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二十·“七情六欲”和“伤弓之鸟”

 风声书馆 2014-05-05

成语中的心理学/ 9787504471727/ 邓多

七情六欲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认为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则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后以七情六欲泛指人的感情欲望。

    中医关于“情”及其与人体生理关系之论述甚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后世称“五志”,又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称为“七情”,五态、七情为正常的心理活动。《礼记》所谓“七者弗学而能”的“人情”说明这类情感是人的生理本能,而“六欲”中之某些欲望,从内容上看,则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颇大,故我国的传统文化都主张“节制欲望”,如朱熹之“存天理,灭人欲”,道家之“淡泊名利”,佛教更是主张“清心寡欲”,中医也认为“欲太过,可致病。”等等,表达了对“清”与“欲”的看法。

    情态与欲念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受之有度,应答适度,属正常心理活动,但若情态变化失度,(太过或不及)、欲望不当而美梦破灭,形成负性情绪,皆可成为致病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健养生,对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十分重视。《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指出情态变化会使气机发生紊乱,气血不和,脏腑受损,变生多种疾病。《灵枢·癫狂篇》:“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言,惊喜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金·刘完素称:“多喜为癫,多怒为狂”。朱丹溪则认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症。”明·虞搏《医学正传》指出“癫狂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戴思恭《证治要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其症必千奇百怪,无所不至。”以上无不说明五志过极,七情失度,欲望破灭等的心理因素是癫狂痴呆即今之精神病的致病缘由。中医还注意到一大类主要由七情致病的“情志症”,如张仲景记载的“脏燥”、“奔豚病”、“百气病”,以及“妇人咽中如有炙”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等。又有所谓“郁症”,乃情志抑郁,气滞、血淤、病机变生,而出现各种心神失调和躯体症状,类似西医心身疾病的某些概念。治郁,《内经》早有“木郁达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的治疗原则,达即舒达,后世称舒肝理气法,并提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的主张。与情志有关的疾病还有:惊悸(因恐而惊)、怔忡(外无所惊而心跳不宁)、烦躁、健忘、不寐、嗜卧、夜惊(恶梦)、气厥等。其中部分类乎现今之神经症,历代医家都强调情绪致病原因及心理疏导之必要。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传入,心理与疾病的关系,渐被淡置。医者忽视人的心理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人不过是细胞的聚合体,病是器官的损坏;不能治愈,就手术切除,有的还可换个部件(器官),把人视若一部机器。其代表为维耳和的“细胞病理学说“。近年,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使心理社会因素致病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除了大量的理论、试验研究外,医《国际疾病分类》(已出至第十版),对心理引致的疾病列有较多种类。除被熟知的各种精神病以外,诸如神经症,包括焦虑型、抑郁型、恐怖型、疑病型、强迫型及神经衰弱症等类别;心(心理)身(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等;生理紊乱,如精神型厌食症、失眠症、性障碍等;应激行为紊乱综合征,适应障碍等等。启示了许多以往临床不识的情况,使医生面对一些医疗仪器检查不出异常的病人不再无所适从,束手无策,而转从心理、情绪因素导致的神经机能失调和内脏功能紊乱来加以考虑,对心身疾病注意病前的情绪紧张因素,治疗时除药物对症治疗之外,也重视心理治疗,调整环境,改善生活,放松情绪,引导病人正确处理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加强身心锻炼,克服性格中的弱点,真正获得痊愈,享有健康。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二十·“七情六欲”和“伤弓之鸟”
          伤弓之鸟

    《战国策·楚四》:六国合纵抗秦,赵使魏加去楚国求将,春申君说拟以临武君为将。魏加说:“我以射鸟为喻,以说明问题。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更羸说,我虚发一箭,可以把鸟射下。一会儿,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发一箭,而鸟果下堕。魏王问其故,更羸说:‘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创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创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创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指临武君犹伤弓之鸟,何以据敌)。”“伤弓之鸟“即所谓受箭伤的鸟闻弦声而惊惧,也作”惊弓之鸟“,喻心有余悸。

    从“惊弓之鸟“的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惊吓对人的伤害作用。人们受了惊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惊吓,会产生剧烈的心理生理变化。有关这类情况的描述,除了惊弓之鸟、伤弓之鸟外,成语中尚有惊惶失措、惊魂未定、惊惧不宁、心惊肉跳、惊恐万状等,把惊吓之状表达得生动具体。

    惊与恐,都属于中医所称“七情“之范围,”惊恐“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体遭受某些严重惊吓后所产生的特殊应激反应。惊吓与恐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精神刺激因素。

    惊恐不仅直接引起人们情绪的不安,它也能产生人体“气机“的变化。我国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吓可以导致一些“情志症“。如因惊而悸(心跳加快)、怔忡(心慌不宁)、恐惧烦躁、噩梦夜惊等。也有一些病案记载着“惊吓成疾“的治疗。名医张子和治过一官宦人之妻,因于旅途中遭强盗抢劫,房屋被烧,惊堕床下,此后每闻有响声,则惊倒不省人事,医药无效,家人都蹑手蹑脚,不敢弄出声响。张子和了解病情之后,将病人扶至一高凳之上,前面置一案,医者面对病人,用醒木击案,妇人大惊,张子和说:“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接着又连续猛击木案,响声不断,病人渐渐地不害怕了。当晚,又令人不断地在室外敲击门窗,尽管外面响声四起,亦能安然入睡,再无惊恐之状。数日闻雷声都不惊了,病告痊愈。家人求教,张子和告诉他是用了《内经》:“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的治疗原则,发挥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这妇人是受惊后对某些声响特别敏感和恐惧。“惊者平之”实为现代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类似的“以惊治惊”之法,仍为现代医家所用,以治惊恐发作,强迫恐惧等症。

    惊弓之鸟,肉体未再受到伤害,虚发一箭,怎么就吓的突然堕地呢?惊吓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威胁生命的惊吓是一种超强度的精神刺激,可导致急性心身反应,出现大脑和躯体功能的紊乱,轻者心惊肉跳,惶恐不安,冷汗淋漓,重者神情僵木,面色苍白,失去知觉,甚或精神市场,休克致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一旦受到惊吓之后,自主神经高度紧张,甚至紊乱失常,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其持久的作用可使内脏器官组织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病、哮喘、偏头痛等心身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惊吓对人体的伤害,也从病理上得到证实。美国有项研究,对一些受惊吓而猝死的人进行了尸体解剖,发现大部分死者存在明显的心脏细胞坏死现象。

    生活中“惊吓”难以完全避免,“反应”也并非全是不好,某种意义上看,它还是对个体生命起保护作用的本能反应。若没有超越一定限度,也不会致病。每一个人都应学会一些应付惊吓的能力。以丰富的防卫手段,培养健全稳定的人格和冷静、刚毅的意志品质。“天塌下来众人顶”,我国有许多包含心理防卫的明言,如能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很好地应用,力求处变而不惊,提高自己应付惊吓的能力,都有助于削减应激强度。就不会像“伤弓之鸟”,被“虚箭”吓得堕地而亡了。

                    :心理无忧网http://www./

     《常用词语由来306例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在线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