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专业相机的渐行渐远 如果你一直关注相机市场,那么在十年前左右的2004年,主流的DC都是基于专业设计的,比如当时名噪一时的红圈镜头DC(镜头上有佳能目前顶级EF镜头的红圈) ——佳能Pro 1;以及银色的索尼F717等等;在接下来的时间,随着以佳能300D为代表的一万元内单反的出现;以及佳能5D为代表的两万元全画幅单 反的发布;“专业”“严谨”“高品质”这些字眼离普通消费者渐行渐远,甚至目前几乎所有入门微单(单电)单反都开始走“半傻瓜机”的路线。或许 5D Mark III能在专业,均衡,严谨方面做到民用相机的极致,但是并不是谁都能负担整套系统近三万元的“起步价”以及超过1.5公斤的重量;那么 如何在低价格区间和低负担完成相对专业的拍摄,小马克兔——佳能G1X Mark II就这样诞生了! 佳能G1X Mark II的“双重跨界”定义 佳能G1X II身上有两个层面的跨界概念。第一是相机拍摄层面的:G1X Mark II可以是一台非常简单易用的“傻瓜相机”,同时也可以变身成一个具备三个全自定义波轮和极快速操控的专业相机,这个性质在一些中级单反上也可以实现,比如EOS 60D/70D。
除此之外,G1X Mark II的第二层跨界概念源于其自身的性质。它兼顾了1.5英寸CMOS感光元件、高素质大光圈镜头和全金属机身这样的“大相 机”配置,却保持了相对小型化的机身。诚然,一些最极致的小型可换镜头相机已经做到了更加小巧,比如松下和奥林巴斯等诸多产品,在稍后笔者会和大家进行更 深一步的讨论。
文章开始,再次回到佳能G1X Mark II的本身。在多家国内外网站的评测中,网友们都将它和微单(单电)类型相机进行对比。虽然这两类相机的本质是不同的,但既然佳能G1X Mark II和微单卖到了一个价格区间,为什么不拿来PK一下呢。 闲话少叙,下面就开始这场跨界的PK。 ·金属or塑料:做工和用料对比 在相机的设计和做工上,存在很多不能调和的矛盾,比如材质,体积,重量,成本。说实话在第一次拿到佳能G1X Mark II的时候,明显感觉比我预想 的要重一些,而如果你翻开说明书查看数据——裸机不含电池516g!而体积相似的索尼A5000含独立镜头只有210g+110g;以做工为标榜的OMD 系列奥林巴斯E-M10裸机350g,镜头约90g;富士X100s裸机为405g。
我并不认同“重量=做工”这样的绝对理论,但是如果你有机会简单拧下来佳能G1X Mark II家族相机的几颗螺丝,你就会发现这 G1X Mark II体积不大但是重量很大的原因是“能用金属的地方全都用镁合金”,其中包括挂绳孔小组件、折叠屏幕后面的挡板、整块合金材质切削的模 式转盘(很多机器是两个铝片中间夹着塑料)、两个镜头前面叠罗汉的两个转轮……与此同时在涂层工艺上,G1X Mark II采用了和佳能很多G系列相机 相似的涂层原理。这种涂层非常的坚固,目前在网上找不到之前产品脱落的案例。
与此同时,笔者也并不否认为数很多“能用塑料就用塑料”的设计;就大多数情况来说,对于20几岁的小妹妹来说,相机一定是越轻便越好;同时塑料和铝合金的价格也比镁合金便宜不少,这样能立竿见影的降低相机的成本。
第一部分对比的最后要说明一下,佳能G1X Mark II为日本原装生产。目前5000元以内的日系微单新品(单电),除了佳能EOS M2系列为日 本制造外,其余几乎都集中在中国大陆、泰国等产地。虽然中国和泰国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如果你硬要去一点点对比做工的精密程度,那么笔者 认为还是能够分辨出不同产地相机之间的差距。
结论:佳能G1X Mark II可以说是目前市场上材质“密度”最大的小型相机,简言之,他的触感有点类似于抓一个老式的高级旁轴相机。可以毫不夸张 的说,G1X Mark II的做工水平和选材级别达到了EOS 5D/7D、尼康D300s这样的一流水平。如果和可换镜头相机比,目前几乎只有奥巴 OMD系列新品EM10,以及佳能自己的EOS M能在选料上与之媲美;而就做工而言基本上G1X Mark II可以做到同级别最佳。 与此同时,由于G1X Mark II用料中金属比例采用的很高,所以导致其重量在不安装电池的时候就达到了516g,超过同价位所有新款微单,甚至和结构复杂的小型单反相机佳能100D套机都很接近了。 ·以小博大:镜头和虚化对比 如果说相机的重量和材质是有关系的,那么镜头的镜片规模和实际参数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佳能G1X Mark II镜头参数是12.5-62.5mm, 等效24-120mm/F2-3.9。对于一个实际光圈较大,带防抖,变焦比5倍的镜头来说,毫无疑问这枚镜头的镜片数量和规格都是相当庞大的。很多人会 问:为什么在1.5英寸这样的“准APS-C”画幅下,这样一颗复杂的镜头能做的如此小巧的体积。其实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不涉及更换镜头的问题,所以 佳能G1X Mark II可以将法兰距做的非常短,甚至后镜片几乎贴到CMOS上;第二,这个镜头采用伸缩式的设计,在不工作的时候能够电动缩回到机身 里面。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高级DC都采用的方式,如索尼RX系列。
