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逮蛐蛐逗其掐架--学府子弟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5
                                                 逮蛐蛐逗其掐架

   过去曾听老人们常说起过青年人不应该“玩物丧志”的训诫,可作为小孩子们就不在其列了,细想一下;有谁不是从打小那会儿玩过来的呢?尤其是男孩子窜长到了那“人嫌狗不待见”的时候,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就没有不沾边去招惹的东西。了解大自然和知晓万物都是打那个时候开始从浅尝人生中过来的。

   每年的八月下旬,正是逮蛐蛐的好时节,有模有样文邹点的人管蛐蛐叫做蟋蟀,在孩子们的话语里;蛐蛐中刨去“油葫噜”蛐蛐就是蛐蛐,大人们看蛐蛐连公母都不分辨,能懂个啥呀?孩子头的威望要远比家里的大人高出许多来。那时孩子的智商还难以消化大人们由来的过程,玩心重则是作为孩子们的第一要务,在孩子们的眼中游戏人生只是玩法各不相同,并没有本质上的什么区别。

   记得那时候,我们都爱拿着玻璃瓶子或是空心纸卷,去空旷的荒地里翻石头逮藏秘在下面的蛐蛐。即便是头顶着炎炎烈日似脖子流汗的,也要为能聆听和判断出蛐蛐鸣叫时躲藏的方位而长时间静立一动也不动。当目光慢慢锁定出大致的位置后,便会蹑手蹑脚的凑过去猛地一下掀开石块,用逮蛐蛐的罩子和准确迅猛的手法将其扣在网中央给一举拿下。理想的好蛐蛐都是体形健硕个头大,喜阴避阳总爱跟千足虫的蜈蚣生活在一起,雄性蛐蛐为争夺地盘总爱寻衅掐架,在和竞争对手你死我活非伤既残的撕咬中,得胜的一方必然会用背上的簿翅展开并急速抖动,与腿根部凸起的刺尖摩擦发出一串串清脆的声响来炫耀着胜利。

   早先那会儿,大众家庭还都没有电视机,就连收音机都算是稀罕物,天一擦黑孩子们在家吃完晚饭都到外面去玩,贪玩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一旦玩得兴起就把回家的事给忘到脑后去了,几乎是每次都要被家长们的喊声给吼回去。有个别胆大的孩子能够从家中瞒着大人偷出个手电筒来,于是我们便趁着夜色一起去逮蛐蛐,漆黑的野外在手电光柱的照射下,蛐蛐都显得格外老实不爱蹦跳,为此,我们捕获的成功率都很高,家里窗台上都摆满了放置着蛐蛐的瓶瓶罐罐,瓶罐口上用纸盖住再用皮筋扎牢,为透气还在纸上面扎出许多小窟窿眼来,晚上,欢实的蛐蛐鸣叫声不绝于耳,害的全家人都难以入睡,大人们总是逼迫孩子把这些蛐蛐尽快放生给处理掉。因为这孩子和家长都没少吵架干仗。

   最让孩子们引以为豪的就是逗蛐蛐掐架了,每次分出输赢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显呗劲可真是难拿呀!揪开叉毛毛草做成逗引蛐蛐的探须子,把两只视为宝物的蛐蛐放到一起,在探须模仿蛐蛐头上触须的引诱下,两员狭路相逢的猛将便开始进行殊死般的撕咬,首先能咬断对手大腿或是直接咬死得胜的蛐蛐会备受宠爱,可以得到主人的精心喂养和百般呵护,因争斗而伤残致死的蛐蛐则会被随手丢弃扔掉,蛐蛐品种里有一种面部呈扁平状的,大伙都管它叫做是“棺材板”最不受人待见,一旦误捉后不是被用脚给踩死,就是顺手给摔死,可伶的球虫很难有好结果。

   雄蛐蛐用鸣叫和殊死般地撕咬博得了人们的嬉笑怒骂,被逮到的蛐蛐都无一例外的能有个好下场,死对蛐蛐来说是最好的尽快解脱。


逮蛐蛐逗其掐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