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研究回文赋,抢先一步了。^_^
(一)、古代的回文赋
回文体用在赋中叫回文赋。辞赋回文是辞赋的特殊表现形式,回文赋因为篇幅整体回环,给人一种如入回廊的感觉,隽永绵长,在赋文的意境中徜徉,令人惬意。
杂体赋种类虽不多,但篇数却不少,像演连珠收集到300多首,七体赋篇目有近50篇,问答体赋体就更不得了。可是它们却没有回文赋的名声响亮,这大概是回文赋的亲朋好友多的缘故,有回文诗,回文词,回文曲,回文铭,回文联,回文谜,数量以万计,影响巨大。所以流传下来的回文赋虽然不足十篇,却人人知道有回文赋,很少有人知道有七体赋,更没有几个人知道有演连珠。
别看回文诗词人多势众,发展到赋的时间却较晚,第一个写回文赋的大家以为是清朝的石庞,这未免太欺负回文赋了,它的时间可提早到南唐的胡元龟,史载他“世为庐陵人,居永新。少有俊才,常候本邑宰,宰见其风貌环杰而礼趋生犷,欲穷其艺学。因新画屏为戏珠龙,乃曰:‘请子咏之’。元龟执简造次而成,因讽宰受贻去:‘翻身腾白浪,探爪攫明珠’。宰昼为设饮馔,尽欢而罢。后有人为宰发之,宰怒,使人追捕,欲苦之,元龟亡入金陵。会吏曹徐郎以宾馆之。未几,郎为子娶亲迎之,夕毕,命寮属设笺管。徐有同舍郎在坐,问曰:‘今夕诗相为谁’答曰:‘有螺江故造士焉’。即大咍,以题试之。元龟援毫裂笺,不刻而成,即览之,颔而已。元龟以回文诗嘲之,郎辞以赋题,又连飞数章讥切,皆以回文体,郎一辞不措,伪醉而去。由是众慕之。”这个斗诗场面很有趣,吏曹徐郎的同僚(同舍郎者,同僚也)开头很轻视胡元龟,考了胡元龟一首诗,竟然不置一辞,于是胡元龟用回文诗嘲讽他,吏曹徐郎的同僚却故意说要写的是赋,“郎辞以赋题,又连飞数章讥切,皆以回文体”,胡元龟没有被难倒,第一篇回文赋便是这样在急智中诞生了。可惜,这篇回文赋没有流传下来。
后无记载写回文赋的,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十三岁的小孩石庞,有《回文雪赋》一首、《春赋》回文一首。
回文赋为什么这么少呢?刚刚以为这是回文体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首先,回文的的难度高,弄个四句还可对付,要长篇大论,太难了。其次,写作回文诗词与研究研究回文理论的人都知道,回文体多用来写景和抒情,由于词语受回文的限制,很难写人和事,特别难于写政治事件。赋这种文体偏偏以写君臣治国理政为重点,以讽喻为手法,这一点正好是回文体的死穴,所以春风迟迟难越雁门关。就是回文赋出现了,流传下来的也多数是写景,少数是抒情(写相思的),写治国理政的一篇也无,因此写了几篇后便后无来者了。到了当代,虽然戴永兵和王大沐两位老兄想复兴回文赋,但实质上仍然陷于描写,而疏于颂扬,政治难于张开,只好蜻蜓点水,惊鸿一瞥而已,语言制约它呀。如果说七体和演连珠的文字游戏味较浓,那么由于语言制约,回文赋则更显得是文字游戏了,它只能显示作者语言功力的高低和运用语言的智慧。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文字游戏浓而轻视它,因为汉语回文这种文字游戏是世界语言中独一无二的、最了不起的。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本来十三岁的小孩石庞一篇《回文雪赋》足于名震天下,但由于他反对应举,一生不参加考试,又有“异端”思想,因此在修四库全书时,他的优秀作品不得不收入,《四库总目》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中收了石庞的《天外谈》·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却在评语中极尽诬陷之事:“国朝石庞撰。庞字天外,太湖人。诗文皆纤仄佻巧,堕入魔趣,惟《回文雪赋》一首、《春赋》一首,为自古所无之格,盖小有才而未读书,聪明过於学问者也;至《游春赋》之每句,用一部偏旁之序,则弥无可取矣。”把一个奇才天才全才说成不学无术,只会用小聪明,堕入魔道,这样的评价,谁还敢再去写回文赋?但是他的回文赋是无法抹杀的,影响巨大,因此清朝时写回文赋的仍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在乾隆时期。