说完结构,我们来看这枚镜头的素质。在第一代G1 X上,佳能等效28-140mm的镜头除了微距不够近以外,在光学素质上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而第 二代产品,佳能做了三个非常明显的改善:将广角从28拓展到24mm;强化了微距对焦到5cm;全焦段提升了一整档光圈。可以说完全弥补了前代产品的缺 憾,做到了同类相机里的巅峰。
不过在这里,我们在评测相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佳能G1X Mark II在进行近距离拍摄(广角端20mm之内,长焦端0.7m之内开始明显)的 时候会出现光圈全开(缩1档光圈此现象基本消失)轻微雾化的现象。而如果广角端拍摄对焦距离超过40cm;长焦端超过1.2m,这种情况就没有了,即便光 圈全开也会展现出如G1X第一代一般的优秀解像力。这种情况非常的少见,不过并非没有先例,笔者在使用富士X100和索尼RX100系列的时候也发现过。 以笔者对于镜头结构的了解,因为这些镜头追求超薄结构没有专门对于微距优化的浮动镜片组,所以会有上面的情况。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大家在使用时不必过分 担心。
由于G1X Mark II采用的是为CMOS“量身定制”的复杂结构镜头,而绝大多数18-55是以成本和光学结构通用性作为设计标准的,因此 G1X Mark II的镜头素质是要优于微单套头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微单相机拥有诸如蔡司16-80 ZA这样的高级小镜头,但这个镜头的价格已经远 超G1X Mark II的整机售价了,因此笔者认为二者不具备可比性。 结论:佳能G1X Mark II镜头是整个机器的成本的一大支出,复杂的设计和高规格的用料让我们获得了兼顾焦距,素质,体积和全程大光圈的良好体验,明显超越所有套头自然是预料之中的。 ·PK第三轮:速度的操控 目前来看,在135规格相机中,越是专业的产品,在速度和操控上下的功夫越大。这一点同时印证了在“拍到了”和“拍好了”这二者里,前者是更加基础和迫切的需求。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民用相机,甚至iPhone手机也开始注重相机的拍摄速度,而不只是一味的在谈画质。
由于佳能相机在对焦速度上一直是出类拔萃的,从1DX/5D III采用的61点对焦系统,到70D搭载的双像素对焦系统。一直以来佳能的对焦速度都是 业界标杆。虽然G1X Mark II并没有采用“双像素”AF的黑科技,但是它依旧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AF驱动能力(甚至能感觉到马达驱动镜片带来的惯 性),相比上一代产品有了质的飞跃。
而以索尼为代表的APS-C微单产品也展现出在对焦系统上令人称赞的对焦性能提升,其中作为索尼最快速的微单——A6000,已经在对焦速度上几乎超过 自家采用SLT半透镜结构的传统相位侦测系统。不过笔者使用的微单(单电)相机中,奥林巴斯的对焦速度还是能明显感觉优于其他产品的。其原因有两点:小画 幅镜头驱动对焦镜片相对简单;垂直入射光线有助于对焦系统工作。
如果将对焦系统从高到低排列,最优一级是中高端单反对焦系统、70D双像素对焦系统、奥林巴斯全系列对焦系统;其次一级是索尼A6000、佳能 G1X Mark II、入门单反对焦系统;最后一级是其他相机和一些简易的单反对焦系统。不过这里要提及的是,最近两年,传感器对焦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 迅猛,基本上不会给各位的拍照带来不爽的地方。 在操控上,目前大众摄影的趋势是完全依靠智能调节参数,采用最傻瓜的方式按下快门,或者 触控屏幕完成拍照。在这一点上,佳能G1X Mark II和一些奥林巴斯的部分微单做的都不错,尤其是触控快门的引入,能够非常直观的把对焦和拍摄变成 一体化操作,非常适合初学者。
