。肾脏真阳不足,火不归元。百会疽漫肿平塌,紫暗坚硬,面赤而烦,口干不渴,唇润,属阳虚浮泛者,及颊疡牙关紧急不开或旁肿不消,脓水清稀,因而成漏,复被寒侵疮孔,致生多骨,经年缠绵难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5丸,酒送下,每日2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生葱、醋物、芜荑;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表现者,不宜使用本方。 药理作用①抗动脉硬化作用的研究:日人渡边宣佳等报告,服用八味地黄丸后,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且尤以女性为显著。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本实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②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82;1:46):采用链脲佐菌素(简称STZ)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发现八味丸中抗STZ 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为山茱萸中的熊果酸与齐墩果酸。由于上述有效成分在八味丸的水提干浸膏中未能检出,故研究者认为应用八昧丸治疗糖尿病时,以古方丸剂或散剂为宜。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4:40):本方对小鼠体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抗体产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金匮肾气丸可显著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并能促进抗体提前产生。 临床应用1.痞结泄泻:一人坐立久则手足麻木,虽夏月亦足寒如冰,复因醉睡觉而饮水复睡,遂觉右腹痞结,摩之则腹间沥漉有声,得热摩则气泄而止,饮食稍多则作痛泄,此非脾胃病,乃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虚寒使之然也,服八味丸而愈。 各家论述1.《医经溯洄集》: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余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盖兼补气也。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立补下焦火也。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附注八味肾气丸(原书卷下)、地黄丸(《圣惠》卷九十八)、八仙丸(《养老奉亲》)、补肾八味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八味地黄丸(《小儿痘疹方论》)、附子八味丸(《证治要决类方》卷四)、金匮肾气丸(《赤水玄珠》卷七)、桂附八味丸(《简明医彀》卷四)、桂附地黄丸(《简明医彀》卷八)、附桂八味丸(《医方论》)、桂附八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一)。本方方名,《崔氏方》引作“八味九”(见《外台》):改为汤剂,名“肾气汤”(见《普济方》)、“八味地黄汤”(见《辨证录》)“八味饮”(见《西塘感证》、“加味地黄汤”、“桂附地黄汤”(见《金鉴》)、“八味汤”(见《杂症会心录》)、“阳八味汤”(见《医门补要》)、“桂附八味汤”(见《喉科种福》)。 《备急》引陶氏(见《外台》卷十七)方名肾气丸 组成功效调中,补筋脉不足。 主治短气,腰痛身重。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加至20丸,以酒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忌芜荑、生冷。 《千金》卷十九方名肾气丸 别名组成桂心4两,干地黄1斤,泽泻8两,薯蓣8两,茯苓8两,牡丹皮6两,半夏2两。 主治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1日3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干地黄丸、桂心丸(《普济方》卷二十九)。 《竹林女科》卷二方名肾气丸 组成熟地黄8两,菟丝子8两,当归身3两5钱,肉苁蓉5两(酥炙),山萸肉2两5钱,黄柏(酒炒)1钱,知母(酒炒)1钱,破故纸(酒炒)5两。 主治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 《洞天奥旨》卷九方名肾气丸 组成轻粉3分,生甘草5分,黄柏1钱,铜绿3分,乳香5分,冰片1分,黄丹5分,没药3分。 主治水流麻根疮。足后跟之下,色赤皮烂,内有肉丝,缕缕状似麻根者。 用法用量先用苎麻根1把,苦参2钱煎汤1碗洗,疮臭腐后用此方药末掺之。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极细末。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方名肾气丸 组成羊肾2具(炙),细辛2两,石斛4两,苁蓉4两,干地黄4两,狗脊1两(黑者),桂心2两,茯苓5两,牡丹皮2两,麦门冬3两(去心),黄耆4两,人参2两,泽泻2两,干姜2两,山茱萸2两,附子2两(炮),薯蓣2两,大枣100枚(取膏)。 主治丈夫肾气不足,阳气虚衰,风痹虚损,腰背痛脚疼,耳鸣,小便余沥,风虚劳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渐加至30丸,酒送下,每日2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以枣膏合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千金翼》卷十五方名肾气丸 组成薯蓣3分,石斛3分,苁蓉3两,黄耆3两,羊肾1具,茯苓2两,五味子2两,远志(去心)2两,当归2两,泽泻2两,人参2两,巴戟天2两,防风2两,附子(炮,去皮)2两,干姜2两,天雄(炮,去皮)2两,干地黄2两,独活2两,桂心2两,棘刺2两,杜仲(炙)2两,菟丝子2两。 主治五劳七伤,脏中虚竭,肾气不足,阴下痒,小便余沥,忽忽喜忘,悲愁不乐,不嗜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20丸,空腹酒送下,每日3次。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保命集》卷下方名肾气丸 组成苍术1斤(米泔水浸),熟地黄1斤,川姜冬1两,夏5钱,春、秋7钱,五味子半斤。 功效养血益肾。补肾虚,消水肿。 主治阳盛阴虚,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 用法用量每服100-200丸,食前米饮送下或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相关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