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九·“动心忍性”和“江郎才尽”

 风声书馆 2014-05-05
成语中的心理学/ 9787504471727/ 邓多

 动心忍性

    语出孟子,其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见《孟子·告子下》)。所谓“动心忍性”是使内心震动;忍性是使意志坚强。孟子曾举出古之圣贤,皆为以坚强意志而出于忧患者,如舜发于田亩之中,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说,原为筑墙的苦役,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而提举起来的,楚国的令君孙叔敖,是楚庄王从海边发现的人才,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被举于市井等等。后以“动心忍性”喻经困苦而磨炼身心。

    动心忍性指出了心理品质和性格锻炼之重要。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中也引用这段话来阐明“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故这种主张是可以加以阐发而“古为今用”的。

    近年,针对人们在成才教育中只注重智慧,忽视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戈曼在他的著作《EQ(情商)》一书中指出:“毫无保留地肯定IQ(智商)的决定作用,其实是一种糊涂认识;而忽略EQ的存在,则是一种更大的错误。”他强调,平衡的人生,应是智慧与情感的和谐的结合。

    所谓“EQ”是相对“IQ”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译为“情商”或“情绪商数”。有关EQ,作者们还没有对其下过确切的定义。但按其所述,“情商”指的是人在面临问题时表现的“信心”、“乐观”、“急躁”、“恐缩”、“直觉”等一些情绪态度。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则认为,包括宽厚、自信、坚毅等在内的心理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为什么在学校是尖子学生,进入社会后泯然众人?为什么有些人在困难面前一如既往而另一些人则一反常态?一些人因挫折而奋起而另一些则一蹶不振?这种智力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EQ这一并不确切的术语却能对此作出解释:这种差别正是情商质量的差别。它确确实实存在,明明白白对人产生影响。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对“成功因素”作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智力因素占20%,其余因素包含被称为“EQ”的一系列个人素质因素占很大比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九·“ <wbr>动心忍性”和“ <wbr>江郎才尽 <wbr>”



    EQ这个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正在引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说它新其实也并不新,在我国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早露端倪,乃至形成规范。孙子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多教人做人。诸子百家都有许多“论人”和“为人”之述。情感的培养受到重视。“故圣人之所以治人士情”。(《礼记·礼运篇》)孟母“三迁”、“断织”,都为激发孟轲的向上情绪和意志,而不是直接的智力开发。成就了孟子提出“动心忍性”这种成事业者的心理品质锻炼并非得之偶然。这些与现代人所说得“情商”、“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也并非风马牛不相及。我国的教育一贯重视德育,重视因材施教。一些成事业的人又都十分重视“修身养性”的人口锻炼。其间无不包含着情绪、意志、人格等心理品性的培育。 

    近年,我国学校教育中已注意到:单纯的“智力竞赛”,远非培养人才的上策,而“素质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一些学校已开始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生计能力”,进行“应付挫折”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的培养等等,这的确重要,不仅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而使其光大,也顺应时代潮流而培养全面的人材。孟子的“动心忍性”仍有现实意义,外国的“情商”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教育新模式。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九·“ <wbr>动心忍性”和“ <wbr>江郎才尽 <wbr>”江郎才尽

    南朝江淹年轻时即以诗文著称于世,人称江郎。晚年诗文则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后来则有“江朗才尽”来比喻成名者才思减退,业绩无继。

“江郎”为何“才尽”?传说是:他夜梦一男子,自称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从怀中取五色笔授之。此后诗作遂无佳句。(见《南史·江淹传》)。此说当然毫无科学性,难以此来解释江淹后期诗文无佳句的原因。

    清代文学家姚鼎经过对江淹的研究,提出一种颇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江淹好的诗作,都写在他未做大官的时候;等他官做大了以后,忙于事务,满足于受人尊崇的高位,优越的生活处境,疏于留心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可能也没有充分时间用来作诗文;应命之作,难免草草了事,完成任务,当然难有佳作。姚鼎联系诗人经历,从才思与生活的关系上加以分析,讲出了其中的道理,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事实正是如此,江淹的好诗大都写与做大官之前,官做大了,再未见好诗出来。从“为官”的角度考察,他的仕途却也平步青云,曾任御史中丞、秘书监、侍中,最后升至光禄大夫,做了皇帝的高级顾问,还不能说他真是“才尽”。更主要的是志向、精力的转移;与他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实践出真知”便是这个道理。人的聪明、才智、能力的发展,心理品质的培养锻造,丝毫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

    当然人到老年,思维的敏捷性、联想的广泛活跃程度,会有所下降,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大器晚成”,感到了老年智慧、精力不减,仍完成一班人不能胜任的工作。要不至“才尽”,必须不断坚持身心锻炼。“活到老,学到老”。人的学习教育和心理发展变化与生命等长。而且各个年龄时期又都有其特殊问题,聪明的人就是善于把握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

    也有的人中年以后才思大减,激流勇退;如日中天的事业就江河日下,再无大的建树。除了像江郎因接触实际生活少,缺乏环境刺激而“才尽”以外,若其思维、记忆力的下降,已见诸日常生活、工作,影响到其行为能力和工作效率,则要考虑疾病因素。中年之后,各种疾病都易发生,特别是脑部疾病,如脑动脉硬化、早老痴呆、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神经症等,均可以“脑力”不足为表现。这样的“才尽”是疾病造成的,需求医诊治。

                               源: 心理无忧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