但不同于5000元以内的中低价格微单,佳能G1X Mark II是这里面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拨轮+快门操控的厂商;我们知道,凡是专业单反(微单) 相机,都是通过遍布在机身和镜头上的多个拨轮来完成绝大部分拍摄的。而佳能G1X Mark II在这里提供了完整的自定义三拨轮操控规则,便于熟练使用 者以极快的速度操控相机。 结论:目前所有主流中高级相机在速度上都进步飞快,并且无论是对焦,连拍还是菜单响应都几乎能提供数年前旗舰 机型才有的酣畅;索尼从NEX-5N开始,每一代微单都平均能提供30%的速度加成;而G1X Mark II由于更新周期长,每一代之间的升级更是明 显;操控感觉上,笔者认为目前主流相机都能为简单拍摄者提供良好的体验感受,不过由于目前专业机型普遍价格较高,所以在5000之内,佳能 G1X Mark II是为数很少能提供“多拨轮+快门”这种最高效率拍摄方式的相机。 ·PK第四轮:综合画质 在全画幅大型传感器上,佳能在控噪上能够领先索尼,而后者有一款3600万像素的解析冠军,可以说不分伯仲。在APS-C传感器方面,佳能70D的双像 素对焦系统能够在速度上取胜,但是由于感光元件面积比索尼APS-C小了10%,所以像素稍微吃点亏。而G1X Mark II本身采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 1.5英寸型感应器,因此我们很难从经验上说这款CMOS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从佳能的说明来看,基本上可以断定G1X Mark II采用的和前代相似的CMOS,而由于画幅裁切比前代面积小了一点点,所以可能导致DXO评分差 了一点点。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G1X Mark II在镜头光圈上有非常巨大的优势,比如完全相同的暗光环境下,G1X Mark II能够借助大光圈 使用比前作更低一级的ISO进行拍摄,从而获得明显超过一代的画质。
因此再说道对比环节,之前普遍被各家接受的观点是G1X Mark II和新型1600万像素4/3英寸传感器画质相似或极限ISO下略有胜出;而借助 新镜头更大一级别的光圈,G1X Mark II能够以“准APS-C”的底子,在暗光下追平,甚至超过一些挂着套头的APS-C微单(单电)。同样的道 理其实也基本适用于竞争对手索尼RX100的广角端。
而说道解析力,G1 X Mark II的CMOS具备大约1400万的实际分辨力。经过和之前评测参数的对比,我们得出结论是他的实际分辨力能够达到 或超越部分1600万像素微单(单电)套机水平,而普遍在2400万像素的高端微单产品即便搭配素质一般的套头也能够取得更好的解析力。 结论:G1X Mark II能够在控噪上超过4/3英寸类型相机;同时借助大光圈优势越级打平甚至超过更大传感器的APS-C相机;在解析力 上,G1X Mark II打平4/3英寸相机,输给高像素APS-C相机,即便后者搭配套头。画质是由CMOS、处理器和镜头共同决定的,佳能 G1X Mark II优势在镜头光圈和解析素质,弱势在传感器面积。 ·对比总结:读懂产品的性格 如果说选相机就像选朋友,需要性格相同才能相互认可。那么目前阶段在3000-5000元档次的产品中,还是存在非常多风格迥异的产品。因此当你要选择一款相机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不同产品的“性格”。
·G1X Mark II的性格:易用融合专业 佳能G1X Mark II是一台从设计理念开始就基于专业和严谨的产品;这些特点可以说处处渗透在产品的细节里。其中包括目前你能找到的5000元以 内几乎最顶级的做工;完全独立的自定义拨轮操控系统;复杂和精密的镜头设计和调教;符合专业人士使用习惯的24-120mm焦距。诚然,一些产品如富士 X100s,尼康A,理光GR也有着相似的设计理念。但是唯有佳能在这里兼顾了触控屏幕+大光圈+变焦+翻转屏幕等更加丰富的人性化元素,让 G1X Mark II即便在非专业用户中也会变成一台使用简单的相机。 ·微单(单电)的性格:日常生活轻松记录 在3000-5000档次的微单(单电)相机中,现有产品已经足够丰富和强大了。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微单(单电)相机更加能够汲取单反相机的高 画质和傻瓜相机的易用性;同时多种颜色的选择也比较适合妹子们搭配衣服。俨然已经成为替代小卡片和手机的新类型拍摄产品。 综上所述,大 家已经能够足够了解他们的不同;微单是一个生活化的产品,主打的功能是易用,简单,快销,便宜;而佳能G1X Mark II则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高品 质,高调性相机,不仅仅体现的画质和做工上;更多的比如类似操控,镜头焦段,虚化效果这样摄影者会更加在意的元素,亦是G1X Mark II下功夫的地 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