据资料,李昽清衡阳人。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任攸县教谕。有《回文月赋》。
清朝雍正时“张南华(鹏翀)詹事,今之谪仙也,天才敏捷,诗具宿慧,兴到成篇,脱口而出,妥帖停匀。南华少时作《回文赋》八首,自然清丽,亦前人所无也。”这个“赋”是赋体还是诗体,不得而知,但用首而不用篇,也有可能是诗。张鹏翀字天飞、抑斋,号南华散仙、漆园散芄,嘉定人。雍正五年进士,官詹事府詹事。工书法,亦擅山水。这些回文赋不是写在雍正年间,就是在乾隆年间。
张锦,字士絅,生于乾隆十年(1745),卒于嘉庆四年(1799)或稍后,因生日为九月九日(菊节),故自号“菊知山人”。张锦一生爱菊颂菊,作有《菊花吟》百篇,自谓“世之知余者莫如菊,而世之知菊者亦莫如余也”,以菊之知己自喻。晋城市阳城县化源里人,清乾隆时期重要的传奇作家。尤以戏曲创作最为有名。于乾隆朝末期创作出两部“新”传奇作品,即《新西厢记》、《新琵琶记》。张锦年少才高,其友郭兆麒曾作诗扬其文名:“早年妙句吟霜叶,半世前身赋玉楼。”其一生创作丰富,诗词计有《雁字诗》、《菊花吟》(今藏于山西图书馆)、《梅花诗》、《回文赋》、《塞外词》,戏剧计有《桃月源》、《鹊桥仙》、《新琵琶》(今藏于大连图书馆)、《新西厢》(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另有别集《蜃楼集》、《菊知著述》(今藏于国家图书馆)。这篇《回文赋》不知尚在否?
乾隆时王曇继室金礼嬴《拟赵阳台回文诗》,这是比苏若兰的璇玑诗还复杂首数更多的杰作,王曇称为《黼黻图回文诗》并附读法。而且给她写了一篇序,王曇也是个才子,他的《黼文锦序》是篇赋,居然也是一篇回文赋。
翰林院庶吉士聶铣敏,有《回文赋》一卷,原文暂没见到,但看目录,似乎只是第一篇是回文赋(书店有《聂铣敏回文赋卷一,二》、《进呈御览回文赋》衡山/聂铣敏著)。聂铣敏(1775~1828)字晋光,号蓉峰,清湖南衡山县人。聂焘孙。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改兵部主事,授编修,典贵州乡试,督四川学政,门生颇多。后迁绍兴府知府,有惠政,卒于官。平生著述甚富,有《寄岳云斋试体诗》、《蓉峰诗话》、《玉堂存稿》等15种书传世。
还有《厓山志》下卷七有赵允闲写的《厓门大忠祠回文赋(并序)》《厓山志》下卷七还有一篇《厓门吊古回文赋》。
清嘉庆三年修撰赵介山,取辟雍回旋之义,进《回文赋》。
嘉庆十三年编修朱方增进《圣驾巡幸津淀礼成恭纪四声回文颂十章》。
清末易顺鼎有回文赋1篇。
这些赋多数虽然没收集到,但有的存在宗谱中,有的存于个人集子中,算一下有十多篇,回文赋并不兵少将寡呀。
(二)、回文赋的复兴
近七八十年没听说谁写过回文赋,回文赋似乎寿终正寝了。网络兴,2008年前,有“手缺一指”者首先写了两篇回文赋,仿佛给网络投下了两颗炸弹。紧接着又有奇诗派著名诗人、图诗巨匠山东德州孙希平先生写作了一篇,有个叫菂叶儿的也写了一篇。回文赋开始复苏。在跃跃(刚刚的网名)的影响下,2010.11.美籍华人王大沐开始创作回文赋,首先在红网发表了《故乡赋》,到现在写出了7篇,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去年陕西西安有一个叫思彗的(男性)崭露头角,到现在写出了9篇回文赋。今年齐鲁诗歌5期又发表了上海朱荣兴的一篇回文赋,短短几年,竟然出现20多篇回文赋,看来我说的回文必大显于天下,不光是诗词,连赋都有这种趋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